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最早到學校參加聚會的媽媽,跟老師見了沒多久,另一個媽媽也從校門口進來了,我們三個人先進入校長室等待,因為這樣的事被通知到學校,那位媽媽打了招呼後就沒有再多說什麼,為了打破三個人之間的沈默,我先開口向那位母親說不要太緊張。沒料到那位媽媽說:「不是不要緊張,而是這件事情不能忽視。」「俗語講得真是沒錯: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聽著她這麼說我也笑著回答:「是呀,是不能忽視。」從她的語氣聽起來,我想我還是等兩位主任來了再說。
一會兒被通知的家長有五位已經到了,另一位家長因為工作關係要到三點多才會來,兩位主任相繼的到來,輔導主任帶著笑容要大家放輕鬆,學輔主任也對大家說:只要針對事情處理,學校方面不會光說維護校譽這些名詞,他們要做得是先輔導這幾位學生,把這件事在學校、師生、家長及店家之間做個完善處理。
「我們去XXX偷東西,你要不要?」在學校裡一位同學先向兒子提出要求。
「我不敢。」兒子回答。
「損友。」
「多拉幾個,不做就扁你。」提議的同學不僅藉朋友的名義,還用了強迫的威脅。
於是兒子便去找了幾個平常很要好的同學,商議好下課後趁人多混雜的時候,一起進去。那家雜貨店就在學校旁,一到放學時候,小小的店裡擠滿了蜂擁而進的學生,確實在有心人士的心裡是一個很好下手的時機。
星期四晚上接到老師的電話,老師在電話裡沒有馬上明說,只是用試探的口氣問我是否已知道前幾天兒子做的某一件事,從老師仍是支支吾吾的話語,我直接請老師明說,隨後老師才說出在校外所發生的偷竊事件,而且據其他同學表示是由兒子所提出的。因為商家直接和學校連絡,所以學校方面也希望儘快處理這一件事,遂和所有參與的孩子家長連繫希望隔日到校共同商討。
我放下電話,把兒子叫過來,要兒子把事情從頭到尾說一遍,兒子低著頭把那天的事實仔細的說了一次,從某位同學先找他,再要他去多拉一些人參加,到他們是如何被抓到,商家老板要所有參與的人隔天到他店裡,後來那天唯一沒到的是兒子,沒到的原因是我把他接走了,兒子在星期二向我說有重要的事要處理時,因為他沒有也不敢說出是什麼事,而我也要趕著回去上班,所以他被其他到店裡找老板的人說就是指使的人,明顯的是他出面去找其他人的。
在校長室裡,這個也說是我兒子,那個也說是我兒子提議的,聽在我的耳裡其實也是蠻難過的,為了證實兒子說得是事實,也為了釐清該用什麼方法處理事情(是提議者或被指使出面找人或僅被邀約都稍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便提出了我的疑問,但對於提議的人我沒有說出名字。輔導主任聽完我的敘述也馬上對我說:「是的,關於這件事也已經查清楚了。」當天早上把六個孩子都請到校長室由兩位主任協助把所有的經過完完整整的加以澄清,只是為了找出誰是真正提出的人著實花了一番時間。
因為真正的提出者怎麼樣也不肯承認是他先說的,而兒子則是急著跳腳不斷責怪對方為什麼不敢說出是他提的。兩個人對質了好一陣子,在兩位主任的協力下終於突破了那位孩子的心防,他才承認是由他提出再叫兒子出面去找人。
拿的東西金額其實都不高,但行為卻已觸犯了道德的禁忌,對學校、老師及親子來說也不啻為是一件頭痛的事。其實那天做完這件事時,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良心的譴責,有的肚子痛,有的一回家就睡覺,兒子呢,那天也乖乖的留在家裡沒有外出。從主任的口中知道,提出拿東西的孩子做這樣事的次數已經連他自己都不知要從何算起了,而且在和兒子的對質中也是最想把錯誤推到他人身上的,透露出的訊息已隱含出這個孩子所隱藏的問題是更多也更深,這才是其家人該正視的。
這已不是兒子第一次被同學唆使出面去做某事了,和兒子談的那個晚上,他還記得上回被誤解的感覺,然而孩子終究只是孩子,記取的教訓並不一定能看到立竿見影的教果,相反的類似的錯誤也會因人或事的不同再重覆的犯。台灣有句諺語: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是大部份的人會想到的第一個想法,但我還是不這麼認為。犯了錯沒有加以導正才會有更多的錯誤累積,觀念沒有得到引導,才是扭曲的根源,也才會造成犯的錯越來越大。
孩子確實會因無法拒絕同儕的壓力去做了不該做的事,好奇、朋友道義也會被誤用,機會也可能隨時可遇。接受孩子的錯並不代表認同孩子的做法,只是在真誠接受的同時,身為家長的你才能更清楚更超然的看待已犯的錯,並思考如何找出正確的方法和孩子共同面對,要孩子承擔錯誤的後果。如果孩子只要我們說一次就會懂也不再犯,真的不會有這麼多的教育方式教導我們該如何陪孩子成長,現在也不會有這麼多的社會問題不斷產生,諺語是在提醒我們該正視孩子的問題,不是把這個諺語套在孩子身上並擴大對錯誤的感受。
我們也曾經歷過孩子的階段,他們現在會有的問題在當時的我們其實也或多或少都曾有過同樣的念頭更甚者或許也做過。不是要大家覺得有這樣的想法就是對的,只是提醒年少輕狂時的我們也是曾讓父母很傷腦筋的,反思是認清事實一個必經的過程。如果這次孩子的行為沒有被揭發,後果才真的是堪慮。不要怕聽到孩子的過錯,及早發現問題可以讓我們及早處置,特別是孩子年紀輕處理會比年紀已大來得簡單,怕得是問題累積,錯誤也跟著累積,不正確觀念積習已深,想再導正回來要花的心力勢必更多也更耗時間。
當我們真誠接受孩子的作為時,我們不會把錯誤視為是一件可恥的事,對於事情的處理也會更得心應手,也請不要說為什麼同樣是兄弟姊妹其他人都不需要自己擔心,就偏偏這一個這麼難教,切記,比較是教養的忌諱,也會是問題發生的根源之一。
有這麼一句話:唯有發現問題,人才能真正學習。
但我更認為:能真誠接受,才能發現問題。
小插曲
對於幾個孩子的良心譴責,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現。和兒子談到這時,他曾不以為然的覺得肚子痛不過就是肚子痛嘛,跟拿東西扯得上什麼關係。每個孩子對道德感受的程度不一樣,相對的表現出的狀況也不會相同,青少年的他們還無法了解因壓力所產生的情緒困擾,這也是父母須協助孩子釋壓的重點。
對於事情被老板發現也握有證據時,老板也請了同是六年級但和這幾個孩子不同班的某位學生傳話,這六個孩子倒是同仇敵愾的對這位傳話的同學感到憤怒。據這六位孩子表示傳話的同學在校是出了名的大嘴巴,也就是所有的六年級已經都知道這件事了。兩位主任知悉後也特別再請導師向這位同學加以制止,畢竟不好的事誰都不希望被如此宣揚,當然更好的是不想被說就是不要去做。
店家說明只要把所拿物品的金額收回,他也不願再追究。家長和校方共同的結論是這件事是必須由孩子們自己去完成,同時也向店家道歉。
後記
同儕壓力在此時產生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青少年開始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也十分在意同儕對他的評價,因此生活的重心會由家庭、學校轉向同儕、社會,也開始會隱藏或壓抑自己的情緒。
此時期也是青少年尋求或確定自我認定的一個重要時期。
所謂自我認定是指自我要求與社會期望之統整。因為青少年的身心變化快速,主客觀的自我與環境因素未必能配合或一致,因此當自我要求與社會期望產生衝突時,難免會產生不安或茫然失措的感覺,此現象即稱之為自我迷失。
父母應允許青少年孩子有表達不同意見及觀點的機會,不輕易反駁或不理,以達自我認定的階段。
亦應允許或容忍青少年有猶豫緩衝的時間,協助他們發展獨立自主的精神。
參考資料 賴保禎等著青少年心理學
20030316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