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敘當中,新陳代謝科許醫師抱怨起衛教演講時聽眾的素質。「題目是『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準則』,假如問我糖尿病患適合做什麼運動,或是常頭暈冒汗是否和血糖值有關,我都可以接受,可是阿婆舉手問的是:為什麼吃飽飯會一直打嗝?會不會肚子裡長什麼東西?……衛教活動不是義診吧,何況我又不是腸胃科醫生。」復健科邱醫師附和:「上回我去介紹『體適能』,才講到一半就有個阿伯插話,先是同意體適能的重要,說著說著開始示範他自創的拍打功夫,足足表演了二十分鐘,而最後討論時間大家竟都圍著他請教,真是太不尊重醫生了。」
不只演講場上會遇此問非所講的狀況,劉醫師任職的醫院策畫了一系列健康專題節目,固定時段現場直播,除了主持人與受訪醫師外,還安排多位醫護人員坐鎮接 call-in電話,小兒科方醫師取笑專攻病理的劉醫師:「怎會派你?難不成要你向 call-in觀眾解說組織切片嗎?」劉醫師不甘示弱反擊:「你以為自己去接電話會比較有功能嗎?上星期請泌尿科醫師主講攝護腺肥大,結果打電話進來的十個有八個女性,當然不是關心她老公的問題,都是說:我手麻啦,睡不好啦,胸口悶啦,脖子長一顆不會痛的瘤啦……怎麼辦?要不要緊?或是要看哪一科?叫醫生上鏡頭是噱頭,其實這種電話請總機小姐或檢傷分類的護士還處理得比較好。」
說來我運氣好些,近年受邀演講主題大多談論寫作歷程,撥冗蒞臨的總是文學愛好者,偶有幾位準醫生的父母,提問水準均相當高,常啟發我不同面向思考。但確實發生過,在文友邀請的新書分享會後,大家一塊兒用餐時,方才的聽眾挪移到我身旁位置:「林醫師,不好意思喔,可不可以請問一下,我右手無名指這個地方會抽痛,不是每天啦……嗯,這樣壓會痛……」嗯,這雙剛剛捧著《天使的微光》來要我簽名的手,怎能不好好診治一番呢。邱醫師也說起上個月跟團出國時有位團員得知他是醫生後,每日一問,從團員本人手上黑痣是否會轉為惡性腫瘤,到他兒子體重落在生長曲線圖百分之十五以下要不要檢查,岳母的失智症能否治療,鄰居兜售的直銷保健品療效如何,電視上某博士講的健康資訊是否真確。方醫師認為在工作時間外仍能因著專業知識幫助周遭人,是醫生重要使命與價值;許醫師不以為然:「健保給的診察費已經夠少了,沒必要再回答非本份的問題,要問就來掛門診,我會負責任照顧踏進診間的病患;醫療是服務業,不是慈善事業,醫生也要養家活口啊。」他低頭看著餐盤:「看個病人抵不上一頓簡餐,我們下苦工的時間比廚師少嗎?藥物成本比食材便宜嗎?」
餐會後,共赴一場講座,邀請到 J醫院院長、 C大學副教授、 P基金會執行長及前健保局官員談論醫學倫理暨現代醫病關係。
演說完畢,謝謝各位。掌聲鼓勵,來賓有沒有問題?許醫師舉了手接過麥克風:請問二代健保到底是什麼東西?衛生署花大錢舉辦二代健保海報比賽,弄了一堆口號,可是連醫生都不清楚二代健保的內涵,要向民眾宣導什麼?健保局到底知不知道醫療浪費的根源在哪?以為改了一個名稱就萬事如意了嗎?……
─中華副刊2012.02.03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