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笑自如
有人說我是很愛哭的人。
上週日從夏威夷飛回台灣,十一個半小時的旅程,看了三部電影─美味關係、態度《台啤籃球隊的紀錄片》、穿越時空旅人之妻,三部影片都讓自己深受感動,居然落淚了三次,事後寫信與友人分享心得,友人回信說:若要我用一個詞形容你,會不會是“很愛哭”呢?
看到來信又笑了,承認自己是很愛哭的人,只是沒有人注意到,從小到大內心的小孩是很敏感很容易感動的。
今年好像是淚水充沛的一年。
七、八月在屏山三梯次的營隊,孝道課後的引導哭了三次,在德慧亭謁靈又哭了三次,滿溢著感恩與歡喜的眼淚。
感恩老奶奶的悲愿深長,讓我們有機緣在營隊學習歷練,在二十年之間創造了快樂天堂;想到老奶奶的身影,內心湧現出無數感動的畫面,每一次遭遇到危機、困境與掙扎,帶動大家在叩首中,感應到上天的護持撥轉,一步一腳印都是天恩師德。
歡喜的是看到夥伴們的成長。無論是資深的幹部群,還是年輕一代從班員升上來的夥伴們,大家展現出無比的勇氣與承擔,實現了營隊是人才搖籃的目標。
在高中班成長營的時候,內心的感動特別強烈,正好遇到颱風來襲,大家能夠在山上平安度過三天,多虧上天的護佑,在流淚的瞬間,彷彿將累積的壓力與憂慮,化為再出發的原動力。
營隊最後的心聲迴響,自己陪伴著營主任坐在後面,寫下班員分享的心得,往往是邊寫邊哭,默默的掉下眼淚,每個孩子都有其心路歷程,三天營隊的洗禮,對於他們的生命,產生的影響是不可思議的微妙。
相信眼淚會說話。
流淚是一種釋放情緒的方式,可以洗滌我們的心靈,化解掉累積的負面能量;淚水是自性流露的顯現,有如天降甘霖般,促進身心靈的一貫,體驗到情感的真實,每次見到班員的淚水就看到他們的真心;淚腺的分泌是誠於中形於外的自然反應,讓他人能夠了解我們的內心世界,藉此促進彼此的溝通認知。
每次觀賞影片或是日劇,藉由影片的劇情與角色,投射自身的感情,同理劇中人物的心境與情緒反應,不僅可以培養出同理心,更藉由流淚抒發情緒,流淚之後心情很舒暢,自動調適心境的平和。
九月初泰北滿堂區的營隊,最後一天順利辦道之後,心想事成的笑容特別暢快,走在往學校餐廳的路上,仰望著遼闊的藍天,對著天上的老爺爺老奶奶說:有緣的孩子終於求道了!YA!
上個月初農曆九月十五當天,在加州佛堂講課之後,看著當地的新道親,齊心協力完成了獻供儀式,對佛規禮節完全空白的她們,在短短的時間內,學會基本的獻香獻供,用心學習的態度,讓自己快樂得不得了。
過往有段時間裡,心底有沉重的壓力,無論是工作、家庭、佛堂都有諸多的事務,每天趕來趕去的,時時刻刻都緊繃著臉,想要做好每一件事情,被完美主義與應該主義箝制住,臉上的肌肉根本動彈不得,笑容遠離我的世界,撲克臉變成自己的招牌。
直到有一天有人說我的笑容很陽光,為何不多笑一下?
照鏡子的時候,反問自己:為何你笑不出來呢?
縱然自己放下了過往爭強鬥勝的面具,一不注意又批上了求好心切的外衣,為了達到他人的期望與自我的要求,不知不覺中製造出僵硬的假象。
告訴自己:學習一見你就笑。
只要見到每一個人都笑容以對,用歡喜心去面對一切的變數與橫逆。
坦白說剛開始有點勉強,感覺有點虛偽,臉部的肌肉神經年久失修,笑起來很不自然,後來在佛前發愿,決心效法彌勒祖師滿腔歡喜的法相,懇求老祖師加靈加智慧,早晚叩首對著老祖師的法相練習笑容,果然愿力能夠轉化慣性,笑容就自動又自然的浮現。
上個月在夏威夷時,有位道親給自己回饋,建議我讓內心的小孩自在輕鬆一些,這樣笑起來會更加開懷。
當下就自我反省,到底自身的盲點是什麼?對內心的小孩有過度的管束嗎?
每當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情境時,若是當下做到包容與接納,立即就會心一笑,給自己愛的鼓勵,肯定自己的隨遇而安;相對的當時是人心作用,出現分別比較的起心動念,一旦批判指責的聲音出現,自己就笑不出來。
譬如以前看到上下執禮出錯,總是會出聲指正,或是皺眉頭忍住,如今見到同樣的情況發生時,心裡笑著說沒關係,並不是自己不在意錯誤,而是選擇以寬容的心態去接納,改用鼓勵支持的態度,關注他人的學習成長。
赤子之心的笑容是天真無邪,沒有任何的罣礙,孩子的哭聲是率性而為,沒有絲毫的掛慮,遺憾的是當我們轉大人之後,世俗的框框與評價,造成有形或無形的控制與約束,讓與生俱來的哭笑都被封印住。
應該主義是哭笑自如最大的障礙。
過往自己無法做到哭笑自如,事實上是受到應該主義的影響─太在乎他人的反應與想法,太在意對方的評語與認同,太介意外境的與論與標準,太過了即是遠離了本心的純真。
在夏威夷講述心經時,藉由第一句『觀自在菩薩』,提出一個反省思考的方向,每當我們感到『不自在』的時候,當下要收心回到原點,反觀自身的心念,到底讓自己不自在的是外在的情境變化,還是內在的妄想執著?
自如是收放自如,亦是自在與真如。
期許自己啟用赤子之心,自由自在的哭笑,在哭笑的當下,觀照到情緒的變異,有如潮起潮落,有如白雲蒼狗,體驗到本心的真如不動。
12/7/2009 12:33:38 P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