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如此
『心經』是詮釋原來即有的清靜本性,如在母胎裡未出生在凡間之心;『金剛經』則詮釋出生在凡間已被染習,經過降伏習性而回歸清淨本性之心;這『二本』經典是前輩祖師爺所走過心路歷程而證悟所記載之心得。光是深入其境這二部經典之真實函義,就足以讓修行者成就。
想起在早期修行期間,修到某些境界時,尊師〈三昧光照如來〉都會考試而作心得報告,尊師問:『靜下心而閉上眼睛來,你所見到啥?』,原光回答:『一無所有』,尊師:『答錯!頑空、執空、偏空』,原光一頭霧水不知再如何回應:『………』,尊師:『你既然“一無所有”怎還會記得而回答尊師“一無所有”呢?明明是“有”而你故意回答“無”!』,原光不解合十而請教:『何以故?』,尊師:『當你靜下心來,無任何念頭、無任何形相,而閉上眼睛來,雖無念無相,但是還有呼吸及知覺存在,所以答案不是“一無所有”而是所見“一片漆黑”』,尊師又說:『你明知所見其“有”,而故意說“無”,這就是頑空、偏空』,原光當下聽聞尊師一席話驚訝不語『原來如此』,但是!已被尊師考倒,下次努力加油!
經過三個月之後,再一次共修聚會,在所人面前都有一杯開水,於是尊師舉杯:『來!以水代酒,乾杯!』,乾杯後尊師問道:『這杯水有何味道?』,有人回答:『有微微的甜味』,也有人回答:『帶點澀澀味道』,而原光回答:『無色無味』,尊師:『通通答錯!偏見邊見!』,尊師又說:『回答微微甜味或澀澀味,是憑自己的“我相”內心產生出來的念頭,加注在這杯水中而回答出來,這是偏相、偏有的一邊見解〈色〉;而原光回答的“無色無味”是偏空、偏無也是一邊的見解〈空〉,而正確答案是,因人而異冷暖自知水還是有“水的味道”,只有自己清楚明白』,原來如此!
尊師曾經問道:『以一念無明而唸佛,來治止無使無明時,當心靜下而無其它雜念時,你的心是如何作是念?』,這問題原光無法一時回答出來,因為心無法靜下來都有念頭雜念,等到有一天心非常清明,一有雜念來而馬上能止斷,一顆心感受到清明能止念無相時,而高興跑去找尊師回答:『報告師父!弟子找到答案了,答案是“無念”啊!』,原光高興之餘又被尊師潑冷水回答:『你如何知道你“無念”呢?』,原光又不知如何回答:『……』,尊師說:『哪有可能“無念”,而是“無念之念”。“無念”是無色身無習性等等執著念頭之相,金剛經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也就是無執著於“六根”去染外在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其心、生其相,所產生出來的念頭,金剛經詮釋是破一切相法,也就是觀空三昧,當然觀空三昧則是“無念”,問題到此“無念”之背後還是有一念,此一念非凡夫俗子之念,如同尊師所說:「你如何知道你“無念”呢?」,是要經過降伏其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其心,此一心即是如來心,即是如來所做是念,此念非凡夫俗子之念,簡稱“無念之念”,再細部分析,就是觀透六根六識不執著,也打破第七意識〈善惡我執分別識〉,而來到第八識〈記憶體包藏識〉,第八識還未能清淨時,則還是有念、有相,包含夢中之境也是相,當你能止念去相能治心時,連夢中都能唸佛而止念去相時,表示正在清淨第八識進行式當中,此時!只剩下呼吸、知覺而生其心,此心此念!即是如來所作是念的『無念之念』,原來如此!
尊師說心法人人皆有之,何需心外求法,萬事萬物、皆備於我、返觀內求、明心見性,法已無大小、無高低之分,一切因眾生而示現法,到能“清靜八識”時,則無需法來修,不是不用修而是無需相法的“無為修”,金剛經有一段話『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借著佛像、經典來修法,這修行過程歷程是法,佛像、經典本身則是非法,金剛經內容真實函義的“般若”是法,則金剛經本身的文字書本則是非法,借著諸法而到彼岸能修清靜八識者,則無需要法,若到此境界還需要法者,則是法執,法執就是還有“我相”存在,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不能見如來,『非法』則是心外求法,也就是不是自己親自印證走一趟,不是親自降伏其心實修實證而來,都是聽別人所說、某某師父說、網路文章所寫、經典所記載……等等等,這一切都是道聽塗說而沒有親自實際落實得證,則是心外求法即是非法,故佛所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佛陀所說:一切眾生皆俱有佛性。心法人人皆有之,何需心外求法,如同河水中之魚兒一輩子庸庸碌碌在找河水,一輩子也找不到河水,等到有一天發現自己眼睛見到河水,此時!已經被釣魚客釣上岸來即將一命嗚呼矣!這就是捨近求遠心外求法。這一切的一切萬事萬物、皆備於我、返觀內求、明心見性。當到“無念之念”境界時,則需要在精進下一步修行,否則落在無著邊處不知如何作是念,此一精進修持法→『有欲觀廟、無欲觀竅』。
南無清淨法身佛
原 光 合十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