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7-24 12:35:40| 人氣1,0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對劇場本身的反叛思考《個人之夢-德國當代劇作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金龍,是一間劇作家羅蘭‧希梅多尼(Roland Schimmelpfennig)筆下的亞裔移民餐廳,劇本以此為中心,進而發展出跨國流動的庶民互動景觀。

令人莞爾的是,一顆從年輕中國男子的嘴裡拔出的牙齒,貫穿全場,蒸煮幽默戲謔的味道;牙齒的「痛」,隱喻的是亞裔移民在異國的存在主體何尋,譬如牙齒被拔掉之後,扮演「牙痛的亞洲男子」的「年輕女人」說了一段關於家鄉的對白:

在牙齒被拔掉了的缺口裡,在那個血流不止的缺口裡坐了我媽媽、我爸爸、我伯伯、我阿姨,還有其他幾個人。你為什麼都沒打電話。打個電話給我們啊。(後兩句表示的敘述人稱切換手法,劇作家在本劇進行了大量實驗。)

牙齒拔掉之後,卻掉入金髮空姐英嘉的碗裡,帶著「泰式酸辣湯」和「血」的這顆牙齒,在年輕男子死去之後,直到最後一景(48景),才從空姐的口中吐入夜晚的河水,然後「那顆牙消失了,彷彿從來不曾存在過」。這樣的結局,或許就像跨國移民的生存壓抑,表面風平浪靜,無聲無息。

閱讀旅德作家陳思宏在〈從當代德語劇場,看《金龍》〉一文寫道,「……大部分的德國人,與亞洲移民的擦身,都只停留在餐館當中的點菜與付賬,菜單的號碼複誦在每個城市鄉鎮角落上演……」使我不禁想到生活中時常可見的越南小吃店,以及逐年增加的新移民人數。我們和他們的關係,約莫也是如此,擦肩而過卻又脣齒相依的關係。

《世界的不可信賴》是黛亞‧洛兒(Dea Loher)〈無辜〉中的一本書,也是劇作核心思想。每一幕幾乎都是不同組別的故事,但有些人物互相交錯,並非各自獨立。劇中人物對世界的懷疑與絕望,乃架構在對於物質俗世的精神不滿,兩位深怕非法身分曝光以致來不及拯救溺海女子的非洲移民法度爾和艾立希歐、碎碎咒罵政客與資本主義與名嘴甚至認為人文科學衰頹的年邁哲學家艾拉、為兒子成為亂槍掃射事件而登門道歉的樊太太等。這些人身處某種零件損害卻又難以修護的現世,那麼,會有什麼能夠釋放、翻轉這些似乎永遠無法修護的損害?

10幕,黑人移民法度爾向眼盲的年輕女子莞美說出仿若難以逗點的情話:

我把我黑黑的皮膚交給你,黑黑的頭髮交給你,黑黑的雙手交給你,黑黑的思想交給你,黑黑的種交給你,黑黑的雙眼也交給你,這樣我們就一樣了但還是有些不同,而那些不同的地方,我們就可以把它們叫做愛。

艾納許列夫(Einar Schleef)的〈戲子〉,將焦點對準藝術的本質,一群演員造訪收容所,因為他們準備製作一齣關於社會底層人物生活的劇碼。

男演員一:新的劇本有關不幸,我們要演出真實的世界。就像你們的生活,貧窮、終日受警察監視。新的劇作家也是從你們這裡出來的,他很勇敢地爬上來了,打進了劇院,這樣地從深處發出的吶喊,席捲了我們所有人的心。我們聽到了他們的聲音,但現在我們需要知道、我們必須親自來研究,你們如何吶喊,如何渡過這樣貧困的生活,每個細節都要一模一樣。

冀望作品能夠產生現實的擾動力量,讓劇場成為一個共同體,演員攜帶著這些理念,然後隨著收容所的人的回應,以及收容所外上演的警察驅趕抗爭人民事件,

逐步瓦解。藝術與(底層的)現實的關係,如果是批判性劇場的基本思考,那麼〈戲子〉便再一次批判這個概念,但也在這樣的反身性的批判之中,得以深度的清理藝術與(底層的)現實的關係的複雜性。

相較於〈無辜〉還相信愛的可能,瑞內波列許(René Pollesch)的〈愛比資本更冷〉更徹底,連愛也只是資本主義的施捨。資本主義毋寧說是一組恆大的社會控制系統,關係在這樣的系統裡需要「報酬」維繫,演員在散場以後走回的世界也不再真實,一切盡是偽善與虛假。這些令人不願承認卻又感同身受的陳述,透過後設的手法、正面揭穿的語言、電影與戲劇文本互涉(柏格曼、法斯賓達)的關連,表現對任何既成的系統的反抗。

魯茲胡伯納(Lutz Hübner)的〈公司感謝您〉,描述在同一間公司任職十九年又四個月的克里勝斯騰,有一天被邀請至公司的招待所,像是獲得度假獎勵,結果卻是步入被開除的命運。恪守本位與傳統工作原則的四十五歲的研發部主管克里勝斯騰,不斷受到二十歳的新團隊負責人桑奪爾質疑、諷刺,他的個人檔案毫無隱私地被公司調查、整理為一份卷宗,兩人代表的分別是兩種不同的企業經營風格(就像工業革命時代與資訊科技時代的差別)。最終,克里勝斯騰在備受挑撥、無路可退之際,像變個人似的,但此舉又中了桑奪爾的計謀(桑奪爾欣賞/激發他凡事反叛的風格)。於是,這像是一場讓人崩潰的教育訓練,抑或一場不同世代之間的頂尖對決,精確瞄準了現代企業變革下的人心流變。

總歸來說,《個人之夢-德國當代劇作選》除卻具有彌補國內劇作出版的不足、以及將台北藝術節從展演的策辦延伸至出版的週邊操作以外,從這五部作品也可以看到德國劇作家在思想性的嚴謹與沉積,情節固然重要,但對劇場、藝術本身的反叛思考,更可以讓台灣的劇場工作者以為借鏡。

 

【書籍資料】

書名:個人之夢-德國當代劇作選

作者:羅蘭‧希梅多尼(Roland Schimmelpfennig)等

譯者:陳佾均、唐薇

出版:書林(2012.06




台長: 吳思鋒
人氣(1,08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劇場 |
此分類下一篇:源於台東這片土地而生《流浪記──2012復刻版》
此分類上一篇:抵抗衰老的肉身《橋上的人們》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