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3-15 13:45:19| 人氣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靈性覺醒,並不是你想的那樣!


我們身邊總有一些熟人或朋友(也許包括我們自己),喜歡追求精神生活,對各種精神食糧都興趣盎然,看上去活得內心充盈、人生篤定、少有困惑。

他們應該不是梭羅所稱的「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之中」的大多數人。

那麼,這些人是不是就已經靈性覺醒了呢?

01.所謂精神,所謂靈性

在「精神」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天下篇》中:「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在西方,黑格爾認為,人的本質就是思想、就是精神,而精神本質上是追求自由的;弗洛伊德則認為,人的全部行為都是由願望、動機、意圖等精神因素決定的,並創立了精神分析學派。

「精神」,通常指人們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人腦產生的觀念、思想、意志或情感上的產物,即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

精神是與物質、金錢和肉體相對應的概念,如「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探索精神」、「自強不息精神」,等等。

可見,「精神」並不難理解,但「靈性」卻很難界定。

「靈性」這個詞,現在都快被說爛了,卻很少有人能給出真正完整、準確的定義。

每個表達者、個體或者流派,都只能給出自己的理解:有的認為,「靈性即平和、超脫和意義感」;
有的則認為,「一種意識:某種偉大整體的一部分。」

可以說,每種定義都有其合理性,但都無法涵蓋人類靈性的所有方面。

美國當代著名的超個人心理學家、哲學家肯•威爾伯,在《生活就像練習》一書中給出了較完整的定義:

靈性通常可以與「神」、「意識」、「本質」等相聯繫,指所有事物的終極特性、存在的源頭或根基。

有時靈性指「無所不在的愛」,它是所有關懷、愛和靈感的來源,包含了許多品質,比如仁慈、慷慨、善良、鎮靜等。

靈性也指任何路線上最高的發展層次,通俗來說,即一種極高的領悟。

概括而言,「靈性」就是指對意識、本源、生命、死亡、宇宙、永恆等終極真理的悟性。

02.精神=靈性?

精神和靈性,都是物質之外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容易被混為一談,但其實二者相去甚遠。

人的精神,通常來自對三維世界中

某個具體對象的感覺、知覺、意識等的體驗、考量或升華。

但人的靈性,則更多來自天賦和潛能,是一種對更高維未知世界的、與生俱來的獨特領悟力。

精神內涵主要指-相對於物質而存在的意識活動、意識現象的總和

包括:存在於真理探索、哲學思想、人生價值、社會群體、個性修養、理想信仰、心理健康等之中的非物質活動與現實表象。

但靈性內涵則不僅超越了物質領域,也超越了基本的精神領域,是一種全新的範疇,主要指對

更廣泛意義上的未知和本質實相的探索與揭示。

亞伯拉罕•馬斯洛被譽為「心理學第三勢力之父」,第三勢力即區別於行為主義學派、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人本主義學派。

馬斯洛在其所創立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最初是把人的全部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這五個層次。

其中,前兩個層次屬於物質價值需求,後三個層次屬於精神價值需求。

後期,他又在五層需求之上增加了自我超越需求,並把人的全部需求重新劃分為「基本需求」和「超越性需求」。

其中,前四個層次都屬於基本需求(即初級階段和中級階段),自我實現需求和自我超越需求則屬於超越性需求(即高級階段)。

按照精神與靈性的不同定義來看,馬斯洛後來增加的自我超越需求,如高峰體驗、靈性成長等,都帶有一些不可思議、神秘洞見、無以名狀、難以言表的性質,既不屬於物質需求,也不屬於精神需求,而應屬於身、心之外的一種靈性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所說的自我超越需求,與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或人格三大部分(本我、自我、超我)中的「超我」不是一回事。

「超我」,雖然看上去也帶有一些超越的意味,但其實只是指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是道德化的自我,

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社會化的結果,仍屬於精神領域,與靈性關係不大。

03.精神追求現在還是人類的最高追求嗎?

精神追求,是指人們為了

滿足內心世界的需要而採取積極的行動、從而使自己的內心世界得到充實和滿足的活動。

從大的分類上來說,人的精神追求主要包括對

知識才能的追求、對價值觀念的追求和對情感意志的追求。

可以說,「真善美」就是精神追求的總概括。

人們的精神追求有高有低、有深有淺,有的人淺嘗輒止、徘徊不前,有的人卻對自己要求很高、不斷深入。

有人認為,精神追求是人類的最高追求,也是人類區別於其它動物的根本所在。

在人類特定的發展時代和歷史階段,這種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但是,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發達、精神領域的成就已無法詮釋人類所有內在迷茫與困惑、精神領域的探索,也無法滿足更多人

生命

價值實現的今天,精神追求還是不是最高追求,值得好好探討。

豐子愷先生在其導師弘一法師(李叔同)所著《禪燈夢影》的序言中,敘述李叔同先生的出家緣由時,專門說了下面這段話:

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

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榮富貴,孝子賢孫,這樣就滿足了,這也是一種人生觀。抱這樣的人生觀的人,在世間占大多數。

其次,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二層樓去玩玩,或者久居那裡頭。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他們把全力貢獻於學問的研究,把全心寄託於文藝的創作和欣賞。這樣的人,在世間也很多,即所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

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很大,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有崇高的信仰了。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還要探尋人生的究竟和追求社會的理想。為此可以拋家舍業,甚至不惜獻出生命!

其實,不止弘一法師有這樣的特殊追求,就連牛頓、愛因斯坦、科學成就凌駕於亞里士多德和達爾文之上的伊曼紐爾•史威登堡等科學巨匠,一生致力於科學研究,走到人生盡頭時也紛紛轉向,開始探索更為宏觀和終極的領域----靈性世界。

愛因斯坦曾說:

「今天科學沒有把神的存在證明出來,是由於科學還沒有發展到那種程度,而不是神不存在。總而言之,人的五種感覺是有限制的,無法感覺出神的存在,但科學也無法否認神的存在。因此,我們應該確信神的存在。」

2012年,愛因斯坦的一封親筆信在網上拍出了300萬零100美元的高價!在信中,愛因斯坦稱:

「我信仰斯賓諾莎的那個存在於事物有秩序的和諧中並顯示出來的上帝,而不信那個同人類的命運和行為有牽累的上帝。」

伊曼紐爾•史威登堡則根據自己在27年之內多次靈魂出體、遨遊靈界所看到的真實景象,寫下了《天堂與地獄》、《靈界記聞》等數十部靈性巨著,出版後轟動全世界,也徹底顛覆了人類已有認知。

其著作非常之龐雜,被稱為「真理的寶藏」,至今仍保存在大英博物館裡。

與弗洛伊德最後分道揚鑣的得意弟子卡爾•榮格,他的研究成果很大一部分也關乎靈性,對超個人心理學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見,靈性已成為現代人類需要特別重視和關注的一個特殊領域,對靈性的探索也需要一種與精神追求不同的探索力。

因此,現在我們不應再言之鑿鑿、不假思索地聲稱:精神追求就是人類的最高追求。

或許,只能說:有了精神追求,人類才能更完美,才能上升到更高境界。

那麼,這個更高境界到底是什麼呢?靈性覺醒與探索目前已成為超越精神追求之上的一種更高追求。

當然,靈性問題浩瀚無邊,靈性世界比精神世界要複雜、奧妙得多,探索靈性世界也比認識精神世界要困難、艱巨得多,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解決我們內在所有的困惑。

只有先靈性覺醒,再慢慢使內在的靈性得以提升,最後才能達至靈性成熟、靈性完美。

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從現在開始,就踏上這條通往永恆的靈性覺醒之路,去大膽探索一下自己心靈中那些平時不敢觸碰或有意迴避的角落吧!-(邊界讀書/靈性覺醒)

台長: 聖天使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