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南極地圖
面積 (南極洲):
約 1,420 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五大洲。當中,約 2% 是裸露的陸地,冰架 (ice shelves / 冰棚) 面積約為 150 萬平方公里,其餘為冰封之地。注意冰架的面積正隨地球暖化而漸漸縮小。此外,九月時南極外約有 2,000 萬平方公里的海面受到冰封。
面積 (南極大陸):
即南極洲減去島嶼與冰架的面積,約為 1,240 萬平方公里。
位置:
南極當然位於地球的最南端,最接近的大陸是南美洲,南美洲最南端 (Cape Horn) 跟南極半島的最近距離約 960 公里。南極大陸距離澳洲大陸東南端約 3,600 多公里,離南非則約 4,200 多公里。
另外,南極點距離香港約 12,470 公里,離北京約 14,440 公里,離上海約 13,460 公里,離台北約 12,790 公里,離北極點則不多不少剛好是 20,000 公里 [註 1]。
最高點: Vinson Massif (文森峰,海拔 4,897 米)。
最低點: Bentley Subglacial Trench (-2,555 m),但上面覆蓋著約 4,800 米厚的冰。
平均高度: 2,160 米 (世界七大洲之中最高,其次為亞洲 - 約 1,000 米)。
氣溫: 南極年平均氣溫攝氏 -36 度 (七大洲之中最冷)。南極冬季外圍氣溫攝氏 -15 至 -35 度,內陸氣溫則低至攝氏 -40 至 -70 度,1983 年 7 月 21 日在「寒極」(Pole of Cold,俄羅斯的 Vostok 研究站附近) 更錄得攝氏 -89.2 度的地球上天然最低溫紀錄。夏季南極半島的溫度可升至攝氏 15 度,內陸則仍維持在平均攝氏 -25 度。[註 2]
雨/雪量: 年平均少於 5 厘米 (七大洲之中最乾),故南極可說是一個冰封的沙漠 [註 3]。其中,南極半島及外圍的雨/雪量明顯較內陸多。
水/冰量: 南極冰層平均厚度約 2,300 米,共約 2,600 萬億噸的冰佔全球冰量的九成,或全球淡水量的 75%。
風速: 南極年平均時速 80 公里及沿岸最高達時速 320 公里的風速,令它成為全球最大風的地方。在南極一些地方,平均每三天便會刮起颶風級的風暴。
人口: 南極沒有人類永久居民。每年夏季約有 4,000 名科研人員在南極,另估計有 26,245 名包括只在船上遠觀的遊客到訪 (2005-06 年)。冬季則約有 1,000 名科研人員留守在南極。
時區: 地理上南極洲覆蓋全球所有時區 (也算是七大洲之中獨一無二的),不過因南極很多地方不是太陽大半天以至全天都出來 (或不出來),調整時區的意義不大。
圖二:南極海
何謂「南極」?
「南極」只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相關的定義有不少,較常見的包括:
地理上:有人把「南極」等同於「南極大陸」或「南極洲」。
地理上:有人把南極圈 (Antarctic Circle,即南緯 66°33’37’’) 以南界定為「南極」,亦即每年最少有一天太陽會不下山和最少一天不升起的地方。南極圈隨地球自轉軸的漂移而每年移動約 14.5 米,一萬年後會移至南緯 68° 左右。有趣是按此理解,我想有八成以上曾到過「南極」的人 (包括我自己) 其實並不算到過「南極」。
地理上:以海上浮冰的北面邊緣為界,即約南緯 53°-60° 之間。但這樣定義「南極」,夏、冬兩季的面積便相差一倍以上,界線亦難以劃定和年年不同。
生態上:在南緯 40° 到 60° 之間的海洋上,低緯度較暖的海流跟南極附近深層水底湧上的冷流匯合形成一層海水水溫和鹹度突變的交界,稱為「南極鋒」(Polar Front) 或「南極幅合帶」(Antarctic Convergence,也譯作南極輻聚帶、南極環極流、南冰洋輻合流、南極匯流圈、南極匯聚帶 ...... 還是用英文好了!)。這交界彎彎曲曲,南北位置隨季節變化,交界以南可算是生態上的「南極」範圍。
政治/法律上:根據《南極公約》,南緯 60 度以南便是「南極」。這地區不屬任何國家,亦沒有人類原居民,是一片「和平與科學之地」。
圖三:南極冰層
南極點
跟南極相關的「極點」同樣有不少,包括:
地理南極點 (Geographic South Pole):即南緯 90 度、南到不能再南、只有北沒有東南西的一點。
「地旋南極點」 (South Pole of Rotation):地球自轉軸的南端,跟地理南極點誤差少於 20 米,並以 435 天的週期轉動。
「最偏遠極」(Pole of Inaccessibility):即南極大陸上離海岸平均距離最遙遠的地方,位於 85°50’S, 65°47’E。
「冰穹 A」(Dome Argus / Dome A):位於 80°22’S, 77°27’E,是南極大陸冰蓋的最高點,海拔 4,200 米。
南磁極 (Magnetic South Pole):地球磁場垂直延伸出南半球的一點,位置不停改變,現時每年約向西北方移動 9 公里,2001 年時約位於 65°S, 139°E 的南冰洋上。 [註 4]
地磁南極 (Geomagnetic South Pole):把地球磁場通過計算想像成地心內有一條大磁鐵,這「磁鐵」南極延伸出來的位置,約位於 78°30’S, 111°E。 [註 4]
圖四:南極企鵝
南極名稱的由來
中文名稱直截了當沒什麼特別。英文名稱 "Antarctica" 則源自希臘文 "Antarktos",意思是「熊的對面」,而這頭「熊」(Arktos) 即星空裡的大熊座,亦即代表著北極,固 "Antarktos" 也就是「北極的對面」。
南極的形成
南極大約在二億至二億五千萬年前開始從「盤古大陸」(Gondwanaland) 向南漂移,約四千萬年前漂至大約今天的位置。在還沒漂至今天極南位置之前,南極曾經是一片寒帶森林,甚至有恐龍生活。
南極公約
1959 年 12 月,12 個國家簽訂《南極公約》(Antarctic Treaty),當中包括 14 條條文,並宣示南極為一片「和平與科學之地」。除 12 個原簽約國 (Original Signatory) [註 5] 外,截至 2005 年底另有 15 個「顧問成員」(Consultative Party) [註 6], 這合共 27 個國家有權參與南極事宜的決策投票。此外,還有 18 個沒有投票權但承認《南極公約》的「同意國」(Acceding State)。
中國於 1983 年承認《南極公約》,並於 1985 年 10 月 7 日成為「顧問成員」。
交通
南極大陸是最難接近的大陸。與南極大陸最接近的大陸是南美洲,它們之間是970千米寬的德雷克海峽。南極大陸與其他大陸不僅相距遙遠,而且周圍還為數公里乃至數百公里的冰架和浮冰所環繞,冬天時浮冰的面積可達1900萬平方千米;即使在南極的夏天,其面積也有260萬平方千米;南極大陸周圍海洋中還漂浮著數以萬計的巨大的冰山,為海上航行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和危險。
[編輯] 地勢
地球上最高的大陸是南極大陸。地球上其他幾個大陸的平均海拔高程為:亞洲950米,北美洲700米,南美洲600米,非洲560米,歐洲最低,只有300米,大洋洲的平均高度還不甚清楚,估計也不過幾百米。然而,南極大陸,就其自然表面來說,其平均海拔高程為2350米,比其他幾個大陸中最高的亞洲還要高得多。但是,如果把覆蓋在南極大陸上的冰蓋剝離,它的平均高度僅有410米,比整個地球上陸地的平均高度要低得多。
[編輯] 氣候
由於海拔高,空氣稀薄,再加上冰雪表面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等,使得南極大陸成為世界上最為寒冷的地區,其平均氣溫比北極要低20度。南極大陸的年平均氣溫為零下25度。南極沿海地區的年平均溫度為零下17~20度左右;而內陸地區為年平均溫度則為零下40~50度;東南極高原地區最為寒冷,年平均氣溫低達零下57度。到現在為止,地球上觀測到的最低氣溫為攝氏零下89.6度,這是1983年7月在紐西蘭南極觀測站「萬達」記錄到的,在這樣的低溫下,普通的鋼鐵會變得像玻璃一般脆;如果把一杯水潑向空中,落下來的竟然是一片冰晶。
南極的寒冷首先是與它所處的高緯度地理位置有關,由於高緯度地理位置,導致了在一年中漫長的極夜期間沒有太陽光。同時,與太陽光線入射角有關,緯度越高,陽光的入射角越大,單位面積所吸收的太陽熱能越少。南極位於地球上緯度最高的地區,太陽的入射角最小,陽光只能斜射到地表,而斜射的陽光熱量又最低。再者,南極大陸地表95%被白色的冰雪覆蓋,冰雪對日照的反射率為80%一84%,只剩下不足20%到達地面,而這可憐的一點點熱量又大部分被反射回太空。南極的高海拔和相對稀薄的空氣又使得熱量不容易保存,所以南極異常寒冷。
[編輯] 風極
一般來講,只有在太平洋上熱帶風暴(颱風)可以達到12級,但是在南極,12級以上的暴風卻是家常便飯。南極大陸是風暴最頻繁、風力最大的大陸,風速在每小時100千米以上的大風在南極是經常可以遇到的。南極大陸沿海地帶的風力最大,平均風速為每秒17~18米,而東南極大陸沿海一帶風力最強,風速可達每秒40~50米。在法國南極觀測站「迪爾維爾」曾測到每秒100米的大風,相當12級颱風風速的3倍,而它的破壞力相當於12級颱風的近10倍。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記錄到的最大的風。因此,南極又被稱之為「風極」。
除了嚴寒之外,狂風則是科學考察人員在南極所遇到的另外一個天險。狂風會很快帶走人體的熱量,使人發生凍傷甚至凍死事故。極夜的風暴,其速度有時超過每秒40米,比12級颱風凌厲得多。此時若有人身置戶外,便會有生命之虞。人們難以忘記,1960年10月10日下午,在日本昭和站進行科學考察的福島博士,走出基地食堂去餵狗,突遇每秒35米的暴風雪,從此再沒有回來。直到1967年2月9日,他的保存完好的屍體,在距站區4.2公里處出現。
[編輯] 探索
第一個到達南極的人是羅爾德‧亞孟森(Roald Amundsen)以及他的隨行人員,到達時間是1911年12月14日。亞孟森的主要對手羅伯特‧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在一個月後到達南極。在回程的時候,斯科特以及他的同伴四人全部由於飢餓和極度的寒冷而死亡。
往後,曾經有七隊探險隊利用陸上交通到達南極。以到達時間排列他們分別為:
阿蒙森和斯科特
埃蒙德·希拉蕊
維維安·福克斯
安特羅·哈沃拉
Crary,和
Fiennes
為紀念亞孟森和斯科特,亞孟森-斯科特南極站(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於1958年在國際地球物理年上建立,並永久性地為研究和職員提供幫助。
[編輯] 全世界最古老的冰芯
日本南極觀測隊於2006年1月26日在日本南極觀測站基地「富士圓頂」(Fuji Dome)附近發現,據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所長藤井理行表示,這是在南極冰蓋下9994英呎處發現;日本教育科學部門的官員梅崎友治表示,冰芯氣泡中含有許多氣泡,這些氣泡裡面的氣體,很有可能是百萬年前留下來的,如果經過研究,不但可以了解以前的地球環境,還可以用來預測以後的氣候。經估計,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冰芯,歷史約有100百萬年左右。
[編輯] 禁狗令
南極大陸可以說是全世界唯一沒有狗的地區。「國際南極條約組織」出於保護南極環境考慮,1991年在西班牙馬德里發佈南極禁狗令:「狗不宜再引進南極大陸和冰架,南極區域所有的狗都要在1994年4月前離開。」遵照禁令,當時各國南極考察隊員都依依不捨地送走犬隻,與向帶來歡樂和情感慰藉的愛犬們說再見,送牠們離開南極。所有的犬隻於1994年初就全部撤離南極地區。此後駐紮在南極的各國考察研究隊伍就沒有任何的犬隻陪伴。
在南極發展研究探勘史上,用於拉雪橇替代人力,狗在南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機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狗的作用大大降低,只剩下當人類寵物的功能。
到目前為止,世界所有的相關國家都遵守禁令,做到南極無狗的要求。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