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愛
曾經說過:這輩子在感情學分上,痛苦的被當,辛苦的重修,耗費了太多的時間與精神。
也曾經想過:若是沒有過去挫敗的經驗,自己不會走向覺醒,真心誠意的學習自愛。
回到情竇初開的年代,正是李宗盛開始出道的時候,每天口裡都在哼著『沒有人知道』這首歌,彷彿自己是全世界最孤單的人,那時流行一句話:爲賦新詩強說愁。
遇到一位女生,她能夠聽懂自己說的話,了解心裡的所想所愁,那是夢中情人的雛形,何況她就讀的學校、外型與長相,全都和心目中的理想情人一模一樣,後果是天雷勾動地火,一發不可收拾。
二十六年前的自己不懂得自卑感為何,也不清楚什麼是欠缺安全感,根本不明白生命的黑洞為何?走出了高中時代的暗戀與單戀的陰影,終於有了可以表白的對象。
只知道有滿腔的熱情急於表露出來,滿腹的情思想要表達出來,說穿了就是雄性荷爾蒙的作用吧。
不知不覺的發展出一種寵愛對方的模式:爲了滿足對方的需求,可以竭盡所能的付出一切的時間與精神,沒有絲毫的保留,誤以為這是愛人的最佳方式。
對於自身幾乎是懵懂無知的我,談起戀愛來可說是全憑模仿學習與討好迎合。
沒想到這樣的模式用了二十年,最終得到一個教訓:不懂得自愛的人,根本沒有愛人與被愛的能力。所有自以為是的付出,歸根究底都是自卑、自憐、自大與自戀的投射作用。
第一次失戀之後,發現了自卑感、不安全感這兩大黑洞。
自卑感來自比較心,從小到大都是被比較的對象,身為長孫─長外孫─龍子─獨生子的我,在華人的傳統社會中,被父母親的親戚、朋友、同學拿來當作是比較的對象,可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無奈自己並不是常勝將軍,甚至可以說是每比必輸,身為早產兒的自己,先天上就沒有什麼優勢,成長的過程中,每次講到外型的身高體重就沒戲唱,完全不像老爸一百八十公分、八十公斤般雄武,入學之後又是老師心中聰明不用功的代表,成績往往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常常聽到父母與師長的嘆息聲,而不是讚歎的肯定。
不安全感來自小時候的不良經驗,身為第一代的KEY-BOY,又是隔代教養的第一代,從小被外婆帶大,對於陌生環境的恐懼與排斥,加上缺乏足夠的關注,很容易產生焦慮感。
記得第一次上幼稚園哭了整整一個月,長大後回想起來,想到妹妹進幼稚園的時候,完全沒有適應不良的反應,才知道自己是不太一樣的小孩。
剛剛開始是所謂的發燒期,兩人都在相親相愛的熱戀中,分分秒秒都是非常的甜蜜與幸福,等到漸漸退燒之後,自卑感不斷的提出抗議:自己付出那麼多,為何她卻沒有相對性的投入?
不安全感也開始焦慮:自己總是把她放在第一位,連社團的聚會時間都可以捨棄,為何她卻沒有同樣的看重自己?
大學生涯前三年的青春,大都放在她的身上,永遠記得分手的半年後,我們終於不再爭吵與逃避,可以心平氣和的講電話。
終於聽到她的真心話,事實上她並不是惡意的劈腿,只是我們之間分分合合七次之後,終於發現她愛的是『我的好』,而不是『我的人』。
第二次分手後,發現了自憐的陷溺。
當初跟她在一起,並沒有很強烈的動心,她是大學的同班同學,本來我們之間像是哥們的感情,最初只想關心失戀的她,沒想到聆聽之後心有戚戚焉,我們就成為同病相憐的一對戀人。
剛開始相安無事,本來大家是走同樣的專業路線,變數發生在自己求道之後,半年之間出現劇烈的轉變,逐漸的將生活重心轉移到佛堂,她無法接受這樣的我,最後攤牌要我在佛堂與感情之間二選一。
事後才發現自己很喜歡演愛情大悲劇,很容易沉溺在自艾自憐的負面情緒中,為何總是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情?為何得不到對方的鼓勵與寬容?
答案很簡單:心裡缺乏自信與自愛,根本不相信好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第三次的心痛,發現了自戀的黑洞。
經過慘痛的教訓之後,不斷的自我探索與勇於認錯,終於面對了事實的真相:表面上付出了這麼多的情愛,其實都是爲了填補內心的黑洞,渴望被愛的需求,驅使小我持續的想要佔有與掌握,並不是真心誠意的爲對方設想。
真愛是不顧一切的感性與一切都顧的理性,感性與理性是相輔相成的。
到底是顧自己比較多,還是顧對方比較多?
一直以為是自己在照顧對方,後來才發現藉由照顧的立場,漸漸發展成為一種依賴感與控制性,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建立在對方的反應上,美其名是帶給對方快樂,自己也就會開心,事實上卻是相反,每當自己不開心的時候,總會歸咎於對方,因為她的言行反應,讓自己感到難過,使得她承擔了過度的期望與苛責。
兩個人在一起越來越不快樂,每次的爭執與摩擦都耗損了本來的默契與感覺,最終在痛苦之餘,勇於面對自戀的黑洞,反省到自身的慣性,無論對方付出多少,小我依然不能滿意,總是在自編─自導─自演,最佳男主角依然是不知足的小我。
五年前與妻子陷入婚姻的危機,發覺了自大的掌控。
當年正好是結婚滿十周年,除了第一年我們都在台灣上班之外,隔年出國之後,婚姻生活是聚少離多,自己是典型的大男人主義者,總是自作主張的計畫與安排,沒有尊重到她的意願與需求,也常常主觀的期待她應該配合自己,導致彼此之間出現諸多的爭執,累積了相當多的不滿與怨懟。
同樣屬於天蠍一族的我們,有如照鏡子一般,絲毫不願意低頭讓步,在對方的身上看到慣有的脾氣毛病,也不願意認錯改過,偏偏我們又像少林派與武當派,雖然是系出同門,卻有南轅北轍的作風與想法,對於很多事情的觀感截然不同,導致處理事情的方式越來越分歧,對於彼此的批判就越來越多。
很慶幸的是在最低潮的時候,我們坦然面對危機,認知到夫妻同命的因緣,認定彼此的差異性,學習放下對於彼此的愛戀,選擇走向自給自足的自愛。
從心選擇之後,不再要求她要做到什麼,因為她需要的愛是自由自在,沒有絲毫的約束與限制,天空是無限的寬廣。
相對的自己需要的愛就是信賴與尊重,她也願意包容與接納,我們同步化的領悟,突破了負面情緒的牽纏,藉由不斷的溝通分享,持續的澄清彼此關愛的出發點,漸漸的化解了累積的怨氣,重新建立起相知相惜的情分。
如同抽絲剝繭一般,將小我的假象放下,捨棄自卑、自憐、自大與自戀的妄想執著,自性的聲音將引導我們走向自愛的覺悟。
學習自愛的方式其實很簡單:
一、 相信真我是本自具足的完整,接納生命的缺憾與黑洞,不再關注於自身缺乏的部份,而是珍惜擁有的美好。
二、 不再被負面的情緒牽著鼻子走,凡事相信、凡事包容、凡事忍耐,危機就是轉機,生命會自己找出路。
三、 把所有要求對方的想法與作法,從心轉向自己→譬如說:想要找他陪伴自己去看場電影,若是對方沒有時間配合,不需要難過也不用失望,他沒有空不代表不愛自己,選擇自己陪伴自己去電影院,享受一下獨處的清閒。
四、 把所有付出給對方有形與無形的禮物,從心送給自己→譬如說:過去會花很多心思,準備送給情人的驚喜,如今當作是送给自己的禮物,每當完成某些計畫或是心愿時,可以當作是正面的鼓勵或是肯定的犒賞。
五、 照顧好自己的身口意,保持覺性與反求諸己,不再陷入妄想假設的迷思中。
六、 每天做功課─念經、叩首、寫反省心得,讓自身的磁場保持穩定,進行真我的對話,聆聽真我的聲音。
七、 找到今生的終極使命,肯定自身累世的愿力,把有限的時間精神,投入在自覺覺他的生命啟發上,捨下世俗的爭奪佔有,確實做到知行合一的自我實現。
八、 從私愛走向大愛,唯有跟宇宙的大愛相連結,自然能夠引發出自性的清明與能量。
還記得國中時代,曾經寫下鄭板橋的名言:自豎脊骨,自出眼孔。
如今解讀為:生命的成長性在自由意志的決定,生活的決定權在誠實面對的取捨。
10/20/2008 10:56:13 AM
後記:剛剛燒晚香叩首時,心裡浮現出以下的話語─
感謝所有曾經愛過的人,刺激自己走向覺醒
感謝所有曾經愛過我的人,幫助自己澄清被愛的障礙
感謝所有真心相待的人,引導自己體驗到真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