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
www.wretch.cc/blog/trackback.php?blog_id=Abiang&article_id=8138699二、鄉土關懷(1976-2003)
回到家鄉任教職後,發現嘉義的藝術生態不同於台北都會區的多元。1972年與1975年曾與林木貴、蘇國慶、蔡順忠等在嘉義舉行過兩次現代藝術的聯展,造成一時轟動,對新藝術在地方推展有所期待,在教學上就沿用自己創作的方式,指導國中學生自動繪畫,讓學生享受自由聯想描繪的樂趣。然而,推動新藝術因無相當同好呼應而無法持續。1960年至1900年期間,嘉義美術所描繪的題材大多是寫生畫及針對升學與競賽而訓練的基礎技巧,以「鄉土題材的表現」為主流,參加對外比賽是此時期的風尚,美術表現大多以技法的磨練為主。從事學校美術教育之外,另開班授藝,因學子的需要,以升學為主要訓練目標,石膏像素描、水彩、水墨畫為重要課程,著重寫實繪畫的基本教學,自己也再次磨練於塗鴉時期被忽略的具象寫實能力。與在地畫家到處寫生家鄉周邊的景色。參與地方的美術活動,並時時探訪啟蒙老師曹根先生,再次請益接受薰陶,因其鼓勵開始參加競賽,也以較傳統的形式表現。有時仍認為不應該只是寫景,應借景描寫自己較有感覺的詩境,曾以泰戈爾漂鳥集中一首詩之意境畫一幅膠彩畫「問後」參加第35屆全省美展獲得第三名。增進自己的能力,並受推薦參加各地的繪畫團體與展覽,有更多表現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