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車上拍的夕陽)
這一整個禮拜佛羅倫斯弟兄的心情都不是很好,不昰下雨就是準備要開始下雨,又濕又冷的城市,讓人突然有回到台北的錯覺。
天氣不好沒關係,我喜歡窩在家裏(因為房子是租的,住越多、用越多、賺越多,這種貪小便宜的心態往往讓人出了國還是動彈不得,就像是在台北好不容易找到了停車位就不想出門…完全是本末倒置…不過這就是人呀!)。下雨天可以窩在溫暖的家裡,看日劇、吃零食實在是很幸福的一件事(起碼對一個前途渺茫的研究生來說實在很奢侈)。對我而言,日劇也是閱讀材料的一部分,而且是相當可口的一種。TY帶了很多套日劇和影集過來,主要也是怕我在這裡太無聊,不過仔細想想我好像跟「無聊」不太熟,生命中很少有這種經驗,人生如此短暫怎麼會無聊哩!
上禮拜我和TY一起把「交響情人夢」看完了,感覺就像也把漫畫看完一樣,這套日劇是由暢銷漫畫改編,很多情節也延用漫畫中誇張幽默的橋段,雖然不真實但很有娛樂效果。故事中的男主角從小在歐洲生活過一段時間,嚮往歐洲的人文素養以及匯集從世界各地而來音樂精英與久遠以來古典音樂的發展背景脈絡。但因為小時候一次飛機迫降的經驗導致有嚴重的飛機恐懼症,以致於只能一直待在日本,他知道要成為一個著名的音樂家只待在日本是不夠的,這造成他長久以來的掙扎矛盾的根源。故事中的女主角是一個對比很大的角色,一個天才型的人物,但不修邊幅、心中也沒有多大的志向,她最大的夢想是要當幼稚園老師。但周遭的人都知道她的才華應該可以跨上世界的舞台,有更傑出的表現與成就。她一直不自覺,直到遇見男主角,因為男主角要去歐洲而鼓舞了她更進一步追求更高的成就,以便讓自己可以和他一起飛翔。
(日劇劇照)
我和TY不一樣,我是放不下的小和尚,所以我看日劇之後會一直想,大概要持續幾個禮拜,都還活在日劇的情節與真實世界之中。如果遇到真的很喜歡的連續劇那就糟糕了,我記得剛上研究所的那年暑假,我看了公視的「曾經」,結果,這部單元劇纏繞了我一整個學期,我一直活在電視畫面交錯現實世界之中,這種滋味通常並不好受,就是無法擺脫明知道的虛幻,整個人陷在電視虛擬的故事情節之中。我就是無法只是把日劇當作普通食物,吃完之後就讓消化系統自主運作然後排出體外。所以我說日劇是一種「閱讀」,就是你消化之後會變成影響你思想的東西,然後跟著你一起存在下去。有一天從學校回家的路上,我還問TY說:「搞不好我們會遇到野口妹唷!(日劇的女主角)他們不是也要來歐洲了嗎? 」TY擺了我一眼冷冷的說: 「天氣很冷了! 妳不要再耍冷了~」(無言…我真的一直在想他們嘛~)
這部日劇讓我印象最深的除了精緻的音樂之外,還有日本人對於歐洲文化的憧憬。正如同學術界對於西方文化的崇拜一樣,所以人都知道公立大學的教授都是留洋的,出國似乎成為超越、晉升、甚至是獲得真理的唯一途徑。然而這種想法也是過去歷史留下的產物,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努力追求現代化(也就是西化),讓他們快速成長成為東亞霸主,這是事實。台灣過去的師資確實不足,要追求更新、更全面的知識唯有透過留學人才做為媒介來傳遞。這些早期留學生對台灣的發展與進步確實有很大的貢獻,他們帶回了技術、知識、以及一套追求知識的方式。這些歷史經驗都是事實,但歷史不能侷限、更不能規範未來的發展。出國主要是為了學習更多的知識與新知,但不應該把出國與否做為衡量一個人學術成就的判准。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網際網路的崛起,資訊傳遞的形式、速度產生了很大的改變。世界各地資訊的隔閡與差距也逐漸縮小,透過網路全世界的資訊和學術期刊出版幾乎可以同步流通。那出國還有必要嗎?當然還是必要,許多學習必須透過在地化才能進行,學習不單單只是文字上的閱讀,而是需要透過身體去感受,還是那句老掉牙的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只是出國和出國拿文憑還是兩件事,面對台灣學術界評量制度逐漸畸形化的發展,往往只是壓縮了學習的視野與發展的空間,把學術世界趨向商業化、競爭化而已。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