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往需要挑戰與跨越的關卡,是自己。
不知是否是個性使然,還是童年時受到什麼刺激的創痛(搞哀怨幻想中...),總覺得自己不擅長和「業績」或「業務」有所關連的工作。如果單純和他人分享自己喜歡的事物,我的三吋不爛之舌,多少可以把事物形容到淋漓盡致,讓人在心動之餘,懷疑我是對方派來臥底的股東。不過,一旦分享的事物,牽涉到金錢交易的「銷售」,往往,就只能落得啞口無言的下場。
過完年後,因為「師訓組」的職缺一直無法補齊,在主管的一聲令下,「正音班」的招生業績,就悄悄的降臨在我的肩頭上。所謂的「正音班」,是針對英文發音有待改進的分校老師,或因為發音不正確,無法通過師訓班考試的學員,所開設的課程。因為招生的對象不是陌生客戶,加上職稱上,掛著「講師」的頭銜,主管對我招生的期待,想像得比吞口水還簡單,彷彿只要我一開口,對方沒有不買單的權力。
「正音班」是以「季」做為開課單位的課程,也就是每年三、六、九、十二月開課。從我接手開始,報告業績數字,就成為每次早會中的煎熬。面對學員或老師,我可以輕鬆切中課程的重要性,但卻缺乏收單的能力。所以,缺乏臨門一腳的狀況下,學員往往聽了頭頭是道,但卻不見匯款單進來。就這樣,到的應該開班的三月底,距離20人開班的目標,招生人數維持在個位數。不論主管投以關愛的眼神、溫情擁抱、精神喊話還是破口大罵,「20人」的目標,彷彿是個魔咒,讓我無力喘息。
到了四月底,狀況稍稍好轉,人數衝上10人,但數字似乎就此停滯不前。一個班如果沒滿20人就開班,會虧本經營。所以為了不讓已經繳費的學員退費,在預期開課的日期前,我就得絞盡腦汁,想盡延期開課的藉口。從「大樓消毒、冷氣保養、水塔歲修、講師上台北做教育訓練、講師生病…」能說過的理由都想過。每次拿起話筒,都膽顫心驚,期待著對方不要接起電話。這樣我就可以在語音信箱中留言,避開尷尬。不過,每次電話接通時的那股沈重感,真的是「很想死」!主管也因為師訓業績的狂瀉,幾次召集師訓組開會。會議的結論是…主管帶著殺氣的眼神與口吻,訂下六月中旬勢必開班的期限。
終於到了六月初,人數突然站上了14人。而我也似乎,感覺到了比較昌盛的運勢。接連幾天,每天都有一到兩張的進單,眼見著就要達成20人的目標。上週四,跟同事到分校看課。因為該名老師,除了教學沒有條理外,發音也有些可怕。所以,看完課後的討論中,我果決切入結論,建議老師,必須要上正音課。在主任的「護航」下,老師也二話不說,填寫報名表,並答應隔天來公司繳費。就這樣,在那個飄著小雨的傍晚,我達成了20人的招生目標。
不過,該位老師並沒有如期的,在隔天出現繳費。打了幾次電話,聯絡不上老師後,我直覺的猜想,可能會有變數。果然,老師在消失兩天後,再次獻聲時,電話的那端開始猶疑:收費可以再便宜些、需要準備期末考、自己可以看書自修…等的理由。而主任也似乎不具備夠強勢的主導性,要求老師來上課。
在達成招生目標的那個當下,同事開心的為我道賀。不過,我卻沒有如釋重負的喜悅感。同事開懷的笑聲中,我淡淡的回了一句話:「這件事,不應該拖那麼久。」我一直逃避的是,對「招生」這件事的心態,而不是招生的能力。沒有走出自己框架,去嘗試與挑戰,就不可能產出正向的結果。如新手老師,不想正視自己的不足,也缺乏投資自己,培養專業的遠見,終究會從學生日漸拉不起來的程度上,看見自己在教學上的失敗。當自己把路走窄了,就很難看得見未來。
接連的從生活中和工作上,看見自己缺乏嘗試和挑戰的勇氣與心態。讓自己頭痛與厭惡的招生業績,其實是提升自我價值與能力的機會。一直遊走在自己有把握的事物中,可以維持一定程度的優雅,但講師的職責,不僅只是把工作做完。要能發光發熱,影響其他人,需要的是,面對新事物的熱情與應變的彈性。人的心有多廣,視野就能有多大。有了這樣的體悟後,飄著雨的夜,我的心,實在開心不起來!
文章定位:
人氣(618) | 回應(17)|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