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3-13 22:46:05 | 人氣659|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那本」很lo的雜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有特定興趣的人,一定都會需要相關主題雜誌。無論是否有數量夠多、觀點夠深入的部落格、網站、討論區,永遠都需要相關主題雜誌。

很遺憾,我想我們聽古典音樂的人,在台灣是無福也無緣見到一本中文專業古典音樂雜誌。尤其「那本雜誌」(以下簡稱「那本」),不但未見專業,還又厚又重又貴,相當不環保,真令人失望透頂。

每次逛誠品書店,習慣性都要逛逛音樂區雜誌。我拿起「那本」,非常仔細地從頭翻到尾,差不多也是從頭罵到尾,然後掩卷興嘆。做為一本專業的古典音樂雜誌(這個定位是「那本」雜誌總編輯在總編輯的話裡面指明的),我認為「那本」在以下幾點仍有「相當非常大的進步空間」:

1. 從結構面來看,缺乏節奏感。雖然雜誌總編輯也說明了,每年三月的新改版都會有調整,這次分為三部分,並加入了CD review的部分等等,但很遺憾,整本雜誌缺乏節奏感。所謂「節奏感」,意思是雜誌編者要非常明確地告訴讀者,何者是前菜、主菜、甜點、飲料?以及每一期的主題是酸?甜?苦?辣?還是辛?而不是用除法單純地分為幾部分這麼簡單,編者要對整個結構有想像、有觀點、有主張,否則就是一套麥當勞。

2. 從專欄形式來看,缺乏個性。不同專欄應該要有不同個性,這是基本常識。所謂的「個性」,是由編者事先要先按照不同目的規劃好不同欄目的方向和功能;諸如封面故事做為主菜,個性要非常明確而且有層次感,否則你無法開展。我拿BBC MUSIC二月份的蕭邦封面故事為例,主菜很簡單是蕭邦,他把蕭邦切成人生、音樂、鋼琴、技巧幾個面向-->層次感,但是主菜沒有配菜就像一大塊牛排難以下嚥,他的配菜是:love with George Sand,他的弟子如何繼承他,以及普拉雅鋼琴的介紹。另外還有幾篇好比不同演奏者彈蕭邦,以及今年主要公司所出蕭邦大全集等等。這樣一個封面故事可以寫三到五篇,姑且不論知識涵量如何,但內容豐富而且具備了多元性。

封面故事以外的欄目,就必須回歸到雜誌的節奏感來考量。如果封面故事很嚴肅,其他欄目就可以搭軟性的中短篇來調和,如果封面故事很輕鬆,其他欄目就可以搭富有邏輯性和歷史感的中短篇來加重味道。再其次的欄目可能就是資訊性的欄目,或者與翻譯國外相關雜誌的專欄等等。當然還可有其他搭法,不過這樣在形式上的搭配已算安全標準。

3. 從專欄內容來看,缺乏觀點。姑且不論是否有深度或夠專業,先不談這種個人問題,「那本」雜誌裡面的文章十之八九沒有觀點,再怎麼仔細看都不知道在寫甚麼,而且標題其爛無比,毫無重點。所有的文章都是「一坨」扔在讀者面前,實在非常不為讀者著想。

我很認真地看了其中的文章,很遺憾,我必須說沒有認真的寫手。絕大多數文章裡面的內容,都是網路資料的彙整,加上串場的場面話,我讀不到作者的思考、邏輯、觀點和品味,更別提是否有獨特風格了。寫手會寫成這副德性,編輯要負一半以上責任,因為編輯沒有確認每個欄目的基本要求,沒有不厭其煩地跟寫手溝通,才會把雜誌養成一棵不知該如何修剪的鐵樹。其次編輯幾乎沒有改稿,那稿子毫無調整過的痕跡,以至於文字鬆散、結構邋遢,如果有編輯調整、寫手也願意調整,就算文章內容還是網路資料的彙整,也不至於毫無重點可言。

幾個月以來,「那本」唯一讓我覺得有學習到的是之前一系列談鋼琴演變的文章,內容的知識含量足夠,可惜文章實在寫得有待加強,得看非常多遍才能通透他的脈絡。有觀點,但觀點完全埋在「一坨」字裡,拜託,這不是吃好運餅乾要抽籤好嗎?文章,觀點一定要清楚,最好在十行之內就點明,不然你覺得讀者會有多少耐心?為什麼人家需要花這麼多時間在你這篇文章上?這是寫作者尊重讀者的基本要求。如果要耍文字遊戲或者你就是喜歡來個一坨,請在自家部落格表演即可。

4. CD Review,缺乏度量。先說標準,review標準從頭到尾不知在哪裡,BBC MUSIC和GRAMAPHONE針對每一張唱片都有列出標準,前者是技巧/錄音/●,後者是綜合評量,可是「那本」只有幾張唱片有評量標準,剩下的唱片都是找人聽聽寫評論,同時也不說明這些人是誰,只有在評論者姓名後面加上職業欄;讀者可能會想,為什麼我要買這些人的單?這些評論者的背景專長和特點,其實都該在欄目最前面加以說明的,說明為什麼要找這些人,這也是負責任的態度。

其次是CD。前述兩本英國古典音樂雜誌的CD REVIEW,每期所羅列出的數量均超過一百,有時甚至超過一百五十張,大小廠全包,為的就是盡量不出現以偏概全的誤差,但「那本」CD數量偏少,是因為國內進口的數量少嗎?這我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沒有盡可能的全部羅列,同樣應該在欄目一開場說明為什麼選擇這些CD。

5. 編排的視覺效果,缺乏設計。文章裡連最基本的「表格」都沒有.....(搖頭)。本期有篇文章有關貝七的版本比較,從頭到尾寫了好多版本,又是一大坨,請問這些內容沒辦法將精華整理成一個表格嗎?是編輯沒要求還是作者太懶?這都應該要為讀者想到啊....(再搖頭)。演奏者的QA對答是雜誌裡面經常出現的文章類型,為什麼沒有關於受訪者介紹的小表格呢?我天生就該知道王羽佳是誰?齊伯斯坦是誰嗎?不能因為文章裡面有提到,就忽略整理個人小表格。

版面設計,就是文圖配而已,許多部落格的編排都比雜誌好上許多,雜誌美編真該深刻檢討。更別提封面更是毫無大腦可言。主題是「交響情人夢」,就放劇照;主題是「巴哈音樂節」,就放宣傳海報,我都可以去當美編了,諸位!

6. 商業氣息太濃了。古典音樂絕對脫不開商業行銷,沒有商業行銷也不可能延續古典音樂的生命;可是---我真的無法忍受文章結束後,來個活動促銷簡介,又或者在文章一開始的照片上,就出現「幾月幾號前報名,可享幾折優惠」這種貼布。編輯是在睡覺嗎?完全沒有把關。

有好幾次天真地想,列入我的「我的最愛」裡面的那幾個部落格,每個人出兩三篇文章,就可以湊一本水準非常整齊、內容極有誠意的雜誌了,而且要觀點有觀點、要知識有知識,面向夠廣、足以撐起非常好的節奏感;曾經也無聊到想呼朋引伴一起去救「那本」雜誌,畢竟這是唯一的一本。然而這幾個月我看了「那本」之後,我想還是算了,因為雜誌時在太lo了,lo到放進幾篇好文章都會被剩餘的一坨所淹沒。

做雜誌,用人要適才適性,對事要多角度考量。是否有找到適當的人寫適當的文章?是否有讓她們寫自己想寫的主題?是否有好好溝通寫作的方向?這樣的安排是否有照顧到讀者需求?是否不讓人昏昏欲睡?這期主題是否足以做這麼多頁數?分量如果不足,我該如何補強?廣告不夠,我可以減少頁數嗎?如果硬要塞進這些頁數,我該怎樣不讓雜誌有灌水之嫌?這不是討好取悅,這是專業雜誌從業人員應有的態度;如果對於印刷出來的文字這麼不講究,那還是老話一句,你在家自己寫部落格就好了,不要浪費紙張和時間,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每個人每天也只有二十四小時。

(唉,我好像又太毒了....)

台長: orangebach
人氣(659) | 回應(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music |
此分類下一篇:再度扭傷
此分類上一篇:No Nos Moveran

Mingus
這篇的前置作業應該很久,辛苦了。要毒的話,也要毒的有自己的脈絡。



專業編輯的問題是其一,稿源的整合(專號概念等) 與寫手們的觀點限制

也是一個。你說的與外國一些專業雜誌的落差我完全能體會。



不過,幫他們說些話。我覺得他們的經營模式不夠「商業化」或

professional,因為寫的人多半不是正式坐在雜誌辦公室領薪水的專職員

工,而是志願幫忙的寫手或認識的朋友居多。



另外也懷疑他們的稿源pool或許不大夠,結稿之後也根本沒留時間文編順

稿(或人情關係不好意思改?I wonder...),能夠挑三揀四的空間不大。



我對此雜誌其中運作模式並不全然了解,希望有人願意多補充。
2010-03-14 12:55:13
orangebach
一本雜誌的結果如何,完全取決於總編輯的如何看待這本刊物。如果總編輯對這

樣就很滿意,那他自然也不會去要求其他人了;如果只是要按月出刊上架,撿到

籃子裡就是菜其實也非常容易。總編輯更要建立起一套流程,從邀稿到印刷都盡

量有餘裕(月刊而已耶),不是看deadline到了再開始死催活催,一定要預留核

稿的時間。



既然要訴求專業,那就不該有所謂的「人情稿」出現,原本就該每篇論件計酬,

尊重寫手的專業,否則怎會邀到好稿?編輯怎敢下手?如果沒有這樣的想法,也

就談不上專業了。



現在很多事情都是成本考量,實際上我覺得「那本」的cost reduction有很大

的空間。諸如不是攝影雜誌,何必要用銅版或雪銅紙去印?選薄一點的紙反而方

便攜帶,讀者也可以把喜歡的撕下來保存;用不著做那麼多頁,紙漿上漲的時

候,多印多賠錢,當然頁數直接影響售價,兩者的估算需要財務長。但是怎樣的

cost reduction都不該苛扣到稿費,否則人家寫稿也是隨便用小拇指寫寫而

已。



雜誌是勞力密集的手工業,說穿了每個人也都是男工女工和工頭之分,沒有甚麼

社會地位可言,而且被罵遠比被讚美多。但是「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

貶,嚴於斧鉞」,印刷出來的影響力遠超乎想像,不能不慎;反過來想,如果真

心誠意的投入,讀者的眼睛是雪亮的,絕對不會白費力氣。



I talked too much.
2010-03-14 13:57:19
christina
唉!寫手也有寫手的難言之隱,Mingus應該也認識部份寫手.當知其中的苦

楚.
2010-03-18 02:18:21
tempered
真是恨鐵不成鋼啊!

格主的費心陳述

也替讀者們道出心聲

也衷心希望能愈辦愈好

這樣也不枉我自己每期都買了(嘆氣...)

p.s. 很慶幸自己能跟一本雜誌一起成長(剛好是我開始聆聽古典樂時)是

一件美好的事, 實不樂見前者成長了,後者卻每況愈下...
2010-03-19 01:04:27
orangebach
在倫敦聽音樂會的時候,當地聽眾給我很深刻的印象。



以我們看帶自家聽眾的標準來看它們,倫敦的聽眾並非很好的觀眾,她們咳嗽、

愛講話、東西掉到地上,中場還會在演奏廳內吃東西。



倫敦聽眾很不同的是,他們通常提早到,早到的人坐在位子上拿起望遠鏡,先看

樂團的配置,這裡多了幾把甚麼、那裡少了幾把甚麼,然後互相討論。曲與曲的

演奏空檔,不用到中場休息,到處響起細碎的交談聲,都在談論剛剛演奏者的表

現。演奏中間如有覺得不滿意或不耐,立刻起身走人,根本不等你休息。最後散

場,走在樓梯上你就聽到對剛剛的表演進行總檢討,隔天報紙就有樂評。



他們很忠於自己,很嚴格。我曾經跟朋友說,如果我是演奏者,到倫敦表演,我

會很害怕,然後不敢掉以輕心。因為底下的人很嚴格。



同理可證,一本好的專業雜誌該是製作者與受眾理性又良性互動下的產物。更何

況台灣的這本是學音樂和音樂系學生和家長必讀,雖然賣得差強人意,但一時半

刻也倒不了,若是如此,怎麼能夠隨便做做呢?實在不可不慎。



也希望每一個參與的人也都能記得讀者的期待和教育的責任,時時從受眾的角度

出發,多規劃一些兼顧美感和實用的誠實用心的專題,別用互相幫忙的心態想雜

誌,這樣只會讓製作者和受眾都心存僥倖,根本不會對於改善品質有一絲一毫的

幫助。
2010-03-19 08:26:3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