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公車上的靈感(draft)之拆拆樂
今天搭車的時候,突然覺得《一Q八四》結構與巴哈平均律友相互輝映之處。
二元:前奏與賦格;目錄:Book I二十四首,Book II二十四首(但據說村上還要寫Book III,那樣好像就破梗了)。
整個結構似乎是以這個為基礎,然後開展出來的故事。按照這樣的邏輯,大膽推測《海邊卡夫卡》呼應的的該是舒伯特鋼琴奏鳴曲,《世界末日》沒印象,得再翻出來對照一下。真是個有趣的小小發現,讓今天的公車行程出現一點感動。有點怕也很期待,因為故事已經reveal了,我有預感即將充滿感人的情緒。
村上的小說不能在上班前讀太多,總是不自覺會被那個世界所吸收進去,久久脫不了身;更不能做為旅遊書,那會讓你感覺彷彿活在兩個世界裡一樣不真實,一切景點行程全都白費,自然你也無法盡情投入外在世界。當然,你也可以說我是讀太認真,但村上的小說細節真的太多,如果不認真讀、然後花點時間思索,好像真是很浪費--他的時間和你的時間。但也因為如此,經常有難以脫身之感,以致讀完一本我都要休息一陣,每讀一個段落,也要稍微暫停一下,否則好消耗。
先這樣,認真上班賺錢先。
●11/27
在我讀過有限的文學作品中,如果作家要表現一個普世價值的主題,譬如欲望、善、惡、愛、信念等等,多數的做法大多是構築一個故事,然後透過主人翁的遭遇來呈現這個價值。如果我們把故事的情節和故事呈現的世界區隔開來,在我有限的閱讀裡,作家通常都會著力於情節,而讓世界簡單,表達上更清楚更直接,我想也是更有力。
相較之下,《一Q八四》在這裡的做法倒是顯得貪心,或說有企圖心?因為村上春樹要求自己兩者都要兼顧:他用他的敘事手法呈現情節(如上所說的平均律般的結構),但是同時花力氣去型塑一個超寫實的世界面貌(不能說是魔幻寫實)--每次讀他近來的長篇小說,腦海裡總會盡力去具象出他筆下的世界,最終的樣貌其實都很接近達利那扭曲的時鐘和那誇張不實在的老虎。所以當我們一開始專注於《一Q八四》裡面的世界邏輯如何運作的時候,同時也無法不注意到情節的核心是純愛;只是純愛的命題是住在一個超寫實的家裡面。這樣的Mix and Match,我認為相較於他其他同類型的長篇小說是非常不同的。
我們在《世界末日和冷酷異境》裡,讀取了一個極度複雜龐大冷靜的未來世界,這個世界無疑主宰著小說的主軸和型態,最終的命題我認為是信念(what and where is your belief);我們在《海邊的卡夫卡》裡,讀取了一個少年的公路旅行的故事(背後的matrix是Oedipus),這個由情節主宰著小說的主軸,世界非常單純,只帶了一點點幻想的色彩,最終的命題終停留在類似James Joyce所關注的人生頓悟這件事情上。但是我們在《一Q八四》裡面,女主角的線是情節,男主角的線是超寫實的世界,進行到某一點之後會合,整個故事背後的Matrix,很接近Nobokov的Lolita,卻又混雜了電影Leon的情感元素,所以最終的命題停留在去除欲望下、孤獨的、遙遠的卻由記憶、時間、執念和勇氣澆灌出來的愛。從Book I中段開始,到BookII的高潮,女主角不只一次地表態:即使世界毀滅,抑或生命完結,那都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我有愛」;與其活在一個沒有對方的世界,她寧可死去。當然村上的表達絕不會如此血淋淋,一定是藉由特定的對話情境點出這些關鍵句子。
我自己覺得這部小說算新,理由是:一、村上過去較少處理攸關普世價值的命題,他處理較多時代命題,諸如孤單、寂寞、疏離等;二、當然就是上面所講的住在超寫實家裡的純愛(通常這麼做有讓讀者摸不清楚頭緒的風險,搞不清楚重點);三、文字清朗、節奏輕快許多,因情緒引起的氛圍沒那麼重,十分緊湊呢。頭一回讀他的書我會迫不及待的翻到最後看結尾,而且還看了好幾次。哈哈。
過去一直都會思考,究竟寫小說是文思泉湧如天啟般的恩賜,還是殫精竭慮如建築般地計畫性建築,在之前讀了馮內果的創作過程,以及現在讀了《一Q八四》後,我給自己的答案越來越偏向後者。那是一個亟需耐心、思考和自律的苦差事,終於了解到為什麼村上春樹要求自己每天跑步、甚至勤練馬拉松,而且規律地一天寫作七小時。不自我要求,無以致之。對我而言,這樣的作品與作者,作品本身品質是一回事,但是beyond the lines,也深刻感受到那份無論怎樣都不改其樂的認真與要求;選手一步一步邁向終點,站在路旁加油給水的啦啦隊自是充滿激勵與敬意的。
11/28
卡夫卡做為村上春樹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卡夫卡所關注的主題也經常出現在村上的書中,諸如變。世界的改變,時間的改變,不變的唯有記憶和自我在孤獨中產生的某種獨特認知。有時候我想,這也稱得上是另種型式的存在主義。
(當然他受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影響也非常深,大量細瑣的類意識流的回憶、內心話、悔罪,帶有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影子)
村上的「變」,狀態比較多些,有時候是世界好像換車道一樣,從外側車道切進內側車道;有些時候是時間的挪移,現在的自我如何處理過去的自我;也有些是直接創造一個新世界。在conditions的轉換中,人也跟著改變,改變的是甚麼?不變的又是甚麼呢?我想對任何讀者都是可做為切身條件很好的思考,至少我自己偏愛。
《一Q八四》已經接近尾聲,但還沒有看完,心情也是隨之逐漸平靜。沒甚麼特別需要記錄的。沒甚麼特別需要記錄的不是因為沒有新感受,而是想等完整結束後再整理吧。
※一些摘錄(一些我自己覺得很深刻的句子。摘錄,是欠妥當的斷章取義,村上的情境鋪陳非常高強,其實得透過句子與整段情境的互相參照,文字的力量才更透徹。他一直在朦朧與直接之間交錯著。)
--生命雖然是孤獨成立的東西,卻不孤立。那生命和別的生命在某個地方是連繫著的。關於這點我可能不得不負起某種形式的責任才對。p.282
--人要活下去必須擁有這種東西。語言無法說明卻擁有意義的情景。有些時候我們是為了要好好說明那甚麼而活著的。p.279
--不過我終於明白。她既不是概念,不是象徵,而是擁有溫度的肉體,和躍動的心靈的真實存在。而那溫度和躍動,應該是我所不能失去的東西。我花了二十年才了解這樣理所當然的事情。p.267
--所謂一步都沒有走出過內心的事情,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存在的。p.184
--世上大多數人,並沒有在追求可以實證的真相。所謂真相的大多數情況,就如你所說的那樣,是伴隨著強烈疼痛的。而大部份的人並不追求伴隨疼痛的真相。人們所需要的,是能讓她們盡量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是有深刻意義的,美麗而舒服的故事。所以宗教才能成立。p.172
--我已經很厭倦活在討厭、憎恨、埋怨別人中,也很厭倦無法愛別人地活下去了。我沒有朋友。一個也沒有。而且更糟糕的事,連愛自己都辦不到。為什麼無法愛自己呢?因為無法愛別人。人要能夠愛誰,而且被誰愛,才能透過那樣的行為知道愛自己的方法。p.129
--甚麼樣的感情會支配自己呢?激勵的憤怒,深沉的失望,茫然的悲哀,無動於衷的冷笑,現實感覺的喪失,或無法判斷的幾種感情的混合物?p.94
--天吾不能不做的,可能是站在所謂現實這十字路口誠實地正視過去,就像改寫過去那樣地去寫入未來。除此之外無路可走。p.70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