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6-09 14:10:16| 人氣2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陳瑞麟批評李明輝以內聖外王說儒家傳統,其乃人云亦云的謬論啊!(人云亦云泛指為學欠基本功也)

王中和 請問楊老師此文中:1.盛德大業的內涵和內聖外王的內涵有何不同?2.是道家認為儒家是內聖外王乃人云亦云謬論?還是道家自己要搞內聖外王而誤植於儒家頭上,是人云亦云謬論?請賜答,非常感謝!

讚 · 回覆 · 1 · 2小時

    盛德大業者,辭出《易經˙繫辭上5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懮,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為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內聖外王者,辭出《莊子˙雜篇˙天下1》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於本數,係於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聖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我們從《莊子˙雜篇˙天下1》的是故來斷章取義:

    2.是道家認為儒家是內聖外王乃人云亦云謬論?還是道家自己要搞內聖外王而誤植於儒家頭上,是人云亦云謬論?

就可明瞭了。因為:

    就《莊子˙雜篇˙天下》的斷章取義來說,向秀、郭象及王船山共同主張:

    一˙《莊子˙內篇》為莊著。

    二˙《莊子˙外篇》為雜家之說。

    三˙《莊子˙雜篇》為莊子思想的微言小品。

其乃故國經傳注疏釋的傳統,其源於明萬曆十二年(1584)神宗詔令欽定《十三經注疏》,乃統合「十三經注疏」與「十三經」而成。就《易經》(《周易》)而言,其有《易經》、《易傳》、(《十翼》)、《周易註疏》、《周易本義》(朱注)及《易經今註今譯》,合此傳統而曰《易》學。蓋,《易》學乃故國傳統唯一一襲未斷的學問系統,甚可謂中國哲學之本。因為,《易》學係故國思想的源頭活水也,尤其是其用萬緒焉。我們以此回看:

    2.是道家認為儒家是內聖外王乃人云亦云謬論?還是道家自己要搞內聖外王而誤植於儒家頭上,是人云亦云謬論?

是否明瞭其義了呢?蓋,就:

    一˙《莊子˙內篇》為莊著。

    二˙《莊子˙外篇》為雜家之說。

    三˙《莊子˙雜篇》為莊子思想的微言小品。

言,內聖外王豈不是莊子思想的微言小品嗎?其與《春秋公羊傳》的微言大義,相差甚遠矣。因為,一字褒貶也。《莊子˙外篇》、《莊子˙雜篇》和《春秋公羊傳》已如此,其後豈不人云亦云乎?(天下文章一大抄,各有巧妙不同。)唯,向秀、郭象及王船山等,都已下過基本功。筆者所謂的人云亦云,泛指欠此基本功者也。故,筆者指:

    其對儒家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顯諸仁藏諸用人而不仁如禮樂何下學上達一以貫之性與天道從心所欲不踰矩見群龍無首吉吾與點也毫無所知。

此也。正因為如此:

    1.盛德大業的內涵和內聖外王的內涵有何不同?

的意義就出來了。僅就:

    盛德大業者,辭出《易經˙繫辭上5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懮,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為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內聖外王者,辭出《莊子˙雜篇˙天下1》內聖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言,不同自明矣。再就:

    盛德大業者,辭出《易經˙繫辭上5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懮,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為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內聖外王者,辭出《莊子˙雜篇˙天下1》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於本數,係於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聖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言,不同益加自明矣。還就:

    《易經˙繫辭上4-5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懮。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體。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懮,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為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案:<4>可以易有太極一句話總括,特明<5>的大前提也。

    內聖外王者,辭出《莊子˙雜篇˙天下1》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於本數,係於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聖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即全明矣!因為:

    《論語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案:尤其是最後一段話,一開始便標誌儒道之辨也

    《論語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論語13.4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論語18.6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案:尤其是本則,儒道之辨,益明焉。

    《論語18.7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孟子˙盡心下79孟子曰: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經德不回,非以干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禮記˙大學4《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案:盛德,詮釋得多好,實大學之道也。

    《禮記˙昏義8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內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國治。故曰:天子聽男教,後聽女順。天子理陽道,後治陰德。天子聽外治,後聽內職。教順成俗,外內和順,國家理治,此之謂盛德。案:此之謂盛德大業也,尤其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

    《禮記˙盛德1聖王之盛德:人民不疾,六畜不疫,五穀不災,諸侯無兵而正,小民無刑而治,蠻夷懷服。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以觀治亂得失。凡德盛者,治也。德不盛者,亂也。德盛者,得之也。德不盛者,失之也。是故,君子考德而天下之治亂得失,可坐廟堂之上而知也。德盛則脩法,德不盛則飾政,法政而德不衰,故曰王也。凡人民疾、六畜疫、五穀災者,生於天。天道不順,生於明堂不飾。故,有天災,即飾明堂也。案:此亦謂盛德大業也。

    《史記˙孔子世家6》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魯,弟子稍益進焉。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2-3》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此間,多麼清楚的儒道之辨啊,尤其是拉進《易經》來,其辨更明矣:

    儒仁

    道無(道)自然

    禮為亂之首

    禮之本本立道生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顯諸仁藏諸用

因此:

    1.盛德大業的內涵和內聖外王的內涵有何不同?

    2.是道家認為儒家是內聖外王乃人云亦云謬論?還是道家自己要搞內聖外王而誤植於儒家頭上,是人云亦云謬論?

    3.人云亦云泛指為學欠基本功也!

明矣!


台長: 楊冀華
人氣(231)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