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11-26 17:49:01| 人氣1,895|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11/25聽LPO演奏馬勒一號和德佛札克大提琴協奏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昨天晚上的音樂會真的是太棒了。
昨天晚上的音樂會是LPO的principal conductor,Orozco-Estrada的首場音樂會之類的,可能不是第一場,但應該是首場馬勒。
如果是馬勒其他號交響曲,或許我會裹足不前,畢竟一段時間沒有親炙馬勒,不過既然是相對較親民的一號,以及愛曲之一的德佛札克大提琴協奏曲,最重要的是心情準備好了,我就給他刷了一張一樓前半部的位置。
Estrada才三十五歲,LPO很少這麼年輕的PC,他又很矮,站在指揮台上,比正襟危坐的首席小提琴高不了多少,我想觀眾們都睜大眼睛看他的表演。
忍不住先說結論好了:marvoulous!!這是我跟隔壁來自劍橋的大嬸共同的結論。
總體來說,這是一個面相完整、細節豐富、聲部和聲音都均衡,非常面面俱到的馬勒一號:層次感、戲劇性、個別樂器表現、整體感,沒有失分。
聽的時候我想到孫子兵法裡面對於「贏家」的定義,不是全勝,而是不輸。昨晚的馬勒並不是一個性格多突出、靠神經質和想太多取勝的馬勒,一開始聽,我也跳不出刻板印象,在想好像少了點甚麼,因為聽不出一個九十分的梗(台灣人的壞習慣,甚麼事情都要有梗、有亮點),可是隨著時間的過去,我忍不住問自己:這麼均衡的馬勒,還能要求甚麼?銅管音色持續度很好也沒有破,木管的音色飽滿稱職,弦樂一致性非常高,豎琴定音鼓也都有為有守;指揮的身心靈120分的投入,他簡直是在「演」、不是指揮馬勒一號,每個細節都顧到了,指揮的投入讓樂團也跟著投入,雙方互動非常激烈而且敏感。
最後我問自己:這樣還需要要求甚麼呢?神經質和性格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真的是馬勒的第一順位要件嗎?英國交響樂團跟英國身為全球第四、五大GDP國家一樣,就是四、五名,大家也都知道班上四五名的同學是怎樣,就是你其實根本不記得四五名的同學是誰,因為沒有明顯可被記憶的性格特徵。可是特徵、被記憶這件事情的順位到底排多前面呢?以及,被記憶只能靠獨特特徵和性格一種方式嗎?
我不曉得以後會如何,但至少昨天晚上我被LPO以及Estrada說服了:不神經質的馬勒仍然可以是激動人心、創造美好體驗的馬勒,簡言之就是一個「不輸」的馬勒。
這跟兩年前我聽夏伊帶萊比錫布商演奏布拉姆斯的違和感不太一樣。
兩年前夏伊和Gewanhaus的年度曲目是布拉姆斯,當時聽完我跟好友說我覺得太健康的布拉姆斯,感覺很怪。對我來說,布拉姆斯是個壓抑到有點扭曲的人格,他可能有嚴重的憂鬱症,所以他的曲子再怎麼聽,即便溫暖也是烏雲罩頂,對我來說,他是個孤獨的病人,厲害的布拉姆斯要能表現出壓抑背後的扭曲和病態感,以及渴望得到療癒的期待。這點夏伊太健康了,整個團明亮照人,越聽越怪。
可是馬勒不是病人,馬勒是個想太多的瘋子,兩個元素:想太多和龐雜,前者我們通常理解為神經質,後者我們理解為它的結構、豐富性、實驗性和百科全書感,而過往多數遭遇過的指揮和角度,大概都是把想太多擺在龐雜前面,而昨晚的Estrada剛好相反,他強調的是均衡與細節,呈現出馬勒交響曲生態系統中,各部分互相關聯、互動的狀態,充滿活力與生機。
另外一首曲子是德佛札克大提琴協奏曲。
這倒是昨晚參加這場音樂會的原因。這是我的愛曲之一,聽過許多次卻都沒有聽過現場;也是因為這個曲子,我選擇坐在前排。大提琴是個非常特殊的樂器,體積比小提琴大,但因為音頻的緣故,音量卻與小提琴成反比,一定要坐在前面,才能聽到足夠的大提琴音量。
然而即使坐在很前面,大提琴家Moser拉得很投入,其實也還是挺小聲的....真的....所以這首曲子千萬別被錄音室版本給騙了。
拜昨晚這場演出,我終於體認到:德佛札克並不容易。不好意思,我真的以為德佛札克容易,因為他很好聽、戲劇性強、好表現,所以他很容易,有此自大的偏見,真不好意思,就一直覺得他很容易。
昨天晚上聽下來我才發現,還真不容易。
首先是德佛札克的「好聽」,那種來自東歐捷克濃厚的斯拉夫民族味的戲劇感,並不是誰都表現得出來,而那並不是有豐富的情感就可以做得到的。昨天晚上的大提琴家Moser也是120分的投入了,感情的量沒有問題,這首曲子技巧上不太難,可是真的不夠德佛札克,沒有那種結合蒼涼、廣大、豪邁、熱情、化外之民的蠻性和存在感。
可是當我才這麼想我就知道自己是被Starker誤導太深了。長久以來我八成只聽這位大提琴家拉的大提琴作品,Starker終身都在追求所謂如同海飛茲般被聽眾記憶的大提琴琴聲。如果是這樣,世界上可能只有一個Starker的聲音而已,而且是非常獨特的存在,並不足以作為聽音樂的benchmark。
其次是大提琴是個出乎我想像的困難的樂器。我聽完這首曲子第一個感想便是大提琴實在太困難了,隔壁的劍橋大嬸也認同我的看法,她說,大提琴的琴音實在很deep,沒有辦法像小提琴音色那樣在天上飛、繞來繞去,要怎麼表現還要跟樂團媲美,真是非常困難。
昨天Moser的第三樂章明顯地比第一樂章改善許多,第三樂章有樂團的加持,大提琴明顯給力許多,所以到最後,全場還是給大提琴家很大的鼓勵。這個曲子除了Starker以外,第二推薦是法國大提琴家Gautier Capucon。
最後來點小插曲。
一是兩年沒到Royal Festival Hall,他們換了全新的管風琴,非常漂亮,照片晚點傳。
二是進場前我坐在廳前吃點東西看著夜間泰晤士河發呆時,來了兩位龐克造型大嬸與我同桌,我在寫點自己的東西沒太在意她們,直到後來要進場之前,我問她們坐在哪裡,她們說她們坐在高樓層,我說我坐在前排。
比較不時尚的那個龐克嬸問我,「那你知道為什麼我們要做那麼遠嗎?」
「NO~~」我哪可能會知道?
「去年我父親過世,我為他買下一張椅子,在椅背後面刻上他的名字」。
「對我知道,音樂廳的說明手冊上有說這項服務」。
「是,我就是使用這項服務,所以每次音樂會我都坐一樣的位置,每次音樂會,我爸都跟我一起聽」。她笑得很滿足,「你知道我爸隔壁啊,是一個很有名的奈及利亞社會運動者,帶領著國家爭取自由之類的,就坐在我爸旁邊」。
「實在太棒了」,我由衷地說,能夠在異國異地,從陌生人口中聽到真情的故事,實在太棒了。
我也要為我外婆買一個位子,雖然她不聽古典音樂。
L29很不錯,就這次坐的L29,希望還沒被賣掉。
昨天晚上的音樂會真的是太棒了。

昨天晚上的音樂會是LPO的principal conductor,Orozco-Estrada的首場音樂會之類的,可能不是第一場,但應該是首場馬勒。

如果是馬勒其他號交響曲,或許我會裹足不前,畢竟一段時間沒有親炙馬勒,不過既然是相對較親民的一號,以及愛曲之一的德佛札克大提琴協奏曲,最重要的是心情準備好了,我就給他刷了一張一樓前半部的位置。

Estrada才三十五歲,LPO很少這麼年輕的PC,他又很矮,站在指揮台上,比正襟危坐的首席小提琴高不了多少,我想觀眾們都睜大眼睛看他的表演。

忍不住先說結論好了:marvoulous!!這是我跟隔壁來自劍橋的大嬸共同的結論。
總體來說,這是一個面相完整、細節豐富、聲部和聲音都均衡,非常面面俱到的馬勒一號:層次感、戲劇性、個別樂器表現、整體感,沒有失分。

聽的時候我想到孫子兵法裡面對於「贏家」的定義,不是全勝,而是不輸。昨晚的馬勒並不是一個性格多突出、靠神經質和想太多取勝的馬勒,一開始聽,我也跳不出刻板印象,在想好像少了點甚麼,因為聽不出一個九十分的梗(台灣人的壞習慣,甚麼事情都要有梗、有亮點),可是隨著時間的過去,我忍不住問自己:這麼均衡的馬勒,還能要求甚麼?銅管音色持續度很好也沒有破,木管的音色飽滿稱職,弦樂一致性非常高,豎琴定音鼓也都有為有守;指揮的身心靈120分的投入,他簡直是在「演」、不是指揮馬勒一號,每個細節都顧到了,指揮的投入讓樂團也跟著投入,雙方互動非常激烈而且敏感。

最後我問自己:這樣還需要要求甚麼呢?神經質和性格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真的是馬勒的第一順位要件嗎?英國交響樂團跟英國身為全球第四、五大GDP國家一樣,就是四、五名,大家也都知道班上四五名的同學是怎樣,就是你其實根本不記得四五名的同學是誰,因為沒有明顯可被記憶的性格特徵。可是特徵、被記憶這件事情的順位到底排多前面呢?以及,被記憶只能靠獨特特徵和性格一種方式嗎?

我不曉得以後會如何,但至少昨天晚上我被LPO以及Estrada說服了:不神經質的馬勒仍然可以是激動人心、創造美好體驗的馬勒,簡言之就是一個「不輸」的馬勒。

這跟兩年前我聽夏伊帶萊比錫布商演奏布拉姆斯的違和感不太一樣。兩年前夏伊和Gewanhaus的年度曲目是布拉姆斯,當時聽完我跟好友說我覺得太健康的布拉姆斯,感覺很怪。對我來說,布拉姆斯是個壓抑到有點扭曲的人格,他可能有嚴重的憂鬱症,所以他的曲子再怎麼聽,即便溫暖也是烏雲罩頂,對我來說,他是個孤獨的病人,厲害的布拉姆斯要能表現出壓抑背後的扭曲和病態感,以及渴望得到療癒的期待。這點夏伊太健康了,整個團明亮照人,越聽越怪。

可是馬勒不是病人,馬勒是個想太多的瘋子,兩個元素:想太多和龐雜,前者我們通常理解為神經質,後者我們理解為它的結構、豐富性、實驗性和百科全書感,而過往多數遭遇過的指揮和角度,大概都是把想太多擺在龐雜前面,而昨晚的Estrada剛好相反,他強調的是均衡與細節,呈現出馬勒交響曲生態系統中,各部分互相關聯、互動的狀態,充滿活力與生機。

另外一首曲子是德佛札克大提琴協奏曲。

這倒是昨晚參加這場音樂會的原因。這是我的愛曲之一,聽過許多次卻都沒有聽過現場;也是因為這個曲子,我選擇坐在前排。大提琴是個非常特殊的樂器,體積比小提琴大,但因為音頻的緣故,音量卻與小提琴成反比,一定要坐在前面,才能聽到足夠的大提琴音量。

然而即使坐在很前面,大提琴家Moser拉得很投入,其實也還是挺小聲的....真的....所以這首曲子千萬別被錄音室版本給騙了。

拜昨晚這場演出,我終於體認到:德佛札克並不容易。不好意思,我真的以為德佛札克容易,因為他很好聽、戲劇性強、好表現,所以他很容易,有此自大的偏見,真不好意思,就一直覺得他很容易。
昨天晚上聽下來我才發現,還真不容易。

首先是德佛札克的「好聽」,那種來自東歐捷克濃厚的斯拉夫民族味的戲劇感,並不是誰都表現得出來,而那並不是有豐富的情感就可以做得到的。昨天晚上的大提琴家Moser也是120分的投入了,感情的量沒有問題,這首曲子技巧上不太難,可是真的不夠德佛札克,沒有那種結合蒼涼、廣大、豪邁、熱情、化外之民的蠻性和存在感。

可是當我才這麼想我就知道自己是被Starker誤導太深了。長久以來我八成只聽這位大提琴家拉的大提琴作品,Starker終身都在追求所謂如同海飛茲般被聽眾記憶的大提琴琴聲。如果是這樣,世界上可能只有一個Starker的聲音而已,而且是非常獨特的存在,並不足以作為聽音樂的benchmark。

其次是大提琴是個出乎我想像的困難的樂器。我聽完這首曲子第一個感想便是大提琴實在太困難了,隔壁的劍橋大嬸也認同我的看法,她說,大提琴的琴音實在很deep,沒有辦法像小提琴音色那樣在天上飛、繞來繞去,要怎麼表現還要跟樂團媲美,真是非常困難。

昨天Moser的第三樂章明顯地比第一樂章改善許多,第三樂章有樂團的加持,大提琴明顯給力許多,所以到最後,全場還是給大提琴家很大的鼓勵。這個曲子除了Starker以外,第二推薦是法國大提琴家Gautier Capucon。

最後來點小插曲。

一是兩年沒到Royal Festival Hall,他們換了全新的管風琴,非常漂亮,照片晚點傳。

二是進場前我坐在廳前吃點東西看著夜間泰晤士河發呆時,來了兩位龐克造型大嬸與我同桌,我在寫點自己的東西沒太在意她們,直到後來要進場之前,我問她們坐在哪裡,她們說她們坐在高樓層,我說我坐在前排。

比較不時尚的那個龐克嬸問我,「那你知道為什麼我們要做那麼遠嗎?」

「NO~~」我哪可能會知道?

「去年我父親過世,我為他買下一張椅子,在椅背後面刻上他的名字」。

「對我知道,音樂廳的說明手冊上有說這項服務」。

「是,我就是使用這項服務,所以每次音樂會我都坐一樣的位置,每次音樂會,我爸都跟我一起聽」。她笑得很滿足,「你知道我爸隔壁啊,是一個很有名的奈及利亞社會運動者,帶領著國家爭取自由之類的,就坐在我爸旁邊」。

「實在太棒了」,我由衷地說,能夠在異國異地,從陌生人口中聽到真情的故事,實在太棒了。

我也要為我外婆買一個位子,雖然她不聽古典音樂。Better than 靈骨塔?

L29很不錯,就這次坐的L29,希望還沒被賣掉。
 
 

台長: orangebach
人氣(1,895)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music |
此分類下一篇:倫敦一場包大人演講
此分類上一篇:在倫敦聽Eva Cassidy

Velvet
週五放假前的下午看到板主這篇文章讓心情大好,晚上來看大會堂的馬1
2015-12-04 14:48:31
orangebach
挖怎麼那麼好!

enjoy!!
2015-12-04 15:51:20
Velvet
板主可能誤會了,是看光碟而已...
2015-12-05 23:28:27
ChuckFromChuckyCheese
版主真的是太有品味了,連我看完此篇都想一探究竟,不過這樣我就能理解為何Carneige Hall 以及Lincoln Center也有這樣的座椅。
您有機會也去紐約晃晃吧,感覺您去一定又會有更多靈感來源。God I love my city!!!!
Antonín Dvořák such a wonderful cello concerto piece. My first choice - YOYO MA hahaha, 尤其是他流好多汗在拉這首曲子,so sexy哈哈I am so Asian. 其實我覺得紐約和Antonín Dvořák很有同樣的tone調
2022-08-17 23:25:1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