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在金城鎮街道上,紅磚拱廊砌成古典建築的意象。帶著孩子隨意走逛街市,看房舍、看商鋪、看招牌,看有賣這個那個,有的熟悉,有的新奇。民居式的營生販售,小吃店打烊得早,還亮燈的理髮店、服飾行、日用雜貨,或是寫著金門菜刀、一條根、金廈特產的招牌。走著走著,腦海裡自然勾勒出混合民生採買和觀光物產的老街印象。宛如復刻自哪個古鎮民俗村,閩式建築群的古典感,走入時空街景之內,鄉鎮街市的日常買賣、生活氣味,卻很鮮活真實。
走進打了燈的清金門鎮總兵署,如在台南走進赤崁樓。那是街市步行,逛著逛著就能順道走進的古蹟,且總兵署是門庭大敞,不收門票。
大規模完整的四合院建築,像是古代軍事、政治、審判中心。這裡最早是明代進士許獬的書齋「叢青軒」,清代時總兵陳龍將總兵署遷建於此,多年來沿襲作為政府的辦公處所,現在則是總兵署史料館。
衙門大堂、各個廳室空間,有的以蠟像呈現清朝穿戴官服的官員會談的情景,還有宛如開封府尹包青天訊問案情的衙門大堂,古裝戲裡兵卒舉著「威武」、「肅靜」的大型牌令……,孩子們拉著我的手,好奇地東看西看,頻頻發問。審判大堂邊,有階梯通往關押犯人的地牢。
位於地下室的牢房,正在整修。我和孩子在樓梯口,望向闃黑地底。看著說明的地牢情境照片,竟也隱約有種肅然敬畏的毛骨悚然。
各廳室主題不同,也陳列不少清代的兵器實物。長棍木柄的刀劍戟鎗型態各異,孩子第一次看到這些東西,他們在兵器前觀察討論,覺得非常新奇。
總兵署腹地廣闊,廳室房舍各有展示主題,武科舉制度、水師戰船、武官階級、武將事蹟……,猶如古裝版的軍事知識博物館。晚風吹拂中,和孩子慢慢走看參觀,從金門在地的觀點,認識它的歷史文化。
邱良功古厝、邱良功母節孝坊、浯江書院、奎閣、陳詩吟洋樓……,總兵署周邊古蹟處處,形制規模保存完整。徒步走逛,每個街角都有風景。保有古風的建築,形塑出文化地景,在戰地軍事遺蹟之外,那是金門故事珍貴的底蘊。
每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帶孩子出門,就像身歷其境,走進故事裡。
成為母親這些年,我漸漸發覺,孩童對世界的認知與理解,在學齡之前,乃至於學齡階段,很大部分來自於家庭照顧者的習養。只要能力許可,盡量陪伴孩子向外探索,走向山林、海洋,認識土地、古蹟,累積常識與經驗。帶孩子走進劇場布景般的史蹟現場,有時更像互動親密的走讀之旅。
譬如走進有砲操展演的獅山砲陣地。原始花崗岩層鑿挖出的深邃坑道內,連通著武器庫、榴砲彈藥庫等各種軍備儲放展示空間。坑道內潮溼,處處有燈光照明,卻仍能感受到置身坑底,情境幽閉的身心壓迫。
被這麼多火砲、戰車包圍的感覺,心情不可能輕鬆得起來。戰爭,不論是抗戰、迎戰或備戰,本來就是成敗死傷難定的嚴肅事情。軍令如山,人命如蟻。坑道內儲放各式榴砲彈藥、底火筒,數量之多,簡直目不暇接。那遠遠超出日常認知範圍,是兒童玩具戰車、坦克車、裝甲車或機關槍之外,真實具體、屬性各異的機件組裝。
這兩個八歲兒童如何理解當年儲備,而今用於展示的砲管、彈頭呢?
當我們走到砲操演練的場地,看到坑道口架設著一門八吋榴砲,巨大的砲管指向坑外觀景台。順著砲管方向延伸而成的觀景台,視野絕佳,海色蒼茫的遠方,依稀可見榴砲射程範圍的陸地。
砲操展演開始。著軍裝的男女兵士喊著口號進場。展演人員其實不具軍人身分,但整體儀態、動作、聲量,恰如其分,架式十足。
一切進行得很快,踢正步、執行火砲運送、裝填、口令複誦……,孩子們看得出神,表情嚴肅專注。對於即將引爆的巨響,又期待又害怕,我們都早早作勢摀耳,提防隨時就要擊發了的爆破音效。
每個士兵各有不同任務,他們將火砲射擊的程序化為一連串的口令動作,像做操一樣,不時反覆操演,精熟訓練。
我身後的喇叭傳來砲彈擊發的音效,身旁的遊客熱烈鼓掌。砲操展演確實別開生面,那種臨場感,不是影城巨幕廳或號稱立體環繞音效可比擬。親臨現場,進入故事的敘事情境中。感覺小我的生命史與外在環境相呼應,別有一種參與了古往今來,時空遞嬗的切身之感。
身旁談笑的遊客,有些口音聽來像是來自砲口所指,海的彼端。
這個砲陣地,我和孩子看著砲操演出的所在,卸下神祕而沉重的軍事防線任務後,轉向戰地史料型態的觀光。但歷史真的過去了嗎?有那麼一瞬間,我真不知道該怎麼向孩子說解這滿坑道的火砲,曾代表著連我也沒經歷過的緊繃局勢。而今我們談笑晏晏,與來自包括對岸的遊客,看著砲操作為寓教於樂的表演活動。
我的內心深處,莫名興起一股難以言說的感觸。走入坑道,進入歷史情境。那如今做為布置道具、擺設的殷鑑不遠,在認識「不是仿真玩具的槍砲實體」之外,我該如何跟孩子討論看法與立場?或者,觀光就純粹觀光,旅遊就輕鬆旅遊,別想太多,太複雜,太沉重。
走出籠罩著戰地氛圍的地下坑道。陽光燦爛,眼前是足以拍出藍天碧海色調的那種晴朗。我們來到附近王氏家族古厝聚落,山后民俗文化村。古厝規模很大,閩南建築形態,彩繪石雕、磚雕、交趾陶裝飾,做工細膩,保存也很完整。
我幫兩個孩子在門牆、窗櫺間拍照,仿照網美網紅拍照取景的角度、動作。有個老先生穿著長袖睡衣褲,搭了件針織背心,從紅磚樓牆巷弄間,緩緩走來。他停在不遠處看我們拍照錄影,孩子們正仿照旅遊影音頻道,比手畫腳,合力對著牆面解說介紹:「這個是人字砌,這個是丁字砌,合起來就是人丁興旺的意思……。」
他們一次次笑場重拍,後來老先生慢慢走近我們,說,「海珠堂進去看過了沒?」他問我們從台灣哪個縣市來,問孩子幾歲,來金門幾天了?老先生客氣而溫和,他說自己沒事就在磚巷間散散步晒太陽。
我們和老先生揮手告別。幾次轉頭回望,都還看見他站在紅磚隘門邊,目送我們離開。「他家住在這裡?」兩兄弟對於老爺爺可能就住在哪間古厝裡,感到好奇。「他還跟我們聊天!」
孩子說,要把這些古厝畫在日記裡。我們曾在一面有著美好象徵的磚牆廊道間,遇見一位金門老爺爺……。
福報副刊2025.04.08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