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3-14 17:20:58| 人氣65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序】島物島事不島氣-向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十殿閻君》序

3
  與前述〈海玉還君〉一輯成有趣對比的,則是輯三〈腳印島嶼〉,以其中一章〈腳印蘭嶼〉來看,相對於阿盛對韓國人極力排除漢文化的不解,這篇散文則流露出對蘭嶼本土文化重建的肯定與期許。文章前段寫蘭嶼青年拒絕「臺北來的」觀光客施捨香菸給老人,後段寫蘭嶼女知識分子對「臺北有太多混樣子的專家學者和一知半解的人」的諷刺與不屑,可說是一篇頗具自省能力的佳作,對弱小民族與文化的尊重,來自於強勢文化的反省與謙虛,全篇毫無自大驕狂的島氣,對於土地所孕育出來的人民、人民所創造出來的傳統、傳統所傳承下來的文化,阿盛的尊重何其鄭重!

  由輯三與輯四作品中,同樣的阿盛在面對兩種不同的異文化所流露出的態度,似乎也解決了我們先前的疑問;關心臺灣的土地與人民的新世代作家,他們描寫臺灣的島物島事的作品,不但不會流於島氣,卻更展現了廓然的格局;反而是在接觸到看似同源,其實異流的異國文化之際,受限於大漢沙文主義,而至流於窄化,不時惦記著「解說古蹟的人用韓語、日語、英語,就是不用中國話」、「為什麼你們不用中國字」(〈半島無窮花〉)。這一個心態上的不同,也許值得我們反省。對於現實臺灣的肯認與挖掘,帶來的是有信心的開闊胸襟;但當我們一味沉迷於文化中國(肯認是必要的)的陰影之時,反倒容易受到限宥。

  輯一、輯二的作品,除了再一次證明阿盛對於現實臺灣的深刻掌握,也同樣告訴了我們阿盛手寫島物島事,心上則絕無島氣的文品。〈春秋麻黃〉四篇,分別借由木麻黃的觀察、麻雀的刻繪、民謠的傳唱以及師恩的感念,寫下三十多年來與阿盛生命過程相符的臺灣歲月。散文阿盛所特有的「說書」風與寫實真味,使得輯中四章洋溢出了特屬於臺灣的色彩,自然景觀(動、植物)與人文景觀(民謠、師恩)的浮凸,基本上也周延了早期阿盛此類作品的不足,阿盛特具魅力的鄉土散文,似乎要到此才有一個初步的大成。而〈有請蝶仙〉則延續著散文集《綠袖紅塵》來,是都市眾生的浮世繪,〈天星伴天涯〉寫走唱歌女的漂泊、〈白玉雕牛〉寫老人的溫情、〈借路古城〉寫獎券行競爭與古城舊事、〈有請蝶仙〉寫蝶仙迷信,都是大街巷的小故事。可見阿盛對都市化社會中小人物的愛恨苦樂,慧眼獨具,而且刻劃入微,以一個戰後代作家能對人情世故如是通達,確實不易。

4
  對於鄉村階級的土地的掌握,對於異化為都市階級後的人性的剖析,正是特屬於七、八○年代臺灣作家的兩大重要資源。島物島事的描繪源於這塊土地及其人性的變遷,作家隨之成長,也在成長中不斷觀照。臺灣文學的可貴,即來自於文學與土地的密切結合,阿盛的散文,證明了這種觀點的可貴。更正確地說,阿盛的作品,本身就透露出這樣的訊息──它相當有代表性地象徵了新世代臺灣作家的根性,這一群新世代作家的創作資源,就在他們雙腳所踏、兩肩所置的島上,他們無需外求,只要踏實地呈現臺灣,表達臺灣,他們的文學就不是失根的蘭花。這塊土地狹小但是厚實,而那正是可以貢獻於世界文學之未來的資本,只要努力,臺灣文學的大成,將為世界文學開出另一扇窗子。

  明乎此,新世代的臺灣作家大可更樂觀、更有信心地邁出他們的步子,不用擔心這個海島限制了自己的格局,不必害怕島事島物的抒寫「一定」帶來島氣。臺灣作家要擔心的,是缺乏有包容性的文化視野,一味依賴外來的潮流,穿不合身的制服,虛矯地撐起身段,而終於崩潰掉了僅存的尊嚴,對強勢文化屈服、對弱勢文化驕矜。了解自己,給自己最適度的定位,即使土氣,最少擁有土地;即使弱小,最少可以不做亞細亞的孤兒。

  阿盛的作品給了我們這種信心,眾多新世代作家的恢宏格局也為我們建立了自尊。而就在這種自信與自尊的文風下,我們樂於見到更多作品,更深刻、更周延地刻繪臺灣的島物島事而了無島氣。

   一九八六年於臺北

台長: 阿盛
人氣(65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訪評特輯 |
此分類下一篇:【評論】歷史與講古-楊照
此分類上一篇:【序】島物島事不島氣之1-向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