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1-04 01:18:01| 人氣8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明的觀察者泰倫斯‧馬立克《窮山惡水》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接觸泰倫斯‧馬立克(Terrence Malick),首先是在1998年看了《紅色警戒》(同一時期上映的《搶救雷恩大兵》幾乎搶走所有風采,《紅色警戒》相形之下顯得落寞)。以戰爭電影的一般路數而言,泰倫斯‧馬立克竟然將衝突放在一座碉堡的攻堅這等的小事,又安排一個試圖逃兵的主角,以及片尾近30分鐘的旁白敘述,其間充滿關於戰爭的思辯。當時一同觀賞的朋友,出了戲院向我抱怨怎麼多這冗贅的一段,孰不知我那時暗暗折服於導演詩意、柔蓄、懷疑精神的電影敘事,甚至認為這根本是一部最不像戰爭電影的戰爭電影。

1978年拿下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天堂之日》同樣好看,結構與敘事上大體延續了《窮山惡水》,輔以自然的場景、詩意的鏡頭(且採好萊塢制式之外的逆光攝影手法)、充滿理想和情感的故事,同時帶有對後工業的抗拒的些許批判。

《窮山惡水》完成於1973年,故事則虛構在1959年。電影的一開始,荷莉(Holly)的母親即死去了(不曾有關於母親的任何畫面)。父親帶著她從德州搬到了南達珂塔州,更加偏僻而寧靜的地方。15歲的她不經意遇上貌似詹姆斯狄恩,25歲的垃圾清潔工基特(Kit),身著牛仔褲和牛仔外套,叛逆的臉色和不羈的走姿,兩人漸生愛意,男孩因而把女孩的父親殺了,兩人遂展開逃亡之路。

鏡頭裡的基特並不是個英雄,我們也沒有認同他的形象,給予他充分的存在理由,那麼他的形象是什麼﹖意味著什麼﹖

70年代,美國資本主義高度發展,60年代「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體衰力微,未來看似希望無窮卻又潛藏虛無。逃亡之初的樹屋如果是一個夢想的烏托邦,那麼被人發現之後而不得不拋棄樹屋的那一刻開始,烏托邦早已顯露出原本的海市蜃樓的面貌,追尋理想並不艱難,因為沒有可能。

最後,基特終究把「借來的」凱迪拉克停了下來,射破自己的輪胎,等待後頭的警員追趕上來,舉手投降。他沒有繼續向著理想的他方前去,或者他根本沒想過要去哪裡,如同他不知道自己竟然會成為全國通緝的殺人罪犯,他沒想過會變這麼大條(他因為逃亡,殺了一個又一個的陌生人,不是凶狠,只是剛好遇上)。而且,女孩早在前一站便已不再追隨他了。

車上,警員說他酷似詹姆斯狄恩,下一個鏡頭即轉到許多警員和軍人圍著他,以一種追逐明星的姿態和戴著手銬的他聊天(1955年,真正的詹姆斯狄恩駕著保時捷,卻沒選擇停下,從此再也沒回來過)。

《窮山惡水》完成於美國資本主義高度發展時期,故事則虛構在「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的前夕。哪一個時代是應該存在的,哪一個是有害的?世界,是否正走在康莊大道,或者,正步向窮山惡水之境?面向著時代,泰倫斯‧馬立克沒有明說,也永遠在說。

台長: 吳思鋒
人氣(84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他很好,他是我舅舅《熊哥叔叔》
此分類上一篇:部落文化的復振據點《部落安親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