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偶戲當中,布袋戲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表演類型。
布袋戲的表演形式與內容,或可視為觀眾與劇團之間良性循環的產物;
因為觀眾愛看,願意付錢支持,於是布袋戲與不斷變遷的社會以及它所面對的觀眾所究織的互動關係。
將布袋戲視為一種民間「藝術」,是相當時髦的說法。
當然,出色的藝人所演出的精彩好戲,無疑的是十分值得珍視的藝術傳統;但是如果從傳統的社會脈絡來看,班數眾多、遍佈全台的布袋戲,基本上,對演戲的人來說是一種謀生的職業;對看戲的人來說是一種娛樂;
對酬神戲的請戲人來說,布袋戲是宗教活動或儀式的一部份;對戲院或電視台的老板來說,布袋戲是生財工具。有了這樣的瞭解,或許才能比較持平的來討論布袋戲,也才能真正思考布袋戲的歷史、其所面臨的問題及反映的社會意涵1。
研究布袋戲的動機源於自身熱愛觀賞布袋戲,從小就看史豔文(「雲州大儒俠」布袋戲的主角),
直到現今的素還真(「霹靂」系列布袋戲之主角),
布袋戲一直是人們童年深刻的記憶,如今它再度活躍於流行娛樂主流中,
除了橫跨電視、錄影帶、VCD、電玩之外,還進軍大螢幕,
耗資三億台幣拍攝首部布袋戲電影─聖石傳說,
甚至登上國家劇院的舞台表演,這說明了台灣的民俗技藝-布袋戲已經成為文化藝術的一部份。如此大規模的投資,讓人深切感受到布袋戲的魅力已經再度復甦,更讓人好奇布袋戲再度風靡台灣的原因,希望藉著本篇文章,能讓更多人能夠認識台灣的民俗技藝-布袋戲。
黃海岱一家三代在布袋戲界中,是改革者,
將布袋戲從野台帶到家家戶戶都有的電視、電影,這個過程正是布袋戲演變史,從中可以看到黃氏一族如何發揚布袋戲,使得布袋戲再次活躍於日常生活中,更可以明瞭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社會文化......等。所以本文的研究方向著重於黃家三代如何將布袋戲推陳出新,使其避免成為消失的技藝,甚至成為流行娛樂的一股風潮,而布袋戲的再流行又反映怎樣的社會文化,然而本文並不強調其他流派、布偶造型分類、舞台的地點、結構等問題,乃是因為這方面已有很多學者研究,不需筆者再贅述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