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有個模糊的感覺,現在的古典音樂演出,對於技巧的看法有點像看待家常便飯;可能也說不上輕忽,比較像是內化成像空氣一般自然且理所當然的存在。不乏聽到某些人評論某些演奏家:「喔,他或她技巧很好。」多數時候這還談不上讚美,充其量約略是指涉此人沒有特點、只是技巧很好,跟許久之前流行用「遵守交通安全」來指涉女孩沒特色,意思差不多。所以「超技」,便是特別遵守交通安全。
雖然遵守交通安全聽來簡單,可是捫心自問,真正做到者幾何?尤其現在紅綠燈上出現小綠人之後,只會讓我覺得等綠燈越來越不耐煩,反而更想闖紅燈。這說明這的確是容易被忽略的事情。
這幾年古典音樂演奏者對於技巧越來越成家常便飯,我懷疑是否跟數年前市場上冒出的亞洲音樂家有關。約莫四年前,我讀過一篇Leeds鋼琴大賽評審的文章,提到中國新銳鋼琴家,他用「空中飛人」形容他們的技巧,但同時也反思因為過度的技巧,反而讓音樂缺乏詩意。這樣的想法在西方的古典音樂聽眾裡,隨著郎朗的走紅也越來越多,想多了難免對於技巧產生先入為主的挑剔。
我是一個喜歡聽技巧聽眾,既喜歡超技曲目,也喜歡超技演奏者,這該與自身現實主義傾向有關,技巧是所有音樂的基礎建設之母,基礎越穩固,當然上層建築的自由度和變化性可開展空間就更大;如果技巧不穩固,就要談藝術表現和感受力,終究有一天仍然要回頭來補下層的空缺--當然前提是演奏者得以此為不滿足,倘若演奏者安於在一小技巧範圍之上的有限藝術表現,所以不急著補白,那也OK,也不過就是個選擇罷了。
我對他們的人生選擇沒有意見,可是聽他們演出,我總有種在等著空中飛人掉下安全網的預感,這會讓聽音樂的樂趣打折,有時打九折、七折,當然也有打到五折以下的,此時便會忍不住自問起「我為什麼會在這裡」此類哲學問題來。可是當聽到技巧紮實的演出,便覺得空中飛在空中再怎麼翻都不會掉下來,很輕鬆。
不知道為什麼,一直強烈地認為超技彷彿是為小提琴這種樂器量身打造的東西,至於其他樂器是否需要那麼超的技巧,都是人生選擇,唯獨小提琴,超技便像設定好的關卡,絕對是大魔神那一關;過程中無論你再怎麼有美感、有感染力、超現代、又高富帥好了,終究要面對超技這一關,當然你也可以說我只要打到前面關卡,後面我不想挑戰,但這就不是左右邊這種人生選擇,而是更決絕的0或1的人生選擇了。
我很喜歡塔替尼「魔鬼的顫音」,每隔一陣子就想聽一下。為什麼喜歡魔鬼的顫音呢?因為到第三部分的顫音,簡直多到像螺絲一樣從天上掉下來,有種全世界、全大腦都塞滿螺絲的充實感和爽快感。然後邊想像著那小提琴家目前是怎樣的狀態?他一定很忙。他很急躁嗎?手指頭要抽筋了嗎?要打結了嗎?他是不是緊張得快要斷氣了?螺絲是不是到最後都還是很旋轉呢?那小提琴又是怎樣的狀況呢?冒煙了嗎?起火了沒?絃要斷了嗎?很遺憾,因為好像從來沒有這類事情發生過,一切想像都在腦海裡。
當然魔鬼的顫音前面兩個部份旋律非常優美,也是吸引我的原因之一,而且也因為前面旋律很優美,每次聽到第三部分天降螺絲,我也會忍不住想:「有誰會料到到最後竟然變成這麼螺絲呢?明明前面如此順溜美好的旋律啊,而且帶有些微的悲傷感,但是為什麼到後來會像帝國大反擊一般變得如此剛硬有型呢?那小提琴家是不是瀕臨人格分裂?前面醞釀好的滿心情感,在很短的時間內要立馬變身」。
最近又聽了很多魔鬼的顫音,除了上述的想法之外,鋼琴伴奏特別讓我留意。
此類小提琴超技大曲的伴奏,一般都是平平而簡單地在底下,任由小提琴在天上飛來飛去,但魔鬼的顫音的鋼琴伴奏比較是跟著小提琴亦步亦趨,跟得非常緊,兩條旋律線距離很近、平行地周遊在各種旋律間。到最後天降螺絲的段落,塔替尼採用協奏曲裝飾奏的做法,讓小提琴獨奏,猶如天鵝湖裡面的三十六圈大迴旋,然後重新切進來繼續亦步亦趨,真的是很有趣的做法。這件事情給我的啟發是:就算是魔鬼,他的身旁還是會有、而且也需要很鐵的支持者,就算是魔鬼,恐怕也無法忍受孤單吧。
在我有限的聽音樂會的歷史裡,記憶中沒有看過小提琴家的曲目裡有魔鬼的顫音,就算是錄音,其實也並不多。我承認最近事情比較少,所以上班的樂趣其中之一就是到Youtube上看找得到的魔鬼的顫音(其實也不多)。前幾天台北很熱,氣溫高達37度左右,有時候我邊走邊聽魔鬼的顫音,以熱攻熱,效果還不錯,成功地將皮膚上的高溫轉移到腦袋和心裡,竟也沒那麼高溫難耐。魔鬼的顫音也令我不禁聯想到日本漫畫家伊藤潤二的代表作《漩渦》,聽螺絲配看《漩渦》應該別有風味吧?伊藤潤二的短篇漫畫裡還有一個「有趣的」主角(忘記他的名字),嘴巴裡面老是含著釘子,成天老想著陷害家人和同學,最後老是害到自己,如果把他嘴巴裡含的釘子換成螺絲,不曉得會發生甚麼事情。
幾個新發現是:
1. 我真是煞到了Oscar Shumsky,他的魔鬼的顫音真是又美又螺絲(我也推他拉的Pierre Rode24首奇想曲);
第一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i2Y0kuOBLQQ
第二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bebi1VHrGMA
第三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BV_WerbAWg
2. Michala Petri用Piccolo吹魔鬼的顫音,真是不輸小提琴家,神乎其技。伴奏是Lars Hannibal的古吉他,piccolo的清冷配上古吉他的溫冷,出乎意料地協調;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e5bgRqdmxI&list=PLF2F6FC9373C8B5F7
(這段並不完整)
3. Milstein的顫音,唯一一個讓我聽了沒有滿天螺絲感的版本;
4. 帕爾曼坐著拉,打從內心令人敬佩啊。
不過甚麼東西過量都不好。因為最近太密集地聽太多魔鬼的顫音,只要腦子沒在思考正事的時候,腦袋裡就開始自動出現螺絲般的顫音,不停地旋轉旋轉,轉到自己都快煩死。所以接下來要換個曲目把螺絲平衡一下,身為古典音樂迷也真是相當忙碌的事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