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hotos.pchome.com.tw/s11/a/b/abiang/book21/p128686369980.jpg)
感恩心‧諸羅情
──李伯男繪畫生活回顧10
文:李伯男2008
【感恩人生貴人相伴】
小學時期,音樂是我最喜歡的課程, 從學校 老師學習之外,也有大姊的指導,認識讀譜方法與音樂常識。我時常高歌清唱,自得其樂。中學時,熱衷畫畫、寫詩,學校功課反而是一種壓力,變得多愁善感,藉寫詩抒發情緒,滿足於自己精神領域。幸運地有許多師長的教導與鼓勵,考入公費學校師範大學美術系就學,畢業後任教中學美術教師,能有一個穩定的生活。
年近三十方成家立業,感謝妻吳貴容的賞識,不嫌「窮困的藝術家都是吃粥攪鹽過日子」,從郊遊寫生在公車上第一次的牽手,走入兩人共同生活的世界,為這個家努力經營。吳老師任職國中輔導教師,在學校工作積極敬業,在家中發揮輔導專長,兒女教育全賴她的認真導引,兒子知灝現為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女兒知曄大學畢業,家庭生活在穩定中成長。
我可以說是一個很懶的畫人,藝術的探索少外求多內取,「常以秀才不出門而知天下事」去體會藝術的表現,藉助二手的藝術影像與學術論述去領悟,宏觀國際的事就從藝術雜誌去獲得,有時思維枯竭或陷入象牙之塔。還好,常有熱心好友邀約出遊寫生,李國政就是在我參與美術競賽時期的切磋夥伴。早期在地藝文參與,有葉茂雄的的提攜,嘉義美術協會的活動也帶給我一些創作學習的資源。成長的歷程有林玉山先師對我家的觀懷與協助,有 曹根 老師的啟蒙與長期的教導、 陳哲 老師的鼓勵、 林國治 老師的引導與許多前輩的薰陶,藝術知能累積於無形自然中。新時代的年青藝術家展覽不同時代創作語彙,鄭建昌獨創的個人造形圖象與戴明德的多媒材試探、新觸角藝術群與鐵道藝術村……等嘉義新藝氛圍,也讓我從刺激衝擊中,發現新的創作方法。
學術領域的成長則是「 章錦逸 教授、 劉豐榮 教授為我與父親聯展中撰文」的體悟開始,感到父親及在地默默耕耘的嘉義藝術前輩,他們優秀的藝術表現,應該在嘉義美術史中留傳與記憶。 謝理法 教授在「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嘉義地區」撰述的指導,金龍文教基金會、嘉義市文化局的協助與支持,有機會從整理美術史料到策展具歷史傳承意義的大型展覽。讓我這個玩票型的土學者,為嘉義藝術發展盡一點心力。
任職嘉義高商廣告設計科主任、嘉義市美術協會理事長、嘉義市鐵道藝術發展協會理事長期間,承辦藝文相關活動,同事在業務上的襄助,地藏庵、慈濟宮、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國川美妙文教基金會、及財團法人基金會…等提供藝文參與的舞台,朋友在藝術的互勉,學生在教學的互動,家人和諧扶持。淡泊人生一甲子,能隨性自由生活,無波瀾就是一種幸福,感謝周遭許許多多的貴人相伴。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