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8-24 09:49:04| 人氣4,360|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散文新作】行乞謠 ─ 阿盛

推薦 1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焯兩黃

        當乞者需要具備什麼特別條件嗎?要的,兩大條件,老病殘三中有一,並敬業精神。索飯討錢,伸手便是,用得著敬業精神?是的,首先勿憚勞其筋骨,勤於行路,次則觀察熟悉在地諸人起居習慣脾性,再又,學習避免任何招惹嫌厭的言語舉止;另外,本業基本功課,橫逆來之順意受之,絲毫不惜面皮,聞惡聲處之泰然,遭驅趕泰然處之。

        面皮薄脆的乞者,偶見,常人一望而知彼甫入行;那在小鄉鎮至少會傳說幾日,大家笑話一陣子,沒什麼惡意或善意的。然後,總有誰家阿婆會打聽出新乞者底細:可憐喔,較早徵調去做軍伕,自呂宋轉來,無祖田無兄弟無手藝無頭路無娶婦,可憐喔,舊年替人割稻時摔斷一腳一手,山內人,厝內只存一個殘廢老母,可憐喔。

        經過阿婆認證宣導,新乞者很快就普獲同情心,收入豐;但也很快引起舊角頭勢力的反對,資源有限,多一人分一杯羹,畢竟事關重大。於是總有那麼幾回遇上了吵起來。這種吵罵極少一次了結,而且無論時間地點,不忌旁聽,不提嗓音,雙方都在比較身世悲慘程度,夾敘夾議,聲調壓抑,沒詬詞,沒髒話,表面上頗斯文。舉例對話。唉,老貨行踏三十幾年囉,半個後生亦無,爾還少年,算歲數,做爾阿公會得過了,唉,是否是否?是啊是啊,爾老人好身體吃百歲啦,分一碗泔糜與別人吃,敢有差?唉,爾少年人去別個所在,祝爾白飯吃三頓啦,老貨骨頭硬,走未遠啦。阮老母青盲……。阮牽手肺癆……。爾好心讓一下……。爾積德蔭後代……。

        天下無難事,只怕不讓步。解開糾纏的方式,可能是一條市街分兩邊,可能是新人換地段,可能是各自堅持各行其是。第三款可能,如果一方不服,就得勞駕丐幫長老出面調和了。 丐眾成幫嗎?有些微實質但沒那名堂。從清朝活到民國的三朝老民們,明確指稱,直至大戰結束之後十來年,許多地方猶有乞食寮,乞者聚居,奉一頭人當長老,還投票呢。與選舉蔣總統相似,僅由戶長參與,戶長等於國民大會代表。然,長老像武俠小說裡的幫主那般發號施令、受眾丐供養嗎?不。老民們謂,古代如此,戰後則否,長老累積財富後,泰半轉營齋堂神壇,兼助丐眾,免得苦人更苦,並以慈心之名募金,處理丐眾身後事,那已類屬為善義行。

        行乞,大部分委實命乖運違,人生之乃天不顧,小部分委實自作自受,不顧天之生乃人。老殘磨折,貧者愈貧,奈何?活路唯一,求助。浪蕩敗家,潦倒害病,怎辦?唯一生途,哀告。兩者概皆半路出家,終究殊途同歸。至於各人背負的故事,都有幾大籮筐,既平凡又不尋常,聽多了,感覺恰似原初的恆春民謠,調子差不多,唱腔唱詞數十百種。

        路邊市場踞坐彈唱求賞賜的人,算是乞者嗎?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嚴格論之,偏近賣藝。學會那些曲調吟唱、故事綱本,還得記住段落轉折,即使文學家也要嘆難的。再且,文學家編故事多半正經過度,彈唱人的故事來自於代代口傳,古老而趣味,俚俗而智慧。又再且,咦咦咦,文學家的角色好像偏近彈唱賣藝。老民們如是謂。

        老民們見廣識深,故事滿腹,樹下庭中廟前,小孩少年圍圈坐,隨時開講,講出來比唱歌好聽。

        故事之一。乙未之變,嘉義有個反日頭人,帶隊匿山中,打打躲躲,戰術迭換,與日軍交手,小敗立逃,小勝亦立逃。其一妾難堪跟隨奔波,勸彼投降,莫徒增傷亡,且前例昭彰,歸順者立即富貴榮身,頭人不允。妾暗通其夫之部下,慫恿共赴日營,盡告兵丁駐紮情況、槍彈數目、作息習慣、陣勢弱點……。日軍奇襲成功,誅頭人及子妻姪甥,賞給該部下以地區茶糖專賣權利,致富,娶該妾,買大宅,任保正。初,頭人一妻弟,漏網,隱跡三載,忽一夜潛入保正宅,刃之,男死女傷,搜財焚屋,渡海而西。該妾二十餘齡耳,雖獲救,掌斷容毀矣,自是淪為乞者,恆行於台南四周鄉鎮,重複來去。後溺斃,壽八十餘,計行乞兩朝六十年。

        一甲子,多少人事起滅,幾番英雄興衰,多少田園易主,幾番江河清濁,而踽踽獨行世路的豈只老乞婆之流。故事之二。大正初年,南臺某地某人,獨子,繼承十餘甲良田,放租。正務付管家經理,唯喜結交四方,引伴吃喝嫖賭抽鴉片。昭和初年,被熟識的藝旦捲走最後一幢房屋賣得的錢;短短十幾年,父祖曾接力賽跑拼命賺來的總財產全數散入百姓家。那曾祖是佃農,窮到用粗草繩繫褲頭,那祖父前半生還是佃農,一輩子捨不得吃整碗的白米飯,那父親是地主了,佃農來繳稻穀代租,必將每一麻袋提起抖抖抖,擔心袋角留下稻穀,便宜了賤骨佃農。好,結局是,那人某日偷雞不著摔折腳脛,此後沿門托碗喊頭家。天皇的臣民離開臺灣那年,彼永遠離開世間。

        乞者去到人家,必呼頭家、頭家娘;見著小童,或呼阿舍兄、阿舍娘。阿舍,這詞源自古代的官銜舍人,意略同章回小說裡的衙內,本指有科舉功名或任官職者與其子孫。有的地方,乞者呼主人小兒女為小頭家、小頭家娘。古謠風有乞食調,乞者唱的嗎?不然,謠風是歷代庶民集體創作,文人整理,定曲定詞。乞物之詞其實簡明,似呢喃似呻吟似禱祝,就是不似歌詠。設想,乞討而唱乞食調:有量的頭家啊,來疼痛呀,疼痛阮是壞命的人哦,街頭巷尾﹝伊都﹞四界旋,企站門邊來講好話……。像話嗎?

        當然乞者知道,無論如何不可厚話討人厭,更知道,萬不可直入灶間客廳店內。通常,午晚餐時段開始遊街的乞者,重點目的是飯食,飯食不至於要不到,業精於勤荒於嬉,肯走就有契機;主人未必給剩菜剩飯,往往自家吃什麼就給什麼,但絕不謙虛客氣說什麼菜不好莫棄嫌之類話,乞者非親非故非貴客,禮,過猶不及。節,乞者曉得,經常向同幾家索物,那等如專挑善良人欺負。所以,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孔子公說的,乞者雖沒聽過,卻能身體力行;一家一家輪流上門,地盤若夠大,半月甚至整月各戶輪一次,合乎忠恕之則,人們會樂意,嘉許其乞也有道焉。

        乞者的地盤怎麼畫分的,本業以外之人別想弄清楚。老民們謂,真有世襲乞者家族,地盤固定,收入穩定,養家不成問題。那,有了錢何不改業?道理是這樣的,很簡單,銀錢自來掌中,好過做官忙空。目的在於銀角的乞者,重點拜訪處,商家。錢,普通施捨一角,頂多兩角,五角也偶有可能,一元以上呢,除非主人一時想開了或一時想不開。可是可是,莫小看小錢,大河不捐細流,有志不在年高,對的,日居月諸,照臨下土,日就月將,自求上福。

        故事之三。民國三十六年,安平居民,吳姓鰥夫,赴白河地區為傭工,伐木燒炭,墜山谷,亡。寒門寡親,老父幼子頓失所依,售陋屋以營葬,畢,稅房暫住,偏逢連夜雨,牆圮壁傾,兩人幸免於難,僅一身衣衫在身。吳老大人四處求告,甫借得薄資,自臺南市區趕路夜行返家,突遭汽車擦撞,療癒,舉步蹣跚矣。而負債無力償還,於是為丐,終日默默行,盡量不與他人爭執,角頭乞者呵責,則俯首屈腰,久,乞眾知其執念栽培孫子,乃縱容之。其孫繼續正常上學,但受嘲,輒唯唯,師長多有獎掖之者,順利大學畢業,旋順利通過高考。時,吳老大人近七十歲矣,停乞,越數年,過世。瞑目之前,最後一哭,聲聞鄰左。鄰左,一老民也,後移居新營。

        傳奇嗎?世事本來一盤棋,勝負且看終了局。浮游人生,蟻排兵,蜂釀蜜,各自歡喜各自隨意。老民們謂,貧而無諂很容易,只要胛脊胼挺平直便是,富貴而無驕才算古來稀,站在疊高的鈔票或成就上俯視,他人盡低於眼皮,很難不得意忘形。但是但是,大千世界之所以好玩,除了人生如戲,戲中另有戲,可觀。換句話說,故事套故事,豈分新與故。

        故事之四。西曆一九六三年,吳老大人正式停乞,賃居臺南郊外的永康,其孫職派臺北,音訊相通唯書信。正確言之,祖倩人寫字通情與孫,孫未曾相答。昔日一師長耳聞,忿然之北,該生避不見面,託詞公務繁雜、即將出差,由同事持數百元交付師長,請轉送祖;師長淚落街頭,徘徊復徘徊,苦候辦公處門外,至暮,空等。吳老大人疑惑甚,猶護孫。另一師長巨怒,直闖臺北辦公處,攜出責斥,該生不辯,師長曉以人理,該生不語。吳老大人獲報,結舌瞠目,卻書信連發,自述衰頹現象,冀孫之轉心。片紙亦無見返。如斯四年,吳老大人病篤,鄰左代發電報告孫,退回,多方查問,已挈新婚妻出國留學矣。吳老大人無淚無言,臨終始放聲一號。眾師長鄰人出資火化之,骨灰罈上未具孫名。

        莫為兒孫做馬牛。老老老老老的老話了,意義則一直新新新新新的新鮮。太陽底下有新鮮事嗎?有,視新如舊新亦舊,視舊如新舊亦新。老民們謂,時代翻新,多少應翻些舊模範,舊模範足以改革新教育,教育最最要緊是教做人,新教育則只教兩樣,一樣是教做大賢,一樣是教做大官,大賢,半個也沒教出來,教出來時月亮會從西邊升起,大官,教出一大堆,簡直等於教出一大堆謊話連篇的萬金乞者,該類乞者有萬金,必也取諸民膏民脂,然乎不然乎?

        然,致小富擁百金的乞者,那些聽老民們講故事的小孩少年真見過。經阿婆認證的新乞者,運氣好,舊角頭乞者乍然病死,不用再爭執,彼順當繼位。極勤極毅,風雨無懼,極卑極溫,百氣皆吞。人願與談,彼詳述南洋經驗、從軍甘苦、受傷心情、困頓之鬱;人不與談,彼雙手受錢同時彎身九十度致謝,迅速輕步移去。遭小童謔笑,柔面以對,遇主人苛待,對以柔面。因此,經常到每家,人們反而習慣了。彼居墳場側廢棄草寮,寮內以木箱併成床,乞得銀角湊成整數,買米,細細包裹,貯木箱中,塞木炭防潮。年餘,八七水災作,彼存糧已近百斗,昂價售之。其後復易地行乞年餘。小孩少年再見彼,依然面色柔和,禮數周至,衣服整齊,騎改造之腳踏車載貨,探詢,於鄰鄉開雜貨店,奉養老母,已娶婦矣。老民們謂,此人不能小看,來日必富無疑。

        阿婆因此甚是自豪識人之明,逢人便道。很快的,新新乞者出現,立即接收前任地盤。彼髮皤皤,彼眉稀稀,解放的小腳,拄樹枝杖,行動施施,凡對人訴求,顏色恬恬,態度恂恂,堪稱齒德俱尊焉。慢,慢,慢著,齒,算伊年長吧,德,從何說起?德不孤必有鄰,孔子公說的,新新乞者身旁總有三四個同氣質的人跟隨,另類解釋,那也算有德了。跟隨者,四到七歲左右,舉止畫一,不哭不笑不吵不鬧不開口,好事人或問話,皆乞者主動代答,原來是曾孫,同父不同母。幾天之後,阿婆終於打聽出彼入行因由,始末完整,可裝滿幾大籮筐。當然啦,那又是一個既尋常亦不平凡的長長的非常可憐的故事了。

 

自由副刊2014.08.24

 



台長: 阿盛
人氣(4,360) | 回應(5)| 推薦 (1)|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阿盛作品 |
此分類下一篇:【散文新作】桃花過渡 ─ 阿盛
此分類上一篇:【散文新作】荒井之月 ─ 阿盛

0824
這插圖畫得不錯
2014-08-24 22:23:07
anyia
在電子報上一看標題便猜是老師大作,果然無誤,是老師出品正字標籤。大氣魄又重現了,題材語言技巧無不驅遣自如,大哉吾師,佩服之至。
2014-08-25 00:10:52
0825
anyia也不簡單.努力有成矣
可以的話多寫些.你底子好
玩臉書最好一天不超過16小時
2014-08-25 11:41:50
anyia
呵呵呵,老師是怎麼發現的?
因為看論文寫論文太苦悶,頭忍不住就會抬起來看一下電腦......
2014-08-25 23:31:21
0826
anyia哦
你好像忘了
老先生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心書*的
2014-08-26 10:51:2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