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與同感
為何這位班員分享時,講到從小消失的媽媽,當下卻沒有情緒反應,這樣子是否正常?
這是上週六橫山國小育樂營晚上輔導會報時,自己針對隊輔提報的個案,當場提出的疑問。
同理心是將心比心的感同身受與設身處地,最關鍵的基礎在於同理對方的感覺,閱讀過香港的輔導書籍,把「empathy」翻譯成「同感」,事實上感覺到對方的感覺,才能進入對方的內心世界。
這位橫山國小的班員是小五升小六的小女生,為什麼她哭不出來?
每個孩子從小都會需要與依賴媽媽的照顧與陪伴,尤其是媽媽對於女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支柱,但是這位班員從小沒有媽媽的照顧,相信內心深處必定非常渴望母愛的溫暖,如今她只能把內心的渴望壓抑下來,表現出不在意的模樣。
當下提醒輔導員,每當班員分享時,講述的過程欠缺情緒表達,往往有三個原因:
一.班員習慣性壓抑情緒反應,不願意表露內心感覺
二.班員不知道如何表現本身的情緒,因為很多被傷害的回憶已經很久遠
三.班員在小隊裡面,還不能完全的開放與信任
畢竟橫山國小育樂營的班員來自同一個學校,小隊成員大多是同班同學,班員必定會有所顧慮,相對的,屏山育樂營的班員來自各地是不同,班員下山之後就各奔東西,兩者之間是不同因緣。
唯有隊輔抱持真心相信與真愛付出的正向態度,才能引發班員真心誠意的分享,唯有同理到班員的感受與需求,才能觸動班員的內心世界,讓他們感到被信任、被瞭解與被接納,引導他們漸漸地打開心門。
感恩的是隔天孝道課後的體驗活動,這位班員再次分享媽媽時掉下眼淚,她說記憶中有一次媽媽偷偷回來探望她,當她願意表露情緒時,自然釋放內心累積的壓力,幫助她坦然面對與澄清對於媽媽的感情需求,相信這兩次的分享,對於她的成長有很大的助益,啟發她的感恩心,幫助她用正向的心態去清理與瞭解過往的影響。
接著自己再詢問隊輔:這位班員從小沒有媽媽在身邊,而且爸爸在外地做工,只是跟阿公阿婆相依為命,她又抱怨阿婆很嘮叨,請問這位班員需要的是什麼?
有位輔導員回答:她需要關愛。
沒錯,當下自己肯定的回應。
因為父母親的關愛與陪伴,不是阿公阿婆的照顧可以取代,顯見這位班員欠缺父母親的關愛,導致她的內心有一個黑洞,她渴望被愛與被關注,由於她在小隊裡面表現出很在乎隊輔的反應,由此可知她很想要獲得隊輔的關注與讚美。
陪伴班員與同理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注意到每一位班員都需要「被瞭解、被關懷、被肯定、被信任、被讚美」,這些心理需求如同生理需求一樣,生理需求是肚子餓了想吃尋找食物,同樣的,心理需求是欠缺真愛的能量時,自然也會向外索求與爭取。
如果班員來自單親家庭或是隔代教養的家庭,往往欠缺足夠的關愛,等於缺乏真愛能量的滿足,因此這種孩子在小隊裡面的表現常常會太過或是不及,太過愛現是想要引起隊輔的關注與獲得讚賞,不及退縮是隱藏本身的需求與感覺。由此可見班員言行態度的表現,跟他們的原生家庭有相關性,這是我們要關注與了解的重點。
隊輔善用正向讚美的話語,對於班員產生很大的影響,因為正向讚美的回饋,傳送真愛的能量,讓班員感受到被信任與被肯定,受到信任肯定的感覺,將會化解班員的不安全感與自卑感,漸漸轉化內心的黑洞,讓班員學習信任他人,也對自己有信心。
對於國小班班員來說,在營隊獲得的獎項、鼓勵與讚美,往往多過他們在學校與家庭的經驗,因為父母親與師長的口語常是指正多於讚賞,因此當我們願意真心誠意地讚美班員,具體的說出他們的進步與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感受到被鼓勵與被支持,相信他們會更加投入在營隊的學習,體驗學習經驗的美好。
同理與同感的善用在於站在班員的角度,放下我執我見的批判
記得橫山國小育樂營曾經有位暴力傾向的班員,他在學校裡常常動手打人,經過小隊的分享之後,了解他暴力傾向的背後有其因果關係與家庭背景:他在幼稚園時父母親離異,後來每當父親喝醉酒回家,一不高興就把他吊起來打,顯見他是父親遷怒的對象。
由於這位班員的塊頭很大,加上校方知會過我們,因此隊輔刻意選他當副小隊長,先賦予他責任感與榮譽心,讓他受到大家的關注,後來深入了解與同理他的心理需求,在兩天營隊的相處過程中,隊輔常常在言語上肯定他的進步與讚美他的配合帶動,讓他體驗到在小隊裡遵守規矩與團結合作的正向感覺。
沒想到兩天營隊之後,他的改變很明顯,回到學校會主動跟校長老師問好,成為一位循規蹈矩的孩子,由此可見善用同理心可以感化班員,進而啟發孩子的良善自性,這是從教化-感化-道化的實際例證。
每一位班員都是原胎佛子,每一位孩子都有本自俱足的自性與良心,善用同理與同感去了解班員與接納班員,了解班員的感覺需求,接納班員的差異性與家庭背景,抱持正向積極的態度智慧,相信班員也讚賞班員,引導孩子建立自信心與榮譽感,相信班員會越來越用心地投入,進而啟發孩子的良知良能,共同創造歡笑成長的營隊。
8/11/16
11:18:38 A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