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鼓舞
上週五在FB看到兩張照片,帶給自己很大的鼓舞,這是以前幹部巧娟姐姐放上去的,她的留言如下:
「帕黨老班員到曼谷工作,還帶營手冊時時複習
她說要離家時,因為手冊裡有些孝道資料又有經文,所以拿了其中一本在身邊,課務組的伙伴,讚!
不僅如此她還記得活動組的歡迎會內容
我們做的一點一滴或許連自己也記不得,但卻在孩子們的生命中紮根!」
這本手冊的封面是「根與芽」,那是六年前育樂營的主題,想一想如果是自己要離家出外,需要攜帶的東西很多,基本上必定是生活必需品,或是認為非常重要珍惜的物品。
這一本營手冊陪伴這位班員六年之久,如同班員的朋友,更像是隨身的護身符,可見營主任這麼多年來一直強調堅持營手冊的質感與內容很重要,絕對是擇善固執。
每一本營手冊從封面設計、字體的選擇、講題大綱與課題補充資料等,營主任與副營主任是事必躬親,一一檢視與審閱,因為營手冊就代表營隊的精神。
最欣慰的是班員很在乎營手冊裡面的孝道資料與經文。由此可見孝道的道念已經在班員心底紮根,了解做人處事的根本在於心懷感恩。
即使每一梯次在營隊帶動讀經的時間很有限,當下班員的真心契入,引發整體的磁場共鳴,班員自然感應經文的殊勝,日後願意自動自發的持誦經文,對他們的生命產生正向的影響。
在此感謝所有歷屆課務組的幹部與夥伴,每一年大家盡心盡力去創造全心的營手冊,包括有形豐富的文字資料,帶給班員學習的養分,加上無形的道念精神也蘊藏在其中,帶給班員深刻的感受,當班員一次又一次地翻閱,自然會引發班員的感恩與自省。
再者班員還記得活動組的歡迎會。
由此推論班員也會記得大地遊戲、營歌等,因為活動組是帶給班員歡笑與美好畫面,慈的定義是「與樂」,活動組的帶動與呈現是慈心三昧的實踐。
為何班員記得歡迎會?理由很簡單:當場班員感受到大哥哥大姐姐無比的熱情活力,包括晚會故事的結構、燈光音樂的配合、服裝器材的使用與小隊競賽的遊戲等,當場的氛圍是充滿驚喜、歡笑與感動,自然打動班員的心門,所有活動組全力以赴的呈現,必然烙印在班員的心裡面。
即使這三年台灣區的活動組與輔導組合併為輔育組,夥伴們依然秉持活動組的優良傳統,每一年精心設計出不同的晚會,前年的「法船開」、去年的「變形金剛」以及今年的「時空穿越回到三國」,皆是竭盡所能的克服萬難,想辦法呈現出完美的聲光效果,帶給班員震撼與感動,進而促使小隊的團結凝聚。
在此感謝所有歷屆活動組的幹部與夥伴,因為大家的勇於承擔,每一年晚會與大地遊戲都是從無中生有創意無限,帶給班員無數美好的體驗,藉此轉化班員心裡面的傷痛與壓力,讓他們在笑聲中,發現真心的快樂。
記得幾年前在泰國曼谷道育班師資總集訓講課,下課時有位班員來找自己談話,問我記不記得她是滿堂育樂營的班員?
自己笑著說不記得了。由於當年滿堂育樂營還沒有開始辦道,這位班員並不是在滿堂育樂營求道,但是因為參與育樂營的因緣,讓她對於佛堂的印象很好,當她求道的機緣成熟之後,她很快就發心參與佛堂的學習,更積極在道育班培訓當輔導員。
當年意外的際遇,同樣的,帶給自己極大的鼓勵,相信這是上天透過這位班員,傳達一個肯定的訊息:「所有我們付出的真愛,在孩子心裡種下一個愛的種子,未來有一天機緣成熟時必然會發芽成長。」
誠如巧娟寫得好:我們做的一點一滴或許連自己也記不得,但卻在孩子的生命中紮根。
本來就不用記得什麼,因為這麼多年來營隊秉持老奶奶的修辦精神:「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從來不跟夥伴說辦營隊是「功德無量」,只是跟夥伴強調「報恩了愿」,所有的付出都是「報答天恩師德與父母恩」。從來不跟夥伴說辦營隊是「成就成功」,只是跟夥伴強調「盡心盡力」,所有的努力都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從來不跟夥伴說辦營隊是「輕鬆愉快」,只是跟夥伴強調「任勞任怨」,所有的精神投入都是「歡喜做歡喜受」。
昨天在屏山道育營培訓講述「營隊的概念」。一開頭就問大家兩個核心問題:營隊是辦道還是辦事?營隊是道務還是活動?
當我們肯定營隊是辦道與道務,營隊即是三曹普渡的大事,我們承擔的責任是班員的慧命。
如同老師慈悲過:營隊是青少年的三天法會。每一次營隊老師要恭請多少仙佛來護持。事實上就是如此,記得有位前賢曾經看到營隊三天的期間,整個屏山都是班員的祖先。
像是昨天講課的現場,有位班員以前是育樂營的小隊長,他曾經親眼看到小隊裡面三位未求道同學的祖先在夜談的現場,這些祖先們希望子孫求道,直接印證每一年營隊的辦道是最殊勝的時刻。
屈指一算再過四天又七個小時,將要與台灣區第一梯次育樂營同學相見,期許自己與夥伴做到「扶圓補缺義起走到」,引導班員體驗義德的真諦,願意發心去做見義勇為的善行,相信義會讓世界更加美好。
7/7/14
11:08:58 A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