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6-14 11:06:47| 人氣7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友新作】搭海牛車遠走 — 賴鈺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搭乘海牛車走向潮間帶。圖/賴鈺婷



海牛與老蚵農(牛車駕駛老伯)。圖/賴鈺婷



作者的孩子餵海牛吃牧草。圖/賴鈺婷

抵達白馬峰普天宮時,剛過了正午時分。從西濱快速道路駛來,曠闊無遮蔽的晴朗天色,伴隨沿途空荒單一、蕭索清冷的景致。在襯著透亮日光的灰茫天幕間,海岸線時隱時現,風力發電機組的扇葉在天與海之間,兀自運轉。

很難想像,這一眼望去,有著土角厝、三合院、老舊磚牆低矮房舍的鄉下地方,竟有一座如此巍峨氣派,參天高聳,規模堪稱全台之冠的媽祖廟。媽祖廟作為芳苑的地標,腹地廣大的廟埕提供香客停車、攤商市集的空間,也為這個傳統漁村提供了發展觀光的條件。

在廟前停好車。打開車門,海風颼呼而至。風颳得起勁,我的遮陽帽屢屢快被吹走,大太陽底下,甚至會覺得冷。

牽著孩子的手,走向集合地。已經事先報了名,看準日期、因應潮汐,此行我要帶孩子搭採蚵車深入潮間帶。

很難說清,內心對於台灣西部沿海地區潮間帶的眷戀。從少女時期開始,一遍遍走入潮水退去的海岸線,走入那種一腳踩入會深深陷落的沙灘泥地。那種近似於出走的情懷,對應小漁村的勞動日常,我將心事寄託投射其中,不知不覺走到了中年。幾次帶稚子到王功,在溼地近處堆沙堡玩泥巴,每每看到載著遊客的鐵牛車從遠方駛來,總想著,下次就帶孩子搭鐵牛車去更遠的海,更遠的潮間帶,那沒有蚵農帶領無法安全抵達的遠方。

這次,專程為了實現這個心願而來。我在老伯的指示下,換上工作膠鞋,孩子也有兒童雨鞋可換上。各地前來參與的人,雖然彼此素不相識,但是看得出都很期待這個旅程。

鞋剛換好,聽見吆喝上車出發的聲音。「小孩子坐牛車!一兩個大人陪小孩坐牛車!」屋外有一頭牛,一輛牛車,還有幾輛待命的鐵牛車。我們很幸運,在眾多遊客中,得以因為孩童的緣故,搭上牛車。

牛車採蚵,獨別於他處,是芳苑專有的產業景觀,已經被列入保護的無形文化資產項目。在牛隻越益減少,機械化取代傳統勞動力的年代,鐵牛車已經成為農漁運輸的主力。

「現代要養牛沒那個環境,一隻大牛一天要吃多少牧草!」老伯說。放牛吃草的俗諺在現代廣噴農藥的情況行不通,「去喫到噴藥的,牛差一點就『烏有』去了!」儘管如此,所幸縱然老人和老牛相繼凋零,芳苑漁村還有幾隻牛,黃牛拉車入海採蚵,假日也載遊客。發展潮間帶生態觀光的鐵牛車隊,加上一輛牛車的陣容,就成為芳苑有別於王功的亮點。

攀上牛車。車斗前架著橫木,可容兩個人挨著身坐。車斗內又放了幾個塑膠椅凳,老伯雙腳懸空,坐在牛與車斗之間,他手上的小木棍如指揮棒,但彷彿眼前這牛是遙控的,心電感應吧,老伯只是坐鎮其後,一派悠閒,沒看見他忙於「駕牛車」。

這叫「海牛車」。海牛,實則能入海的黃牛。黃牛怕水,要訓練一頭黃牛成為海牛,並不容易。老伯說,因為黃牛怕水的天性,對於潮水的漲退會比較警覺。海牛拉車在蚵田工作,不用擔心涉水機械故障,這一點比鐵牛車好。

坐在牛車上。看海牛負軛拖著牛車,緩緩款款挪步前行。市街上的遊客拿起相機,對著過街海牛車拍照。牛車上的我們,成了快門下的風景。

發燙的柏油路與迎面錯身的機車、汽車、農用運輸車……我在心裡暗自佩服怎麼能把牛隻的心性訓練得如此穩定,溫順而大膽,不怕車,不受到路況驚嚇。

搭著吸睛的牛車,招搖過市。穿街走巷的路線,全然不用老伯提醒,感覺這輛牛車全然是「自動駕駛」狀態。但所謂「牛步」,果然是真的。悠哉慢晃,牛車上的旅人時光,在牛步的韻律中,慢慢搖晃出古早味的農村曲。

我和孩子都是第一次搭牛車。坐在搖擺的車體中,看海牛挪移步伐、甩動牛尾、搖頭蹭鼻,因為坐在牠身後,得以近距離仔細觀察牠的舉動。

看牠從人車雜處的市街鄉道,把我們穩妥地載行到海邊。海水灰茫,遠處近處,海風迎面颳來雨的氣味,暗雲湧動,潮水在牛腳下牛車邊拍擊著水泥海路堤岸。

這樣的海!海水退去的潮間地帶。親近而疏離,親密而分散。

而此時何其有幸,可以仰賴海牛車前進,去到海路迢遙的遠方。鐵牛車引擎聲噗噗掠過,海牛也像通曉人事般,邁步趕赴海上沙洲蚵田會合。

此來之前,我完全沒想到搭海牛車會是這麼長的一段路。當海牛停步在鐵牛車隊旁,老伯告知海上蚵田到了,我甚至有此行已經圓滿的感覺。

蚵田之旅的豐富層次,不僅在於自然生態景觀,還有在地居民以推廣蚵鄉生態文化為職志,舉辦的活動與解說。

我和孩子在解說員的引導下,拿取一疊紙錢「經衣」,迎風撒向海面。那是海的子民敬天畏海,對於冥冥之間的魂魄表達敬意,也祈祝活動平安。

幾位工作人員拿來一大桶剛採割下來的蚵串。我們戴上麻布手套,學著如何用虎口手掌使力,拇指雙掌反向錯位,扳開層疊黏著的厚硬蚵殼。蚵殼盤結粗礪,牢附錯合,即使戴著手套,以指以掌使勁蠻力扳剝,都覺得刺扎刮痛,不得其法。

當我們還在和蚵殼苦戰,準備投降之際,蚵田間又有新活動。解說員拿來長竹竿,要夫妻、親子、朋友依序兩兩組隊。這名為「搖蚵柱」的活動,需將長竿插入軟爛溼泥間,短時間插得越深者獲勝。我和孩子們賣力搖動長竿,前後左右如搖桿推進鑽土,短時間已氣喘吁吁。綁附蚵串的蚵柱終年在海水的滌盪強勁海風的吹拂下,必得要鑽得深穩扎入泥層底,才能確保蚵架能承載蚵串的重量。

眾人有模有樣「搖蚵柱」,以趣味競賽的方式,體驗蚵田設置不易。活動未歇,另一頭又有吆喝聲:「小朋友每個人拿一個刷子,來幫牛洗澡!」海牛卸下牛軛,搖動尾巴。孩子們站在牠身旁,感覺新奇又有點害怕,拿著刷子在牛皮上來回比劃,幫牛洗澡。

海牛洗完澡,繼續上工。牠載著我們走入一片彷彿更遠,四望無邊際的潮間溼地。孩子跳下牛車,拿著小鐵耙工具,名為挖蛤,實則開始在泥灘大地上作畫。招潮蟹、和尚蟹、不知名小貝類……泥灘上隨時有新發現,晚雲海風中,孩子們頻頻驚奇呼叫,你看!你看!有這個!

我拿起相機,以海為布景,捕捉孩子天真的笑顏。海的彼端,海牛若無其事,正低頭吃草。在夕陽之下,我靜靜看著他們,看著這片隨潮水漲退變換樣貌的幻海浮壤。想記下小漁村這一刻的真實。採蚵車、海牛與蚵田、致力發揚宣說家鄉之美的有志之士……,將感動深深銘刻在腦海。♣

人間福報2022.06.14

台長: 阿盛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