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4-22 11:33:25| 人氣19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受人讚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受人讚許
你很棒─你講得真好─你非常認真負責─你很發心─你要當一個標竿─這件事情就靠你了…
很喜歡聽到他人的讚美與肯定,為了得到對方的稱讚與信任,必定會全力以赴,這就是非理性想法─受人讚許的謬誤,也是養成得失心的潛因。
過去的自己深受其苦,活在他人的期望中而不自知。
表面上從小到大的紀錄都很優良,任何事情只要交代给我,絕對是百無一失,事實上內心深處的自己,害怕失敗、害怕丟臉、害怕做錯、害怕讓他人失望、恐懼不安的心態,刺激自己不斷的努力奮發向上,只是為了得到對方的一句話─你做得很棒。
直到第一次考大學落榜,讓全家族的人失望透頂,爺爺就讀北京大學,老爸是中原大學化工系畢業,備受期待的我居然會落榜,簡直是大逆不道的挫敗。
重考大學的那一年,經歷了生命中第一次的低潮,甚至決定要自殺,最終覺醒的聲音在心底出現,到底我是為了誰在讀書?為了什麼考大學?為什麼活在人世間?生存的意義為何?
問號在心裡不斷的擴大,慶幸的是發現到非理性想法─受人讚許,過去都是為父母親的期望在讀書,並不是為自己讀書,以往總是認定自己『應該』要考上第一志願,因為要證明自己是最優秀的孩子,以前老是偏執的認定,自己必須做到『十全十美』,好讓父母親拿自己跟親友的孩子做比較的時候,自然能夠揚眉吐氣。
應該主義─完美主義─受人讚許三者聯手的時候,其實就是假我製造出最大壓力的時候。
九年前第一次到福山光明圖書館講課,有人提醒我是代表老奶奶道場上台,台下有五百多位各單位的人才來培訓,絕對不能丟老奶奶的臉,還記得上台之前,緊張到手腳冰冷,講課以來從來沒有這麼大的壓力。
幸好參辦育樂營多年,每當遇到壓力的時候,心裡就自動出現一句話─叩首是營隊的法寶。
當下到老爺爺的聖像前叩首,把心裡的壓力跟上天傾訴,聽到心裡出現清明的回應:放下得失心,盡心去講即可,反正大家都是來學習,只要自己保持著學習了愿的心就好。
從那次的經驗之後,每當遭遇類似的情境與壓力,很清楚的掌握到壓力背後的非理性想法─應該主義─完美主義─受人讚許,藉由叩首收心、念經靜心的方式調適壓力,降伏了強烈的得失心,逐步化解了假我的妄想執著。
得失心、比較心、對待心都是受人讚許引發出來的。
當我們渴望得到眾人的讚美,心裡就會出現害怕失敗的念頭,恐懼不安的心態油然而生,所謂『得之若驚失之若驚』。在企求成功與規避失敗之間,對自身的能力產生質疑,在期望與失望之間,無法肯定自心的選擇,很容易引發焦慮、緊張、懊悔、逃避等負面情緒。
大學: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而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比較心就是來自受人讚許的非理性想法。
從懂事開始,我們就進入了競爭的世界中,父母親與師長往往會灌輸我們,有關於優勝劣敗的觀念─勝利者可以贏得一切,失敗者卻是失去所有。
逢年過節或是婚丧喜慶,面臨到家族聚會的時候,諸多的長輩們會在閒談之中,進行公開的比較,從身高、體重、服裝等外型開始,直到成績排名、就讀學校、才藝學習等,可說是無所不比,不知不覺中負面的評價,輸入了孩子的腦海裡,累積成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經過多年的自我探索與自我了解之後,澄清了過去的自卑感就是來自每比必輸的否定聲音。
從人際關係的建立來探討,受人讚許是很重要的媒介,不過也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對待心。
懂得稱讚他人的人,往往會受到大家的歡迎與喜愛,相反的習慣直言不諱的人,常常就會顧人怨,只因大家都喜歡好聽的話,不一定喜歡聽真心的話。
因此當我們聆聽的時候,要同理關注的是對方的出發點是否善意?不要被虛偽的讚美所欺矇;若是大家都喜歡聽美麗的謊言,講真心話的人就會被忽略或排斥,真相將會被受人讚許的繆誤所矇蔽。
在營隊的參辦過程中,為何我們從來不談功德或是成就,一切都歸於天恩師德?
理由很簡單:當我們為了功德而做好事,即是有為的人心作用,如同梁武帝的故事一般,只有福報而不是功德,真實的功德是自性功德,並非來自於外在的認定與成果,而是從服務他人的奉獻付出中,引發出無為無我的菩提心。
同樣的,當夥伴沉醉在營隊結束的掌聲中,滿足了成就需求,不知不覺中落入了獲得讚美的貪求中,很容易心向外放,開始與他人比較,忘記要配合團隊精神,走向自以為是的個人表現,演變成人心用事。
反問自己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參與營隊服務的動機為何:我們是為誰辛苦、為誰忙?
為眾生、為道場?還是為了掌聲、為了讚許?
為眾生、為道場是天心,也是純正無邪的心,當我們用天心辦天事,無論遭遇任何的困難、挫折、失敗、考驗、誤解都能坦然接受,相信這一切的問題都是學習的課題─合理的是訓練,不合理的是磨練。
若是為了掌聲、為了讚許是用人心,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與成果,我們往往會跟他人比較與計較,產生抱怨不平的心─為何他比較受歡迎,為何她都在台上帶動;同樣的也會引發恐懼不安,演變成患得患失的心態,或是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陷入失眠等身心失調的困境中。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之間,有段『八風吹不動』的典故,這段留名千古的故事,正是非理性想法的最佳例證,蘇東坡的『穩坐紫金蓮』,卻被佛印禪師回應『放屁』兩字,轉變成『一屁打過江』。
由此可見蘇東坡原本的預期心態,想要獲得佛印禪師的讚賞,他認定自己寫的偈語是『完美見性』,佛印禪師『應該』給他最高的評價,『不應該』批了放屁兩字,大失所望之後,當然要渡江興師問罪。
八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其實就是受人讚許的具體內容,也是我們落入到世俗的二分法中,生氣、失望、難過、害怕、懊悔等負面情緒被牽引出來而不自知。
為何我們會被受人讚許所制約?
小時候我們還沒有自我概念,從大人的讚許中,獲得了能量的輸送,滿足到被關愛、被注意、被肯定的心理需求,導致我們不斷的向外爭取,只為了持續得到滿足感,誤以為滿足等於快樂,殊不知外求的快樂是短暫又無常的。
唯有建立完善的自我概念,相信自性即佛,體驗到自愛、自主與自信,不要依賴外在的讚許所帶來的能量,而能從自性中啟用源源不絕的能量,把投入心力的焦點,從向外求取轉為向內肯定,放下受人讚許的慣性,領悟到本自具足的喜悅與自在。
4/21/2009 2:42:18 PM

台長: 俞講師
人氣(19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