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2-17 12:50:22| 人氣1,5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新書推薦】劉素霞 — 《日照枋寮坑溪》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真情與美學的生活書寫——葉國居

時常在大報副刊閱讀劉素霞的文章,我總會特別留意,細細品讀,像是心中有所期待。看她的文章,很容易就被他帶進文章的情境裡,如同按圖索驥,脈絡清晰,不知不覺就邂逅了一篇至情至性的好文章。

 

她出生在農家,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童年經歷過一般人所未能涉獵的生活經驗。之所以喜愛她的文章,是出自於共鳴,除了文章的細膩情節外,反芻我自己年幼時農村成長的回憶,似乎有許多雷同處,讀來份外親切。她寫的散文既真實又真情,透過細緻的文筆,娓娓真誠道來,每讀一篇她的文章,我彷若看到一個時代的縮影,每段回憶的情節,正是放大版的天地情懷。又像是循著她的文字,在峰迴路轉後,可以見證人性,令人動容。

 

每天清早,我都會閱讀數個報紙的副刊,因為上班的關係,我通常會對副刊的文章做一粗略的過濾和分類。一種是走馬看花,我會輕輕掠過。一種是探囊取物,我會以速讀法探求作者為文的要義。對一個忙碌的上班族來說,用短暫的時間,吸取我文學創作上的精神食糧,像是麻雀銜物作巢,取材紛陳,泥、草、竹枝皆好,不是那麼講究。不過有一天,我在聯合報副刊看到劉素霞的文章,唸著唸著,便逐字讀了起來,反覆停留思索,深怕自己遺漏了什麼似的。

 

那是一篇回憶的散文,我非常驚訝,她竟然可以回憶自己兩歲時候的畫面,讓人嘖嘖稱奇,感佩他驚人的記憶力。那篇太師椅上的伯公做仙去的時候,劉素霞才兩歲,她將那個場景裡的敏感度發揮得淋漓盡致,從棺木裡散發出來的黏稠油漆味,伴隨著號哭,久久不能忘懷。那畫面,那視覺。那味道,那嗅覺。那哭聲,那聽覺。她筆下所營造若即若離又若隱若現的氛圍,會讓你急欲一探究竟,更會讓你欲罷不能。當所有零零落落的片段,在她巧思與精心組合下,你會看到一種文章的美學。我那天上班遲到了但我不至於後悔,因為那一天,我讀到一篇好的散文,認識了一個用心的作者,是多麼值得慶幸的事。

 

無疑的,作家或許是半天生,她在心槽中存檔的畫面,多得令人目不暇給。一個從農村生長的小孩,自然要在辛苦環境中求生存。她與祖父母、父母親的感情甚篤,也因為父母親持家艱辛,讓子女份外難忘,所有生活上的細節,都化成為動人的篇章,劉素霞總是能鉅細靡遺又得其精髓的描繪。我常常在想,好的文章真的不用想破腦筋,好的題材也不用在天外求得,作家用一雙眼睛,看到別人所無法看到的一面,在瑣碎的生活細節中,在繁文縟節的人情世故上。

 

我是在文學場域認識劉素霞的,心中格外歡喜,她樸素真摯,爾後我開始在臉書上留意她的動態,以免錯過她的好文。當她告訴我要出第一本書的消息時,心肝頭著實為她高興。話說回來,她早就應該出書了,這般真情,那般文采,我老早就想將她的文章介紹給所有的好朋友們。聊綴數語推薦,深深給她祝福。

 

    

 ● 日照枋寮坑溪─自序

〈我家門前有小溪〉,溪名枋寮坑溪,它不在屏東,而是在苗栗縣。其源頭在深山老林,林深處應有一處相對平坦的山凹小坑,也許是天然形成,也許是伐木工人挖鑿踩踏而成。此處,可以搭建工寮,可以埋鍋造飯填飽肚腹,可以攤平四肢聊以休憩,有了遮陽避雨的屋頂,甚至可以放心過夜。那裡就是枋寮坑,曾是先民伐木的工寮所在。深林裡吸收不了的濃霧細雨滲入林地又湧出為泉,遍野的山泉細流,匯聚於山谷,終成小溪,就此流呀流,沿途又納入無數的山泉細流,左拐右彎成一個又一個的S型,曲曲折折流到我家門前。再往下流,最終匯入後龍溪入海。

枋寮坑溪水灌溉兩旁的稻菜,只要勤勞耕種,就餓不死。我祖上從廣東來台,六代皆賴以為生。家母在族親稻子秋收後的閒地裡,種了很多冬季蔬菜,芥菜可醃製成酸菜、福菜、鹹菜乾,燒肉、燉湯,滋味甘鮮。因為家母不服輸的個性,比一般人加倍努力,懷胎足月還在菜園沒日沒夜地澆菜,我差點被生在菜園裡,那就是我的〈鹹菜情〉。

為了增加收穫,家父把稻田改種成茉莉花,我的童年,幾乎都在花田裡度過。摘花,是童年的我幫忙家計的工作之一,無論風雨、炙陽,不管考試或放假。在惡劣的颱風暴雨或豔陽下,長時間彎腰工作,那是一場場體力耐力與脾氣的試煉。我的〈花田童年〉,日子扎實,但不浪漫。

家父也在花田邊的畸零地,搭建菇寮種洋菇,摘茉莉花是在午後,採洋菇則在清晨,在我國中時為期兩年,上學前幫忙切洋菇,那又是另一種農家子弟的勤奮訓練。清晨的草地露珠,有醒腦作用,無論多睏,走上田埂,總能清醒,尤其天冷時,在晨路上還會打著哆嗦。早上幫了農活,要上學不遲到,還得半走半跑地趕路。家父在有限的〈水尾田〉上,總是想辦法精耕細作,增加收入,以養活八口之家,無論採花、切洋菇,我們只是小小的幫手而已。

溪畔的童年,游泳是被禁止的。但可以玩河沙、灌蟋蟀、抓蝦、網魚、摸蛤蠣。溪畔有野蕨,有嫩筍,那是加菜的上選。大雨過後,溪水暴漲,會淹沒稻田,會沖走家前面的獨木橋,汪洋一片的溪水,還帶來為數不少的漂流木,其中,有些是枯木,有些則是上選的好料,枯木被拾來當柴燒,有些好料則被幸運的親戚拾來製作成桌椅,而家前面的獨木橋,也是如此得來的。那些好料或許就是伐木工人在老林裡所砍下未及運走的吧。

在家家戶戶都有大灶需柴火來燒水做飯的年代,靠撿拾漂流木,當然是不夠的。親上山林伐木,是一常態。上山砍柴挑柴,是許多我鄉老年人的共同回憶,那苦那累,在每一趟往返的路上迭增,累極力虛時,無論膝下有多少黃金,都要跪下來求饒。後來,中油公司的瓦斯管線要來幫自費的住戶鋪設時,媽媽力排眾阻,就算要花錢,也要爭取燒瓦斯。大灶的年代過去了,經年累月挑柴薪折磨的腰痠膝疼之苦,卻留下來,陪著老人家不離不棄。說起〈老灶‧煙火〉那是長輩們說不完的辛酸史。

枋寮坑溪流經很多低矮的小山丘,其中一座名為象山,是家族共同持有的祖產,祖父分得的部分,由父親繼承,在山上,多種茶樹,散種樟樹、油桐、枇杷、柚子、金桔等。在象眼象鼻處,有三座宮廟,其中一座是孔廟。我就是在這些山水、宮廟之間成長的。

少時的艱辛,也醞釀我成長的養分。這些養分都化為我寫作的素材,那些山、水、花、果,那些人、事、物,每一個吉光片羽,每一滴汗與淚,都是。我的記憶甚至可以追溯到兩歲時。我〈太師椅上的伯公〉、〈等待〉的伯婆、〈叔婆太〉、我〈祖母的畫像〉……,那已逝先人的顰笑、言語,藉著文字,將其保留。文章寫成,我遂鬆了一口氣。彷彿,那是先人託付我的責任。

而我筆下,描述最多的,莫過我的母親,她本身就是厚厚的一本書,而我只謄寫了一部分而已。

成長的過程中,見識到父母的忙碌,我是有點畏懼的,於是逃得遠遠的,逃到外縣市讀書、工作、成家,一逃就是幾十年,一兩個禮拜或更久才回家一次。

每次回家,總是見到累得不像樣的母親,聽她無處發抒的心事與日常,平日裡無人述說,堵得她快要發顛了(家母用語)。見我回家,她情緒便有了出口,我便聆聽。

其實,母親僅僅是位尋常女性。因為尋常,她不平則鳴,不滿則怨,有恩則報,有福則惜。然而,在尋常中,母親卻有著非比尋常的堅毅個性。其堅毅程度,鶴立於我的親族鄰里、我同學的母輩們。那種「牛逼」的精神毅力,我無論如何放眼望去,也找不到另一個。

聆聽多了,很自然就書而為文。有一次,文章發表了,適逢母親節前夕,我回家,便念給她聽。聽完,她把報紙摺好,收起來。下一次回家,我便聽聞,母親把那張報紙,影印了數十份,發給她的老朋友看。彷彿藉由我的文字,替她述說過往的艱辛。也彷彿跟老朋友說:你們看,我的女兒會寫文章耶!一種熬出頭的獻寶姿態。

聽聞當下,我是害羞的,然而,母親高興,便好。我從母親身上挖出很多故事,寫成篇的,只是其中一部分,還有更多、更內裡的部分,我會努力精進,期許能將之一一呈現。

朋友問我:「那妳是怎麼開始寫作的?」

其實那是埋藏內心的字魔種籽,蟄伏了幾十年,一朝終於萌芽,再慢慢伸展枝葉,慢慢,慢慢地。

我記得那是在小學時,僅有的讀物,一是中央日報,再來就是課本與參考書。某次,讀到一個詞彙「名山大業」,一時令我雞皮疙瘩遍身,懵懂卻又震撼。究其實,甚麼叫做名山大業,我是不太懂的。我只是一個字一個字地閱讀。

是的,我讀書很慢,是一個字一個字在啃的。

但是,文字,有某種魔力,一直在召喚我。教職生涯,在導師兼授課,一週近三十節的沉重工作中,閱讀成了奢侈的享受。某一年,授課時數突然降到一週不到二十堂,我心中的字魔,蠢蠢欲動,寫了幾篇小品文後,因緣際會進了寫作圈,認識了汪詠黛老師,隔年又得到好友淑華的引介進了私塾班,親炙阿盛老師,受其不吝指導與鼓勵,又得好友們的切磋,於是動筆的頻率增加,一篇散文的生成,從字成行,行成段,到段成篇時,才開始慢慢懂得,甚麼叫做名山大業,那是多麼崇高的境界。見到著作等身的文壇前輩時,更令我肅然起敬。他們都是我此生的標竿。

我閱讀慢,寫作也慢,第一篇小品文生成至今,轉眼已十數年,中途雖曾因故停筆數次,然,閱讀寫作仍是我教書之餘,最重要的日常,我享受並沉浸其中

過去,幸運地,我的寫作得到先生全力的支持,我不用煮飯,無須打掃。文章寫成,先生是第一個讀者,他總是給出另一個視角的意見,並細心幫我抓錯漏字。他一直是我的忠實的粉絲。他離開我到天上後,我曾一度停筆。念及他的鼓勵與成全,我再度拾筆,並曾無數次在內心跟他承諾出書。那也是他生前對我的期許。他離開四年,我終於要出書了。

此書得以出版,要感謝阿盛老師的鼓勵、敦促與指導,感謝同學們的切磋指教,在吃了數不完的閉門羹之後,感謝遠景出版社勇於接納我,感謝亦師亦友的淑華接下編輯的工作,替我接洽很多煩人的瑣事。感謝美編英姝、建噢,提供專業的編排建議。還要謝謝葉國居老師,二話不說,幫我寫推薦序,完全提攜後進的熱心腸,讓我銘感五內。

當然,我還要感謝家人。感謝鹿港家人給予的溫暖與疼愛,他們也是我摹寫的對象。感謝一雙兒女的成熟體貼與獨立。也感謝娘家手足的各項支持。

            而我最要感恩的,是家父母。他們永遠以行動默默支持我的所有決定,包括離家求學、婚姻、工作。家父已雲遊仙境,相信他在天上一定也笑咪咪地看著我這本書。未來的日子,祈祝家母仍能健健康康地,再跟我述說那些長長的故事。                                                   

台長: 阿盛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