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0-04 11:08:54| 人氣1,87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夠稱職的帶路者《黑洞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日期:2005‧9‧30‧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三城戲劇共同體)
演出單位:亞洲匯藝(Asia meets Asia)
監製/粵語文本/燈光設計:湯時康(香港)
導演:王墨林(台北);編劇:趙川(上海)
形像設計:朱秀文(香港);舞台設計:吳怡楨(台北)
影像設計:廖淑嫻;攝影:許斌(台北)
現場音樂:邱立信、陳偉發(香港);協力:潘志雄、陳鈺意
演員:謝偉禎、朱秀文、梁兆鹷、黃美玲、卓行之、譚嘉敏、鍾永健

從「故事」、「身體」、「黑洞系列的固定形式(皆和視障演員合作)」來看,「盲人帶路」是《黑洞三》能否成為一個稱職文本的最大前提。

七名演員,不妨以「1-3-3」的形式劃分三組:視障演員謝偉祺、卓新力量(香港首個智能障礙人士自行成立的互助組織)三名成員、以及三位劇場工作者。可惜,通篇而論,在所有架構皆不變的情況下,僅各留下一名演員,那麼不管是角色的厚度,或者所謂「身體」的能量展現,應該都能表現出更為聚合的有機關係。

「盲人帶路」的實際展現,除了前面一段行走於一橫排高矮交錯的小凳的崎嶇膽顫之旅,就剩下那些擠塞於過度擾人的噪音音效之下的粵語台詞了。在一段令人隨之搖晃心驚,甚而震撼的引領/跟隨之後,那種感覺即不斷地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因語言隔閡及擾人噪音的台詞的沒收。

噪音音效作為導演前作「軍史館殺人事件」聲音實驗的延續,該作雖然我並未看過,但可以揣想皆為某種體制暴力的意義。不過就這部作品來看,無效的感官吵擾顯然大於有效的不安意義的給予。或者準確地說,該音效並未與當下的場景、戲劇動作,產生某種呼應,因此意義無法突顯、被証明,反而只是流失得更快。

戲裡的帶路者,戰戰兢兢引領大家走出蜘蛛巢城;戲外的帶路者,卻反而製造了更大的閱讀迷宮;所謂的「身體能量」,於是也只能驚鴻一瞥。

台長: 吳思鋒
人氣(1,87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劇場 |
此分類下一篇:四個片段,四個年代《看見與相信》
此分類上一篇:世偉與懋瑩在《光流冥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