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已經看過電影版,最近才有機會把電視版的「在世界中心呼喊愛情」看完,看了感動到不行,心情也跟著低落的許久,所有美麗的愛情最扣人心弦的就是愛情中的不完美,最震撼人心的都是悲劇。
一段維持三個月的戀情,造成男主角十七年來心中最大折磨,女主角在他們最後一趟旅程的火車上對男生說「原來我一直都在沒有你的世界等你到來」(因為她比女生大三個月)。女生雖然死去,可是她卻以各種形式存在在每個人的心中與生活中。活著的人比較辛苦,因為必須要不斷的面對記憶逝去的恐懼,與不斷承受失去的痛苦,或許劇中要提醒活下去的人「失去也是一種獲得」,用更正面的態度去接受失去。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愛情並不多見,大部分戀情是這種形式開始的,但是大部分都不是這種形式結束,許多的結束是來自於愛情的消失,可能經過了三四年,彼此因為工作與環境的變遷而分離,那種分離也不會令人如此痛苦。我記得我曾經對以前的男友說過:「變心,應該是我們分離最不令人傷心形式。」單純愛情的消逝通常無法構成悲劇,而生命的消逝通常是悲劇中必要的要素,男主角可以承受女主角的離去而不是死去。
但人總是會死,只是年輕生命的消逝會更令人欷噓,不論是愛情或者生命都不應該只是在乎結果,因為結果都是一樣的,愛情會消失、生命會終結,而每個生命的意義就在於生命歷程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有人問我:「生命背後最最原始的動力是什麼?」我想生命最原始最本質的動力就是「活著吧!」
生與死之間的差異是,生存下去還有許多的可能性,而死亡只有一種可能(當然那是以我們目前的理解是如此)。悲劇是這些未來的可能性的死亡,悲劇是註定一種無法更改的命運,悲劇是人的所有努力都無法扭轉事件發生的必然。我在觀看的過程中不斷的哭泣,令我難過的並不是女主角的死去,而是她必然要死去才能成就一段如此令人心痛不已的故事。
不是我們的愛情太平凡,是因為我們的生命還沒有面臨巨大的斷裂。在劇中,男主角每天早上醒來都會流淚,在跨越現實與想像之間巨大的鴻溝是如此痛苦不堪。平凡的生命太連貫,太一致性,不需要經歷那些斷裂的痛楚,這不禁讓我想到「生命」那部紀錄片,描述921地震之後許多人面臨巨大生命的斷裂如何繼續延續生命。至今那種感動與痛楚還在心中,這也反映出人類集體心理中最大最難以承受的困境就是無法逃避死亡。
死亡之後剩下的只有「記憶」了!人為什麼害怕被遺忘?所有活著的人也是為了承載著死者的回憶而活著,因為在回憶中是死去者唯一存在過的痕跡與證明,人是不能被遺忘,人活過的價值在於被記憶被思念,但是這種「回憶」往往成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記憶」可以選擇被遺忘嗎?我們可以選擇生命中承載多少的重量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