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9-02 17:20:25| 人氣2,73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事件與記憶《拆除中:樹、黃絲帶、菩薩與撿骨師》

推薦 1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團體: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
時間:2019/8/28 20:00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山城53

現場某面牆上,貼著一組「集體記憶」的關鍵詞定義。可是遊走在這個集結九位與台南各有淵源的年輕創作者,混合錄像、攝影、裝置、行為、戲劇等媒材/媒介,以「反台南鐵路東移」為事件中心的展演現場,其實呈現至少兩種集體記憶的型態。一是這些創作所記錄、投射的人事地景,圍繞著社會事件的原生場域,以及該區域居民或普遍或個別的生活圖景,因為地理的集中與生活時間的重疊,因而積累了某組集體記憶;二是這些創作者,通過這項不只因為地形特別,更基於歷史肌理而有意識地選擇寶藏巖演出的創作計畫,共同創造著對此事件及捲入其中的人事地景,一種「想像的集體記憶」,這裡的集體記憶便不以固著的地理範圍、實際的生活經驗為涵義,而是混雜創作者們在田野調查與藝術創作的前後過程(並且其間兩者很有可能一再往復、相互追逐),游移於旁觀與介入之間、他者與自我之間,不斷調度拉近或退遠的建構式記憶,以及在這項計畫的進行時間之內,集體創作的社群記憶。

就演後與策展人的短暫交流,捲入「反南鐵東移」其中的大部分人,似乎都已認定不太有翻盤的可能,地方政府也已進行拆遷作業。也就是說,對從去年底開始,陸續走入事件現場的策展人及創作者們來說,拆除中》面對的並非抗爭中的事件現場,而是趨近後事件的生活現場;譬如古知典的〈我鋼筋過這裡〉,演的是一個不時騎車到拆除現場,撿鋼筋去賣的人;陳顥仁〈永晝的房〉把隔間的牆面與自己的身上貼滿日曆,坐在角落一動也不動,像被日常壓得動彈不得,失魂落魄的遊魂;李婉寧〈我們在生長,這個城市也是〉躺在一片盆栽土,不斷後撤與事件的距離,人與城市同歸於塵土。

可以說,「想像的集體記憶」更是拆除中》的主旋律,做為社會事件的「反南鐵東移」則退至創作的背景。雖則如此,現場的展演與該事件仍存在著相互依附的關係,事件在展演中的後撤,加上由於其與「反南鐵東移」一開始就形成同一向度的認同,因此演變為展演現場流於個體感性的抒發,不是計算為1+1+1......,而是1=1=1......

換句話說,它並沒有重新打開我們對於事件的認識,打開劇場做為公共領域的可能,卻一開始就與事件的「反」的光譜貼在一起,清楚地相對於支持拆除的另一光譜,反而自我簡化地變成各自表述與抒發的單向度發聲場域。雖然如此的劇場媒體作用可以反浮淺的大眾媒體與官方說法,但不像拆除中》某些創作曾於南鐵東移的區段展演過,展演可藉著與場所的相互呼應,生成相對飽滿的意義、岔出的想像。在寶藏巖的室內展場,卻反向揭露了形構「想像的集體記憶」的危險與陷阱--懷舊與浪漫。

【補遺】

發表後再讀,這次的展演比較刻意隱藏反或不反,我說有個很清楚的「反」的立場,是過重了。但這不影響我的看法;因為主要不是因為反或不反,而是展演與事件的相互依附比較微弱,這部分會讓展演變得像各自表述與個體感性的抒發,那到底從這事件出發的展演,還需不需要創造公共性的空間呢?因為這微弱的依附關係有時會形成溫情與早發的懷舊(意思是,事件其實尚未完全結束,我們就開始懷舊)。

刊於表演藝術評論台2019.9.2

台長: 吳思鋒
人氣(2,731) | 回應(1)| 推薦 (1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 個人分類: 劇場 |
此分類下一篇:開場白:精神的沙漠
此分類上一篇:跟悲傷的人一起跳舞:火,以及眾的平面

新聞台Blog小天使
親愛的台長︰
  恭喜您!此篇文章極為優質,獲選為本日哈燒文章,將會出現在新聞台首頁哈燒文章區塊輪播。請您繼續保持每日撰寫文章的好習慣,期待您提供讀者更多精采的內容,加油!
2019-09-03 11:31:4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