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緣
此書完成,首先要感謝單德興先生的信心與堅持。多年前,他計畫做一系列英美文
學與比較文學在台灣發展的訪談,邀我參加。我認為自己並不知全貌,可談較少。他再
度找我時,我說半生想談的多是來台灣以前的事。過去十多年,我每遇見單先生都催促
他早日完成《格理弗遊記》的學術中譯,此書也只有他的學術和嚴謹態度可以翔實譯出
完整原著。單先生雖然不是我的學生,想不到卻由他來督促我做一己生命的整理了。
二OO二年十月開始,原擬訪問我談女性處境的趙綺娜教授亦參加訪談,共訪談十
七次,由我童年談起,本書第一二章保留了最早談話的部分內容與架構。但是訪談進行
約三個月後,德興的母親因重病住進新竹馬偕醫院加護病房,一週後我的丈夫病倒,送
台大醫院加護病房。自此後,每次訪談結束,德興即匆匆開車回新竹,我也奔往醫院。
由於思緒渙散,我已無法做訪談所需之資料準備,也無暇思考大綱與內容。所談多是臨
時記憶,主題不斷隨記憶而轉移,口語也嫌散漫,常不知所云。不久,德興帶來張書瑋
小姐根據錄音帶所忠實整理的口述記錄稿,簡直慘不忍睹。
接下來一年,我挾著這數百頁記錄稿奔走在醫院、家庭甚至到美國「萬里就養」
半年的生活裡。我試著將它改成通順可讀的文字,但每試必精疲力竭,甚至失去信心
,內心開始逃避,不敢去觸動它,但它卻分分秒秒懸在我的心中。
直到二OO五年,我找到了這間山巒間的書房,終於定下心來,勇敢地從改寫到
重寫。在這漫長的五年間,德興從訪談者成為真心關切的朋友,不時安慰我,鼓勵我
,並且動用一切人力支援我。他是點燃火炬的人,也是陪跑者。世間有這樣無法回報
的友情,只能用德興虔信的佛教說法,是緣分。但緣分二字之外,我仍有太多的感謝。
當我下定決心重寫,拿出紙和筆時,一生思考的方式也回來了。提綱挈領地寫出
一二章,此時我已年滿八十。第二次因病被送進醫院,出院後對自己繼續寫下去的信
心更少。這時,接到李惠綿的電話,說她的新書《用手走路的人》要出版了。
惠綿是我「錯過了卻跑不了」的學生。她唸研究所時原應上我的「高級英文」課
,因需做重大的脊椎側彎矯正手術而錯過了。第二年她回校上課,換我遭遇車禍一年
未能回到教室。但她常常隨原來那班同學,駛著輪椅到醫院看我,甚至爬上三層樓梯
到家裡看我。我不能行走將近一年,深知她的苦,有一天我說不知將來還能不能穿我
一生唯一的那雙紅色高跟鞋,她回去後,將她那篇有名的<鞋>寄來給我。對於她,
我有一份患難相知的深情;她奮鬥不懈,終能獲得學位、留校任教,我甚感欣慰。
二OO六年一月,惠綿和趙國瑞老師邀我參加一場春宴,在座的有柯慶明、張淑香、
黃照美、魏可風和簡媜。我帶了新成初稿第一二章給慶明和惠綿各一份,慶明自二十多
歲起即是我最樂觀、最具建設性的傾聽者(後來,他竟然也是我丈夫回憶鐵路生涯的最
佳聽眾,我們戲稱他是文學院鐵路電化專家)。他們對我不用電腦純手工寫出的三十多
頁文稿感到驚喜,惠綿說,她要幫我整理口述記錄的全部大綱,要幫助我繼續寫下去......。
在這場春酒之後十天左右,簡媜的一封信好像從天上掉下來,到了我的書房。她說
看了我的初稿,聽惠綿提到我正在孤軍奮戰,「需兵力支援,若您不棄,我很願效棉薄
之力,讓這書早日完成。」這樣誠意的信由簡媜這樣的人寫來,只能說是天兵天將降臨。
收到她的信,我在屋裡走過來踱過去,不知如何能壓得住迸發的歡呼。
自從那年我將台大文學獎頒給哲學系一年級的簡媜,這些年來,我相當注意地看著
她一本一本書地展現創作才華,以歡愉的想像力寫出令人驚異的散文,她已是年輕一輩
最優秀的作家之一。她那瘦削的身材和由哲學轉入文學的經歷,總令我想到自己二十歲
的心情。
我一直希望有中文系的人看我的初稿,惠綿與簡媜伸出強壯的援手,成為我的超級
志願軍。從此,她們聯手用了許多心思,以各種語氣催促我寫下去;硬的不行,軟的沒
用,逼重了怕我高齡難捱,輕了怕我逃避拖延......。表面上打哈哈,語氣裡全是焦急。
漸漸地,她們由援軍升為督軍。這一年暑假,簡媜突然全家作美國之行,她仍然不卸下
督軍的威權,從科羅拉多州海拔三千公尺的大山大水裡寫信回台北給我報平安,敘新景
,居然加上一句「您大學畢業了沒?」--她走的時候,我仍徘徊在第五章抗戰勝利與
學潮的困苦中。
我怎麼才能說得盡對結成書緣的朋友的感謝!黃碧儀小姐四年來將我的手稿輸入電
腦,容忍我不停地增補、刪減,看她列印稿上的記錄,第一章竟有「第八次修改」的小
字。碧儀事實上是我的第一位讀者,在我最困頓的時候,曾寄給我教會小冊<呼求主名
>,助我前行至今。
我很幸運在桃園的長庚養生村,建立了今生最後的書房。月升有時,日落有時,在
此身心得以舒展安放。四年之間,我在高軒明窗前與我的紙筆化為一體,俯仰自適。感
謝王永慶先生為紀念他的父母而建此村,允許建築師規畫寬敞的空間,派遣了認真關懷
的服務人員,他們敬業愉快的態度,和山上日漸茂密的樹木一樣,充滿了活力。
離開台北的時候,診治我二十年的江啟輝醫師推薦蔡熒煌醫師給我,不僅使我能活
著完成心願,也肯傾聽我談自己獨特的生死觀,給我真正的安全感。
我將此書交給天下文化出版公司,也是一種書緣。一九九九年,林蔭庭和許耀雲到
筆會看我,希望我動手寫自己的書,交由她們出版。蔭庭是我外文系的學生,是少數聽
我說過平生大願的人。高希均先生、王力行女士多次來訪,對這本書盛情期待,許耀雲
總編輯、項秋萍主編和他們充滿活力的工作人員無不全力以赴。負責封面設計的張治倫
先生,看了我構想中的色彩和景象--在砲火中重慶市民的戰慄,立刻說:我知道,這
是血的顏色,也是莊嚴的顏色。
眾多書緣匯聚,就這樣,在這間人生最後的書房,即使身體的疲勞如霜雪重壓下的
枯枝,即使自覺已近油盡燈枯,我由第一章迤邐而下,一筆一劃寫到最後一章<驗證今
生>,將自己的一生畫成一個完整的圓環,如我教書時常講的the cycle。是的,the
cycle,書寫前我跟著父母的靈魂作了返鄉之旅,從大連海岸望向我紮根的島嶼,回到
台灣,寫下這一生的故事。
天地悠悠,不久我也將化成灰燼,留下這本書,為來自「巨流河」的兩代人做個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