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詩,你可以給詩一個確切的定義嗎?或是你心目中的詩,究竟是什麼?
記得年少時,有一首歌,歌詞是這樣寫的:
門前一道清流
夾岸兩行垂柳
風景年年依舊
只有那流水一去不回頭
流水呀
請你莫把光陰帶走
不知為什麼?這首歌在我年少的心中,有一種淡淡的哀愁,那淡淡的感傷,後來與我生命中所有的河流,都有著或深或淺的相連,那種心中明白,卻又難以說出或寫出來的什麼,始終在我心中迴繞不去,使我非常喜歡唱歌,而且是一個人唱給自己聽的歌;如果問我什麼是詩?我以為歌就是我心中的詩。
《為了詩》一書的作者楊照也說:「詩,是一種不見得能夠說得明白,但確確實實存在的獨特感覺。」
讓我們為了詩,為了詩人,為了許許多多愛詩,與詩結盟的人,談談這份獨特而一直深藏在心中的詩的感覺吧!
一、為什麼要讀詩和寫詩?
因為年輕,因為快樂,因為在太陽昇起的黎明中,天空有一句詩;在美麗的湖心,飄來一首詩;在晚風輕送的夕暮,彩霞裡有一首詩...;印度泰戈爾說:「讓生時麗似夏花,死時美如秋葉」,願生命也是美麗的詩篇。
原來,詩是我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刻。詩不止是在天地之間,也在我們的心靈之中;人人都有詩人的本質和感受詩情的能力,只是我們「在心裡迴旋過千百遍的最快樂最悲痛最甜美最壯麗最哀傷最淒清的經驗,...不足以承擔這樣的撼動,在開始訴說時,就變質了」,找不到適切的語言和文字來傅達;而在他人的詩句中,釋放自己的心情,與我們看電影,讀小說,在他人的故事裡,為自己的人生痛哭流淚。
然而詩的文學功能,與小說不同;楊照說:「詩就是祕密。詩人與讀者之間的祕密。」又說:「讀詩最大的樂趣,就在隱瞞了某些不該隱瞞、不能逃躲的現實,奢侈地在污穢醜陋緊張恐怖的現實裡,執意製造一些奇幻的幸福瞬間。」因此詩是隱藏的,也不直接訴說,用不存在來表達存在。
二、詩是心靈的出口。在詩裡只有飛,打開想像的翅膀。
詩難道只屬於年輕的心嗎?我想起剛開始學跳舞時,貼在教室上的一段話:「跳舞的心永遠不老,但你會因不再跳舞,而逐漸老去。」這句話換成:「寫詩(愛詩)的心永遠不老,但你會因不再寫詩(愛詩),而逐漸老去。」並非詩有什麼魔力,而是一顆詩心的保有,原本就是充滿生機的,你可以在詩句裡,找到貼近自已的語言,你會在所看到的風景、道路、建築和藝術,中感受到心的飛馳,你想要留住那樣的美好,無論是讀詩,或是寫詩,經由想像你的心彷佛也跟著飛揚;在詩的世界中自在優遊,而不知老之將至。
好的詩可以一讀再讀,把詩烙印在記憶上,詩便成了最方便的快樂。如果我們的腦海中讀了幾百首的詩,那麼就等於帶著幾百首詩,在過日子,想一想美景當前,或揀拾某一片吉光片羽時,印在心版上的詩便跳出來,與你一起讚嘆歌頌;或是忽然想起好久沒在日記本上出現的身影,忽然映現時,詩能讓情境更為深刻,使人生更為美好!
三、一切都是為了詩的緣故
楊照以讀艾略特的《荒原》和史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為例,起初他讀到的是現代文明不斷地老化、頹朽,以致成了一片荒原廢墟;接著以荒原的詩句,再重讀《西方的沒落》,竟讀出了一些未曾讀到的啟示,而且發現《西方的沒落》寫的不是歷史,而是詩,一首長河般流續不停的哀歌;楊照以為這兩本書中內在詩意的細膩和精緻之美,使他願意相信整個世界,似乎馬上就要被吸入榨乾能量的黑洞;因為詩的緣故,他願意相信。
還好有詩。竟然有詩。
艾略特在《荒原》中,明目張膽的挑戰「真理」說「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迸生著/紫丁香,從死沉沉的地土,混雜著/記憶與欲望,鼓動著....」,這一段文字裡的「殘酷」和「紫丁香」之間的關連是什麼呢?詩裡的殘酷令人思索,什麼是生命裡的殘酷?
一段消失的愛情,像流水一去不回,可是記憶還不斷地重現,希望還在蠢蠢欲動,像一樹紫丁香的生生不息,每到春來燦爛依舊。詩所傳達的或許就是這種心靈深處最寂涼的悲哀。還好有詩,讓我們能面對荒冷的現實,並接受並不完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