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美懿
SARS疫情痛擊全球經濟,也讓國內企業愈發覺得危機管理的重要性,雖然危機管理不是拯救企業的萬靈丹,但透過良善的管理,卻的確能降低傷害,甚至化危機為轉機。
「美伊戰爭沒有擊倒我們,但是SARS真的把我們打敗了,比過去所有的天災人禍還厲害,」國內一家五星級的大飯店業者,在SARS(非典型肺炎)疫情最高點忍不住對媒體吐出苦水。國內兩家知名百貨公司傳出員工罹患SARS,緊急停業消毒數天,「SARS是沒長眼睛的,」其中一家百貨公司的副總經理如是道。
橫掃兩岸三地的SARS,不僅搞得民眾人心惶惶,政府叫苦連天,其對企業經營的影響也廣泛而深遠,連帶讓「危機管理」在SARS疫情燒到最高點的時候,也同步成為熱門議題。
「企業對『危機管理』課程的需求本來不是很成熟,但一碰到SARS,課程的詢問度突然變很高,」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企劃中心組長王春琇說。看好後SARS時代,企業對「危機管理」的重視有增無減,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打算在下半年推出相關課程,甚至不排除成為固定的課程。
.不再是紙上談兵
「危機管理」其實並不是什麼創新的觀念與學問,在911恐怖事件發生之後,企業風險管理及危機處理便已經受到各方重視,只是過去企業所面臨的危機,多半只發生在單一產業,例如產業外移對勞力密集產業的影響深遠,對服務業者來說則不構成危機。因此,即使企業都知道危機管裡的重要性,但多半業者都抱持著「不會那麼衰」的想法,而讓危機管理始終處於紙上談兵的階段。
但是今年爆發的SARS,卻完全顛覆了企業主的想法,這個共通性的危機不分公司大小,不論產業分別,「大家全被捲了進去,」一家企管顧問業者說,使得建立危機管理的方法、應對程序與典範,變得愈來愈重要。
.危機管理的三階段論
曾經處理過統一「千面人事件」,目前在許多機構教授危機管理的陳雨鑫說,危機管理分為三種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當危機沒有發生時,企業必須建立危機管理機制,這就像是消防隊的救火員必須知道,發生火災時要先救人還是救錢?要先救老弱婦孺還是年輕人?好讓危機發生時能有遵循的規範與守則。而這個階段除了要建立好機制,更重要的是透過不斷的練習,去模擬各種可能發生的情境,才不至於在當下亂了手腳。
第二個層次是「運作危機於事中」,一旦危機發生,要迅速利用平日建立的機制,配合事件發生的時間點、大環境,做出各種不同的決策,以防止危機擴大。最後,則必須「善後於事後」,藉由事後的分析,防止類似的危機再度發生。
.傷害可以降低,但不會消失
不過,先勢公關副總經理陳澤龍指出,「危機管理」這門課除了協助企業瞭解何謂危機、導致危機的因素,以及如何建立處理機制,還要建立企業「危機可以透過有效管理,讓衝擊與損害減少,卻不可能從『有』變成『沒有』」的觀念。
他強調,從危機發生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對企業及品牌造成損害,你可以透過危機管裡的機制降低傷害,卻不能冀望公關公司或危機管理專家一手遮天。
.外部危機最難預防
他表示,危機的發生主要來自企業內部與外部,前者包括產品或服務產生瑕疵、管理發生問題等,都可能導致企業經營面臨危機。陳澤龍就曾經處理過食品業者發生作業員在食物處理槽溺斃、大賣場貨梯壓傷人的事件,這些事件經由適當的處理,雖然無可避免登上新聞媒體,但至少對企業經營沒有造成太大傷害。
外部危機則是企業最無法避免的問題,例如地震、風災、戰爭等天災人禍,或是延燒全球的SARS風暴,都是很難預防的危機。而來自「第三者」的危機,也是企業經營經常碰到的難題;像是所謂的「千面人」事件,或是消費意識高漲下不斷衍生的品質風波,公司都可能在無心或有心人士的運作下,誤觸地雷而受傷慘重。
陳澤龍表示,在前兩年台灣經濟開始步入低潮期,很多企業無預警的裁員,許多員工不甘被資遣,拉白布條、開記者會是常有的事情,這一類的勞資糾紛事實上也是危機的一種,至於要如何處理,就得看企業是否有一套機制來將處理。
.無預警測試演練
陳澤龍記憶最深刻的,就是美國西北航空對危機處理的作法,經過多年的運作,西北航空早已整理出一本危機發生時的處理手冊,「厚重得就像聖經一樣,」陳澤龍如此形容。
這本「聖經」透過每個不同市場的公關公司,成為協助當地分公司處理危機的最高守則,西北航空並且不定期地在無預警狀態下進行測試。
陳澤龍就曾經有好幾次,在半夜接到西北總公司打來的電話,告訴他有架飛往台灣的飛機發生事故,要公關公司和西北台灣分公司立刻啟動危機管理機制。「即使你知道這可能是演習,但他的口氣永遠讓你覺得這是真的,所以你只能當成真的危機來處理,」這樣的操練會在進行到某一階段時,由西北總公司告知結束,這時候大家才知道這是演練,「他就是要告訴你,危機會在任何時間對企業產生衝擊。」
.不是高風險行業的專利
過去對危機管理比較有意識的,多只限定於較高風險的幾個行業,例如航空業、化工業等等,但是一家餐廳、一家百貨公司,難道就不可能產生危機嗎?陳澤龍說,這次SARS疫情對各個產業的衝擊,正好給了業者們一個省思的機會。像他最近就協助一家連鎖餐廳建立危機管理機制,並進行企業內訓,各部門的主管都得來上課,因為危機不是管理或公關部門的事,而是全公司上下都應該共同面對的難關。
比較傷腦筋的是,危機管理課程能夠協助學員建立危機處裡的概念與架構,但卻無法讓學員原原本本將100%的處理機制帶回公司,因為危機處理講究的是經驗累積,透過不斷練習來訓練出最佳的判斷。例如前述連鎖餐廳的案例,餐廳老闆曾經希望陳澤龍設計出各式各樣的情境與處理步驟,譬如客人跌倒了怎麼辦?發生食物中毒又該怎麼辦?但其實當事件發生時,絕不可能簡單到用1、2、3、4去規範所有的步驟,而是由當下的時間點與環境,做出不同的判斷與處理。
正如陳雨鑫所說的,危機管理就像一門功夫,只有勤蹲馬步,才能在危機來臨時做最好的處理。而去參加「危機處理」課程,建立最基礎的觀念,或許就是打好底子的第一步。
資料來源:Career就業情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