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趴下!掩護!穩住!」孩子從幼兒園帶回新口訣,兄弟倆一下子喊口令,一下子做動作,蹲低趴伏、抱頭鑽進木桌底。他們有模有樣重現連日來幼兒園晨操時間的演練成果:當警報聲響起,如何在老師的指揮下避難:趴下!掩護!穩住!警報聲停,地震稍歇,念誦:不語、不推、不跑,由老師帶隊疏散。
為什麼會地震?地震時會發生什麼事?該怎麼做?他們興致高昂,七嘴八舌爭相轉述宣導活動中學到的知識:斷層帶、板塊推擠、不可以搭電梯、要準備緊急避難包……。出生至今,他們還沒經歷過明顯的地震搖晃。對他們來說,這是個新鮮的名詞,涵蓋地球科學知識、災害應變和自我保護。
我告訴他們,我們台中,媽媽外婆家的所在地霧峰,就有一座地震博物館,名為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點四十七分,台灣發生規模七‧三的大地震,造成中部地區非常嚴重的傷亡災害。這個教育園區的所在地,前身是一所國中。它就地保留了當年校舍倒塌、操場跑道被抬升錯位,宛如災難片現場的真實樣貌。
該帶孩子去認識這段歷史。我心裡突然升起一股非如此不可的強烈感觸。
那無預警的天搖地動,距今二十多年了。回歸日常的生活,已然很少再提到這個話題。當孩子在幼兒園接觸相關知識,好玩念誦著我不知道有發明口訣的保命步驟,我才發現,走過當年歷史的自己,一心眺望遠方,從未想過停下步伐去回顧細看。
如今,我想帶孩子走入九二一地震史,想讓他們了解,我親身經歷、目睹的地震災害,如何造成屋毀人亡的悲劇,成為時代的集體記憶。
如同走過那個時代的每個人,我們是歷史的見證者。面對孩子天真無知的笑靨,探索求知的興致,我意識到自己目見耳聞的經歷,正是無可取代的庶民生活史。我們該把記憶說給孩子聽,在口訣、教條、制式宣導外,讓他們知道當年大地震發生時,人與土地相依、流離的真實故事。
位處霧峰郊區坑口里的地震園區,腹地廣大。像是一個安靜存在的片段,凝縮著塵封往事,等候有心探訪的遊人。偌大的停車場,沒有什麼人車。走上通往園區的巨型造景橋,猶如進入時空之門。
我已不記得將近二十年前隨團體來參訪時,是否也曾走過這段連通道。
當時的我還在台北市教書,參加一個與課本作家面對面的教師營隊活動,其中一個參訪行程,是啟用不久的地震園區。
當我隨團員魚貫進入展區,隨隊聽導覽解說。影像畫面記錄著災後不忍卒睹的慘狀、各地村落鄉鎮無從指認今昔景觀的碎瓦頹垣,有兩千多人喪生,數以萬計的民眾受傷……。我不忍心繼續聽下去,就在鋼筋裸露、梁柱歪斜半毀的教室遺跡外隨意走逛,等待集合上車時間。
當團員在遠處驚呼連連,對著被車籠埔斷層抬升,錯位隆起變形的操場PU跑道拍照。我沒有告訴任何人,這所學校是我自幼隨母親到外婆家必經的地標。它支離破碎的模樣,被保存下來,像瓦礫堆下無聲的呼救,歲月驚恐的臉。
從台北返鄉,在地震園區所在地區霧峰工作,又過了十多年。我從未再踏入這個倒塌、保存的光復國中舊址。當年滿街震垮的房舍,散落的鋼筋水泥塊,不論判定全倒或半倒,隨時餘震會來,沒垮的隨時會垮,全都不堪住了。到處都是封鎖線,那樣的視覺衝擊太強烈,或許已經成為我潛意識中,刻意迴避、不願再想起的暗影。
然而這一刻我牽著稚子的手,帶著走讀家鄉的心情,第一次想好好認識這個場館。地震成因、板塊運動、斷層帶、地震波……。我逐一閱讀脫離國中升學考試之後,我幾乎不再認為與我有關的地球科學名詞理論,試著用簡單的說法為孩子說明。
車籠埔斷層經過之處,山崩地裂,台中、南投各地鄉鎮,處處都是被劇烈強震撕裂,山河變色的傷痕。我和孩子走過一幀幀震後災難照片,孩子直說,怎麼會這樣,好可怕。
他們曾聽我說過,九二一地震當夜,我那開夜間計程車的五叔來家裡呼救,他家倒了,大里金巴黎大樓整棟應聲倒塌,樓面變形擠壓,建築體橫斜在馬路上。五嬸和他們的一雙女兒埋在茫茫錯位、門戶樓層堆疊的瓦礫堆裡。
他們也聽爸爸說過,霧峰街上,中正路左右兩側的透天厝,騎樓式建築物的一樓幾乎都崩垮壓扁了。梁柱鋼筋剉斷,水泥磚塊裂解、外牆磁磚剝落……。窄仄樓牆瓦隙中,這裡那裡,都傳出有人員受困。爸爸沒說的,是一具具被尋獲的遺體運送不及,一時間暫置街頭,家屬認屍當街痛哭。天地不仁,令人鼻酸不忍。
影像史料之外,園區內最怵目驚心的展示,莫過於保留了大地震當下真實的災情地貌。車籠埔斷層南北綿延一○五公里,貫穿南投竹山,延伸至苗栗內灣,沿線鄉鎮全都災情慘重。校舍崩塌毀損的光復國中,就在車籠埔斷層帶上,斷層切過操場跑道,跑道路徑斷裂、變形、地表拱起抬升,形成災害地質奇觀。
午後陽光刺眼。孩子站在操場邊,跟身後隆起如山丘的扭曲跑道拍照。他們拿著塗鴉板,席地而坐,說要把看到的景象畫下來。
我原先催促他們,好了好了,還有好多主題場館要參觀呢。後來卻也覺得一切自在隨心就好。日後他們會回想起,坐在跑道土丘前專心描繪的時光吧。
穿過毀損的教室,樓層塌陷偏移的建築體,牆上的老黑板、布告欄還框著昔日教學區的印記。我牽著孩子的手,走在九二一大地震的情境裡。
走過戶外大型遺跡,走向園區各個地震主題場館。3D劇場、地震體驗劇場、工程教育、防災教育、重建紀錄……,新穎的科技影音、互動體驗,讓地震教育帶著新鮮活潑的未來感。
孩子喜歡園區的遊戲角。就著小桌小椅,自己組合各式小積木、雪花片、拼圖等教具。力學、結構的理論太高深了。動手玩,自己發現形狀、結構和平衡的關係;自己操作、發明、想像,因而可以樂此不疲。
書架上有一些地震、建築、生命教育、環境保護的主題繪本。我依傍在孩子身旁,輕聲讀繪本給孩子聽。夕陽斜斜地投映在長廊外,反襯光影的幽靜。
這時才發覺,我對周遭的探索認知,有一大部分是由孩子開啟的。
當年的大地震記憶、我童年隨母親回峰谷山區娘家,途徑未倒塌的光復國中舊址的日子,又以新的方式回到眼前。
大我和小我,生命在時光中延展,更新它的輪廓。故事總是繼續下去,考驗我們伴隨、敘述的能力。
福報副刊2023.09.12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