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hotos.pchome.com.tw/s11/a/b/abiang/book21/p128686441751.jpg)
嘉義鐵道藝術村─2007美學與生活講座系列6
主題:從手繪到數位處理的繪畫-李伯男創作與教學經驗分享
講師:李伯男
時間:2007年12月08日下午7時至9時
地點:嘉義鐵道藝術村
主辦:嘉義市文化局
承辦:嘉義市鐵道藝術發展協會
從手繪到數位處理的繪畫
-李伯男創作與教學經驗分享
文:李伯男20071208
【創作的起點】
我就讀師大美術系期間(1968-1972),繪畫以超現實方法營造意境。任職嘉商廣告科教學,指導學生組合插畫練習,開發設計創意。基礎繪畫教學從素描出發,緞練工具材料的使用,認識造形與色彩的原理,在教學相長中,充實自己創作能力。接觸新時代電腦科技之後,使用圖畫或影像為創作元素,藉數位工具與媒材製作視覺藝術。我的創作分為三個歷程:隨興描繪、具像寫實、數位創作,結合數位輔助的繪畫是現階段創作新方向。
【隨興描繪】
隨興描繪不預先構圖計劃,造形隨感覺遊走而改變,意象產生即自然流露入畫中,眼睛所見或夢中情境隨時空幻化合成在一起。也有部分作品經過思維有意識的意象策略表現。
【具像寫實】
具象寫實從「觀察」對象物之比例、動態與特徵著手,鍛鍊出精準的描繪功夫。著重觀念性教學:明度色階與基本模型的明暗分析,陰影方向色調透視長短分析,樹木前後枝幹明暗分析。從光投射產生的視覺現象提示,輔助學生建構正確的觀察,取材構圖培養自由造形配置概念,以奠立創作的可塑基礎。依據學生個別差異引導,保留其風格特色。
【數位處理】
素描是構思的一種方法,而電腦影像繪圖軟體也是新興的構思工具,修改、建檔與刪除如同素描的工作。使用圖畫或影像為創作元素,於電腦做繪圖及影像處理,依自己需要的造形切割成為浮動物件,合成、重疊、柔化、變形、反相…等處理。自由變化造形與畫面結構,創作平時思維所不及的特殊效果,常有偶發的美感產生及新技法發現。
【在地自我形塑的創作風格】
我初學繪畫,從隨興描繪出發,表現技法可不受形體的拘絆,在自由揮灑中訓練造形律動與色彩配置,形成我創作的底。半具象的造形與抽象穿插呈現,潛意識自然流露的變形意象總會暗藏著某些象徵的意義。具象繪畫培養觀察力,瞭解物象的各種變化,充實立體面的的處理與細節修飾等繪畫技術。寫實除複製自然影像外,也可依循觀察所體驗的原理,創造自己的圖象語彙。借助數位處理製作創作圖稿,繪成「在地自我形塑」的油畫風格。藝術是情感的投射、知能的展現與意志的實踐,體會自我與周遭生發,表現於作品中。不斷自我學習,充實學術,領略時代文化脈絡,建構自己美感體系與社會人文關懷。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