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語譯】『中』者,天下之大本,是天下事物自然的本體。『和』者,天下之達道者,是天下人人共行的道路。大本:天下之理皆由此所出,是萬有最高根源。將「中和」推而極致之,推廣到極高點,達到最高的境界時,完全達到中和的地步,天安地穩,天地間的一切萬物即都安排得端端正正,各安於其位,各得其所(本立)。萬物各隨其生長發育狀況,各自自然的生長,生生不息(道生)。
【分享】論語.為政篇中,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簡單來說,要觀察一個人的時候,首先看他所做的事,為善者是君子,為惡者為小人;接著再觀察他所做之事,才能知道為善或為惡的原因是什麼,此時需要考察的是,他的行為是真誠發自於心的,還是偽裝出來的善心;最後再看他平日心裡所想的事是什麼、所愛好的事又是為何。
如果以此三項來觀察一個人的真面目,哪能藏得住啊?哪能藏得住啊?
心藏在身體裡,行為則見於外,心無法輕易看見,行為卻很容易看見,經過「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三個步驟的觀察,一個人的真面目一定無法藏得住的。
所以孔子重複的說「人焉廋哉」,是強調「藏不住」的意思。
這段的重點與天命章中的「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賭,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的涵義是相同的;真正的君子不是在乎人家看他是否有做對事、做好事,而是在平日、時時刻刻、在細微之處、在獨處的時候,是否可以堅持做好君子應該堅持的事,這就是道在日常生活之間。修行、修道者,為的是圓滿自己人生的任務,首重便是培德,培養自己的德性,才能安己;用德性感染他人,也才能化人。所以孔子觀人之法,由看得見的地方到看不見的細微之處,觀在一時,考察在終身,重要的乃是彰顯其心之所趨。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