
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是什麼?留住時間,留住曾經的記憶。因為整個世界都在不斷變化着,沒有什麼能永恆,什麼都會過去。曾經的不認可也罷,曾經的榮耀也罷,都會過去,你什麼都留不住的。如果你想通過這些無常的東西,得到一種穩定、滿足、踏實、安全的感覺,就難免會失落。
這就是世界的真相,不因我們的說而存在,也不因我們的不說而消失,世界本身就是這樣。也許有人覺得這樣的觀點悲觀、消極,還會將其視為無奈,無論發現與否,接受與否,就這樣存在着。無常、變化、虛幻。
真正的發現真相者不強求去改變它,也就談不上無奈活着不無奈。而且,當你真正接受了,你就會發現,世上的一切都在變化着,無論看來多麼實在的東西,轉眼都會消失,一切都不會永恆。包括所謂的無奈、悲觀、消極等等。變化是這個世界上不變的真理。
因此,《金剛經》有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說,只要你能發現無常,接受無常,就會窺破世界的虛幻,進而發現,壓在你心上的大石頭,原來根本就不存在。你不用迎合,也不用壓抑,你就是你自己。你每天的活,就是在做真正的自己,那就是最大的自由。
當你被這個世界誘惑,心中出現好壞、高低、上下等概念時,就生起了分別心。我們習慣的二元對立概念,都是分別心。它是滋生貪婪、仇恨、嫉妒、傲慢、懷疑等負面情緒的罪魁禍首。所以,要想活得清淨,遠離痛苦,遠離是是非非,就得消除自己的分別心。
窺破世界的幻象,不囿於三維世界的局限,就要提高自己的認知維度,用高維智慧,「讓問題消失」,讓自己快樂、滿足、安詳、自在,身邊的人才會發現,原來這樣可以活得更好。那麼,他們可能 在你的影響下,也去改變自己。因為,沒人願意痛苦地活着。
這個世界上活得痛苦的人很多,心理問題是二十一世紀最大的問題。但是人不一定要活得那麼痛苦。當你改變自己的心,讓心屬於自己,消除分別心,讓心變得清淨時,你就會覺得世界非常圓滿,沒有看不慣的東西,沒有接受不了的命運。
這時,你就會變得安寧、滿足、自在。既沒有壓力,也沒有煩惱,痛苦便無從生起了。所以,痛苦本身一點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人看不清痛苦的本質。
一些人不願正視自己,不願承認靈魂中的污垢,比如污垢、仇恨、嫉妒、傲慢等等。因為,他們無法接受那樣的自己。我們知道,真正的英雄,就是戰勝自己的人,能夠正視直面自己,哪怕這種正視,就如赤身裸體地站在人群中一樣,把自己讓人羞恥的一面展示給眾人。在很多人心中,這樣做是非常痛苦的,甚至會讓他們活不下去。
所以,他們寧可怨天尤人,也不肯剖析自己的心。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誰都知道掩耳盜鈴的故事,都會嘲笑掩耳盜鈴者的愚蠢,但世界上,從不掩耳盜鈴的人,又有多少?
還有些人願意承認自己的不完美,願意承認自己充滿了毛病,但他們不願意正視自己的貪婪。在世界物慾的挾裹下,他們覺得,自己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怎麼會是貪婪呢?其實,合理的貪婪,仍然是貪婪;合理的不知足,仍然是不知足。你的心不會因為「合理」而不生煩惱,世界也不會因為「合理」不給予你相應的果報。
而且一定要明白,貪嗔痴疑慢妒等等,並不是一種貶義詞,它們僅僅是人性的一部分。指出它們的存在,並不是為了斥責誰,而是引導大家去面對自己、反思自己,從而戰勝自己。永遠都要記住,守住這些東西時,痛苦的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
好多人一輩子都記得別人的虧待,因此充滿仇恨,總是憤憤不平。誰都理解他的痛苦,但理解改變不了任何東西,更改變不了他的命運。假如他不願意直面自己的心靈,不願承認自己的貪婪,他的痛苦就必然讓他變得敏感、易怒、消極、計較,也必然在他的生活中激發出諸多的不和諧。
其實,一切都會過去,人生不過是一場戲。為什麼不把所有的劇情,都當成磨鍊你心性的道具,而要斤斤計較呢。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計較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分別心,那麼,許多折磨你的東西,都會瞬間消失的。-(邊界讀書/心智慧觀)
*什麼是「明心見性」?*
什麼是明心?
明心即明白自己的本心。而本心又是什麼呢?有太多方面可以解釋,但我喜歡用心理學「意識」來解答。
其實質可以用卡爾榮格心理學的「集體潛意識」中的「人類集體潛意識」進行解讀,也可以用佛家裡的第八識,阿賴耶識進行解讀,或如來藏,細微差別其實不大,關鍵看如何理解這個概念,本質是一個。
而潛意識也不是簡單的就是一整塊,潛意識也會根據在潛意識裡的深度而有所劃分,集體潛意識就是深層潛意識,而最深層的潛意識,涉及的就是真我本心。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就簡單用潛意識代替來說,不劃分。
我喜歡把人類具有的整個意識叫「完整意識、一元意識」,其與萬事萬物、宇宙意識同宗同源。
從嬰兒開始說起,具體是從受精卵結合開始還是從胎兒開始,先不去管,我們只需要明白嬰兒在1歲之後才產生客體的概念,換句話來講,1歲之前嬰兒的意識是未分化的,此時的嬰兒具備的意識就是「完整意識」,所以佛家所講圓滿,就是回到起點。老子所講,復歸嬰兒乎,即是得道。
什麼叫嬰兒意識里未產生客體的概念呢?就是嬰兒把外界所有的一切都視為自己,此時嬰兒的世界是一元的,只有我的存在,嬰兒的心是完整的,是大自在的,所以,她餓了、她冷了,她就哭,她就鬧,她困了,她就睡,她產生好奇了,她就笑,隨心所欲。
她餓了,一哭,就會有個叫「人」的東西給她弄吃的,她冷了,一哭,就會被照顧到,在她的意識里,她是這個世界的神,她的意願只要一發出就會被滿足,無所不能,具備全能的自戀,整個世界都是我。
所謂沒有客體,全是我及我的,那麼就都是我,全世界都是我,還會有「我」這個概念嗎?其實也就是無我。一元的世界裡,我=無我。
嬰兒在1歲之後,有了客體的概念,或者本身就是因為並不是所有的需要都會被無條件滿足,漸漸嬰兒就會明白,也會被教着有「客體」的存在,有客體存在,就會產生主客體關係,來到二元世界,客體關係產生,既然是主客體,就不是原先的我和我一元關係,而且嬰兒這個主體她也會意識到她的需要並不會被客體100%滿足,甚至有些行為表現出來是不符合客體要求的,所以,有一些她天生的需要也要被隱藏,不表現出來,就是她要學會與外界所有的客體相處。
漸漸的一部分代表本能的東西,不被世俗道德、規律、文化、法律所允許的,就不能從行為上、語言上表現出來的,就潛藏,這就形成了潛意識,壓抑到潛意識的東西久而久之,顯意識的自己就不會意識到「潛意識」的東西。能表現出來的,行為、語言對應的大腦的思維,就是意識層面的東西,即顯意識或叫意識。
其實這個時候,就是嬰兒開始來到「名相的世界」「概念化的世界」「知識的世界」「思維的世界」「顯化的世界」二元的世界裡,我們可以看看,人們太喜歡用「看法、觀點、概念」來彼此進行交流了,其實本質是人在找自己的存在感、在找自戀感,殊不知,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思維層面,每個人都會有每個人的經歷,原生家庭、童年經歷,一切構成了自己獨特的顯意識,即思維慣性、思維模式,只要沒開悟,每個人都被困在自己從小到大的思維慣性里,認知里,會形成判斷、觀點,會比較,會分美醜、善惡、好壞、高低、貴賤等等,所有的二元,都是思維的產物,人們不斷的就是在學習知識,老子所說的:為學日增,為道日損。就是知識越來越多,智慧因為二元對立而越來越少。
完整意識開始分化為顯意識和潛意識(冰山模型)。當然潛意識也會分很多層,這裡不細講。
但是,有很多潛意識,來源於你的經驗、來源於你的痛苦的經歷,你永遠意識不到。比如感覺,人是不會忘記流經我們生命里的每一分每一秒所帶來的感覺的,我們能在腦海里想起來的叫記憶,想不起來的,我們整個生命也幫我們記着呢,它們都在潛意識裡,而且掌控你的人生,而你稱之為命運。
這個本心,也就是完整意識,完整意識=顯意識+潛意識,它是一元的,用王陽明的話來說就是「無善無噁心之體」,用《金剛經》來講,就是勝義菩提心。
平時我們思維、記憶、想象的這個意識就是顯意識。如果你還沒有明心,那麼你的那顆心就是這個顯意識的心,其運作模式就是思維,帶着記憶和想象。
思維停不下來,胡思亂想,帶着你不斷回憶過去,後悔懊惱,人就會抑鬱,情緒低落,沒有活力。
思維停不下來,胡思亂想,帶着你不斷推演、想象未來將要發生的種種不好,擔心害怕,人就會焦慮不安,失眠多夢。
顯意識和潛意識的分化,其實就是分別心的產生。受外在顯化的二元世界裡,自己不接受的全都扔到潛意識裡,留自己接受的放在思維的意識里,於是這顆心隨着這個顯化的二元世界也同樣分化為二元的。思維化的自己,看重一切同樣是顯化世界裡的東西,比如金錢、車子、房子、美女、知識、名聲、權利、地位等等。
在顯化的二元世界裡,顯意識其本身就是「分化」而來的,顯意識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分化」,而從完整意識分化而來的,它先天就具備分別的屬性,並且在顯化的二元世界裡,不斷的用「概念」「觀點」經歷去強化它,訓練它,所以執着於顯化世界在所難免。意識是思維、是知識、是經驗,不是智慧,它本就是分化而來,它看不清自己原來是什麼,從何而來,它不知道生命的真相、真諦,顯意識只跟顯化的二元世界保持同樣顯化、分化的狀態,這就是99%的人生活狀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