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1-12 00:11:15| 人氣1,00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天下1000大特刊】-一千大製造業,傳統產業大贏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傳統產業大贏家

作者:洪震宇.許癸鎣 2003.5/1000大特刊

===================================

去年是揚眉吐氣的一年,有四家名列前十大。半導體與TLT-LCD 也擺脫前年的陰霾,繳出亮眼的成績單,無線通訊業也快速成長。鴻海仍穩居民營製造業榜首,明基、光寶是前十大新面孔。進入超競爭時代,一股大者恆大的趨勢已然形去年高科技業谷底翻身,電腦業利用全球不景氣持續擴充規模,光電與半導體整體獲利更是從負轉正。
經歷二○○○年營收大幅成長20.7%,隔年重挫7.3%,從高峰墜落谷底的失速感之後,一千大製造業去年很快地站穩腳步,向上爬升,繳出令人振奮的成績單,
谷底的低氣壓已經遠颺。去年一千大製造業總營收成長率18%,總純益更成長1.6倍,平均獲利率4.1%,優於前年的1.8%。這些成績幾乎回復到一九九九年的營收成長率10.9%、平均獲利率5.5%的水準。

利用中國是成長關鍵

 台灣的表現卻與美國企業成績有強烈對比。《Fortune》今年全美五百大企業調查,去年整體營收下滑6%,獲利更重挫66%。
 美國企業成績下滑,台灣製造業逆勢成長,台灣企業懂得「力用中國」是關鍵之一。根據《Forbes》報導,去年台商佔大陸電腦硬體產量的比重,從56%提高到64%。由於大陸成為全球製造中心,台商是幕後重要推手,也帶動台灣企業的成長。
 先看看營收規模最高,成長率35%,僅次於光電產業的電腦相關產業(包括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與電腦周邊零組件),去年在不景氣下持續擴充規模,利用全球代工訂單大量釋出的契機快速成長。例如筆記型電腦與主機板,全球市佔率各自從55%、70%,增加到61%與75%。
 鴻海能攀升兩千億門檻,就是最典型的代表。《Business Week》甚至用「代工之王」形容一千大民營製造業龍頭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因為他在不景氣之下快速擴充規模與跨越不同領域。
此外,超競爭時代大者恆大,一線廠商垂直整合擴大佔有率,大幅壓縮二線廠商生存空間的趨勢,也愈來愈明顯。去年民營製造業前十大企業排名的變動,就代表這個趨勢。
 除了鴻海,廣達站穩民營第四大,仁寶從第八快速竄升到第五名;明基與光寶則是因為整合速度與規模大幅提昇,將華碩、飛利浦建元電子與大同擠出榜外。
 除電腦業是台灣製造業去年成長的火車頭外,前年製造業成績衰退的元凶——半導體與TFT—LCD兩大產業,也在去年轉虧為盈。前年,光是五家TFT—LCD與六家DRAM公司,總計虧損就達858億。
 前年災情慘重、營收成長率與獲利率都墊底的半導體業,去年業績也都有很大的改善。前年半導體業虧損總額佔一千大企業虧損總額的45%,但去年半導體業營收成長率21%,整體獲利率則由負6.2%扭轉為2.1%。
 連前年虧損最嚴重的DRAM產業,也有了轉機。六家DRAM公司去年營收成長33%,虧損金額也從612億降到187億。「少輸為贏,」匯豐中華投信副總經理林志明說。
 但半導體成長最大的動力,還是來自IC設計公司。根據工研院經資中心估計,佔半導體產值不到兩成的IC設計業,去年產值成長卻達兩成。而且半導體業獲利率最高的前二十家公司,幾乎都由IC設計業囊括。
 光電業的處境與半導體非常類似。去年營收成長率第一名、高達66.54%的光電業,獲利率從負0.67%提升到5%。其中成長動力都是來自消費性產品,例如數位相機、彩色手機面板,以及TFT—LCD上下游產業。
 而佔光電營收比重近三成的五家TFT—LCD公司,營收成長率將近一倍,獲利更是由負轉正,從虧損246億轉為獲利近80億,擺脫了前年的尷尬處境。
另外,台灣通訊產業在全球無線通訊熱潮帶動下快速成長,營收成長率達到近19%,平均獲利率也從3.2%增加到4.8%。

傳統產業揚眉吐氣

 近年來,台灣製造業的成長動力都仰賴高科技產業,但昔日被視為夕陽產業的傳統產業,去年也脫胎換骨,呈現高科技與傳統均衡的成長。
去年是傳統產業揚眉吐氣的一年。前十大企業,一共有台塑石化、南亞、中鋼與台灣化纖進榜。這是自一九九九年宏碁電腦取代中鋼,成為民營製造業
 
 龍頭,南亞排名不變,中華與裕隆汽車雙雙退出前十大之後,傳統產業第一次有四家名列金榜。
 雖然去年傳統產業成長幅度不如高科技,只有汽車業、金屬原料業成長18.4%與18.9%,整體的獲利卻大幅提高。例如石化業過去產能過剩,飽嚐獲利衰退之苦,去年在石化業原物料需求大增的情況下,營收只成長5.36%,總獲利卻成長四.三倍。
 其中傳統產業最大贏家是台塑集團,旗下四家公司(台塑、台塑石化、南亞、台灣化纖)都名列製造業前十家最賺錢的公司。
 與石化業類似的鋼鐵業,也開始回春。去年鋼鐵業整體獲利成長近十倍,獲利率從1%成長到7.6%;汽車業整體獲利則是成長近1.2倍,獲利率從3.7%成長到6.7%。
 長期飽受虧損夢魘的紡織業,也看到一線希望,去年獲利率從負10%大幅降低到負1%,顯示業者逐漸擺脫供過於求的窘境,提高獲利能力。
 月涵投顧協理賴以哲分析,傳統產業經過多年供過於求的教訓,去蕪存菁的調整,大陸的內需市場需求,扮演重要角色。
 他指出,大陸的基礎建設需要大量的鋼鐵與石化材料,台灣擁有上下游緊密關聯的石化與鋼鐵業,產能能夠提供大陸所需。大陸汽車市場的快速成長,更讓台灣汽車大廠與周邊零組件業者,走出台灣發展有限的本土市場。
 去年雖然是高科技與傳統產業均衡式的成長,但大者恆大的發展,說明台灣生產資源愈來愈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趨勢。例如去年前十大企業比前年前十大總營收成長15%,佔整體一千大企業營收比重,也從16.68%提高到19.22%,而且前十大企業總獲利更成長三成。但規模大不表示賺錢能力強,從一千大企業所賺的錢看來,規模較小的企業,賺錢能力不輸前十大企業。去年,前十大佔一千大獲利比重從68.73%,大幅滑落到四成左右。
 這顯現大型企業雖較能對抗不景氣的衝擊,在谷底獲利佔整體獲利比重大幅增加;但當景氣慢慢攀升,帶動製造業整體獲利後,中小型規模企業的獲利能力也逐漸提高,反而降低大型企業的獲利比重。
 更重要的是,當這塊大餅愈做愈大時,即使是小而美的利基企業,在國際舞台上仍有發展空間。
 最惡劣的風暴已經遠颺,明年的贏家究竟是誰?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

台長: 牛兒VS.花仔
人氣(1,00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