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我在宜蘭混文學
七月下旬某日,突然想起還沒投稿「蘭陽文學獎」,上網查找,發現早已截稿,心中一陣悵然。
自第一屆起,二十年來,每一屆都有投稿,雖然一直沒有得獎,但「參加」是我的文學儀式。今年來不及投稿,心中一股「文學的衝動」澎湃難消,遂轉念投稿蘭陽文學叢書。
2008年出版《杜鵑遺落的文卷》,已是上天恩賜,此後多年,未曾動念再出書。這一次因為這個機緣,才把多年來累積的文稿作一次整理、歸納。
這些文稿,來自和其他作家合寫的《來宜蘭旅行》、《宜蘭味》,宜蘭縣文藝作家協會會員作品集《文風吹送》、《文雨織夢》、《散步宜蘭》,但最多的是十多年來陸續去「阿盛寫作私淑班」上課的作業。
每逢上課日,得下午四、五點從羅東出發,七點半上課到九點半後,回到家往往子夜時分。從永安捷運站步行到阿盛老師家約二十分鐘路程,時有寒風刺骨、冬雨綿綿、甚至狂風襲擊,不良的天候讓我埋怨自討苦吃。但一到課堂,閱讀同學的文章、聽老師講解寫作手法,感染文學氣息,心中便彷彿若有光。
漫長的寫作旅程中,偶得幸運之神眷顧,得到臺中文學獎的童話佳作和宜蘭縣文藝作家協會鄉土書寫獎首獎,相較於其他同學豐富長串的得獎列表,我的成績真的是清粥小菜。
雖然如此,我仍持續在宜蘭混文學,除了天生喜愛閱讀,小學時,老師一句「刻畫細膩」的作文評語,也讓我牽掛至今。謝謝老師,這句話在我心中種下「文學」的種子,小苗隨著我的人生旅途抽長,為我撐出一片能時刻仰望的文學星空。
宜蘭縣文藝作家協會是我在宜蘭混文學的一畝三分地。創會理事長廖遠泰是我在中廣宜蘭台當記者時的台長,他轉調到台中前叫我當總幹事,之後就在這個崗位上待了十年。退任後,我仍留在協會打雜,當理事、理事長,和喜愛文學的朋友們一起耕耘這片土地上的文學田野。
持續辦理二十三年的「文雨飛陽」蘭陽青年文學獎暨鄉土書寫獎是協會的年度盛事,每年從三月發佈徵文簡章、六月截稿、評審、編輯得獎作品集、頒獎等,一直忙到八月底。此外,還有一些讀書會、參訪活動、寫作分享、出版會員作品集等,讓喜愛閱讀和寫作的朋友相呴以溼、相濡以沫,甚而相忘於江湖。
因為有這許多的機緣和貴人,《在宜蘭,和文學相遇》才有柴薪可燃燒。歸納這些文章時,女兒幫了很多忙。我們討論許久,後來她問我:「你要從大到小,還是從小到大」,想了一想,覺得應該是從大眾關懷,到自家庭院,幾番挪移後,最後將內文分為五卷。
卷一「賞心樂事」,以旅行為主題。以我熟悉的「羅東」、「冬山」為主軸,向四周放射,三星、宜蘭市、頭城、太平山都有一些心情故事。
卷二「舌尖之戀」,從夜市的宜蘭味、宜蘭名產金棗糕、牛舌餅、夢田越光米,到我吃素四十多年來的飲食經驗。
卷三「細草微風」,敘述參與文學活動的心情記事及對縣籍作家們的感動。李潼、邱阿塗、藍祥雲、廖風德等已故作家,對宜蘭文學界曾付出許多心力;持續在努力創作的黃春明、徐惠隆、吳敏顯、黃天來、吳茂松等作家,都是我心中的典範。借用杜甫〈旅夜書懷〉中的語詞當卷名,隱含「名豈文章著」的敬意。
卷四「灼灼庭花」,以校園為主,從小學到大學到研究所,從當學生到當老師,直到八年前退休,儲蓄了許多難忘的回憶。〈作伴青春〉裡的大學美好時光、初任教師的喜悅、和學生過招的趣味、還有跟學生一起「混」寫作的發光時刻,真是樂在其中矣。
卷五「生活一瞥」。〈此心安處〉是我得鄉土書寫獎首獎的文章,分享對娘家的依戀。兩個孫子,一個小二,一個小五,讓我們平淡的生活刷上純真可愛的色彩。感謝在天上的爸爸、媽媽和公公、婆婆,保佑家人平安,還有住了二十年的舊居和已經住了十多年的新居都心存感恩。
我在宜蘭混文學,這是我最初想到的書名,覺得「太混」了,所以改成《在宜蘭,和文學相遇》。
但其實,我打算一直混下去。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