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認為可通過七種方式瞭解人:
三國時,諸葛亮以精於治國聞名於世,行兵佈陣被司馬懿稱為「天下奇才」。在用人方面,諸葛亮也有過人之處。
劉備初入蜀時,任命蔣琬為廣都長,有一次劉備出外視察,突然來到廣都,他見蔣琬「眾事不治,時又沉醉,大怒,將加罪戮」。
這時,諸葛亮出面為蔣琬求情,他說蔣琬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勸劉備重用蔣琬,使劉備對蔣琬刮目相看。
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時,劉備兵力不足,「急書發益州兵」,諸葛亮正在猶疑之際,其僚屬楊洪進言「無漢中則無蜀」,勸諸葛亮馬上發兵。諸葛亮見楊洪見識不凡,於是「表洪領蜀郡太守」,楊洪推薦門下書佐何祗有才略,諸葛亮便請劉備任命何祗為廣漢太守,「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西元234年8月,諸葛亮在彌留之際,仍不忘推薦蔣琬和費禕「可任大事」,後來蔣琬和費禕先後擔任掌管國家軍政的大司馬一職,使蜀國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保持了穩定。
諸葛亮是如何知人的?在《諸葛亮心書》中,諸葛亮說:
夫人之性,莫難察焉,善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
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二曰:窮之以詞辯,而觀其變。
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顯然,諸葛亮主要從語言和行為兩方面瞭解人,他認為通過問答可以瞭解一個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應對變化,還可以瞭解人的見識、智謀和勇怯之情。
通過用酒、財、約會來考察人,可以瞭解一個人的性情和這個人是否廉潔、是否守信用。諸葛亮的知人術和《莊子.列禦寇》提出的「九徵」鑒人法有類似之處,是一種很實用的知人方法。
■行為知人:見小敵怯 見大敵勇
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縣境)人。王莽篡漢後,全國各地爆發農民起義。劉秀和其兄劉縯加入綠林軍,綠林軍諸將擁立劉玄為皇帝後,劉縯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
西元23年,昆陽之戰打響。在敵眾我寡,諸將驚惶恐懼的情況下,劉秀挺身而出指揮作戰,並身先士卒衝向敵人,殺敵數十人。
諸將喜道:「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且復居前,請助將軍!」劉秀聽到諸將的稱讚,膽氣益壯,再次衝向敵人,迫使對方軍隊後退,諸將隨後一擁而上,大勝王莽軍隊,取得昆陽之戰的勝利。經此一役,綠林軍諸將才知道劉秀是個大智大勇的人,對他言聽計從,劉秀在起義軍中的聲望也越來越高。
■性格知人:恢廓大度 同符高祖
西元25年,劉秀由其部將擁立為帝。當時天下大亂,各地冒出了不少「帝王」。除在此之前已稱帝的劉玄和王郎外,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公孫述在成都稱帝,劉永在睢陽稱帝,匈奴單于立劉芳為漢帝,李憲在廬江稱帝。漁陽的彭寵、南郡的秦豐、齊地的張步、河西的竇融等也割據一方,稱王稱霸。
天水的隗囂自稱西州上將軍,他想瞭解當時稱帝者誰更有實力,便派名士馬援「往觀公孫述」。馬援與公孫述過去不僅是同鄉,還同住一條巷。
馬援以為與公孫述見面後「當握手歡如平生」,沒想到公孫述以帝王自居,擺開皇帝的架子接見馬援。馬援回去後對隗囂說:「子陽(公孫述字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當時劉秀在洛陽稱帝,馬援所說的「東方」就是指劉秀,於是隗囂又派馬援前往洛陽會見劉秀。
馬援剛到洛陽不久,中黃門便帶他進入宮殿,只見劉秀一身便衣,頭上只紮著一條頭巾,一個人站在宣德殿南廡下,笑著迎上來,對馬援說:「卿遨遊二帝間,見卿,使人大慚。」
馬援頓著辭謝,對劉秀說:「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矣。臣與公孫述同縣,少相善。臣前至蜀,述陛戟而後進臣。臣今遠來,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簡單若是!」
劉秀笑道:「卿非刺客,顧說客耳。」馬援說:「天下反覆,盜名字者不可勝數,今見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劉邦),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相貌知人:性勤稼穡 隆準日角
劉秀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大哥劉縯「性剛毅,慷慨有大節,自莽篡漢,常憤憤,懷復社稷之慮,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雄俊。」劉秀「性勤稼穡」,喜歡幹農活,為人謹慎寬厚,劉縯經常取笑他,說他像漢高祖劉邦的二哥劉仲。
劉秀長得眉清目秀,儀錶堂堂,史書稱他「隆準日角」,所謂「隆準」就是鼻樑高,鼻頭大;所謂「日角」就是天庭飽滿,額頭中央有圓骨突起。
在劉秀稱帝前,護軍宛人朱祜曾對劉秀說:「長安政亂,公有日角之相,此天命也!」劉秀怕此言傳出會引起更始帝劉玄和綠林軍諸將的猜忌,立刻叫朱祜住嘴,朱祜以後再也不敢說這句話了。
■從聲音貌色識人:
原文:
夫容之動作發乎心氣,心氣之徵,則聲變是也。夫氣合成聲,聲應律呂。有和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
夫聲暢於氣,則實存貌色。故誠仁,必有溫柔之色;誠勇,必有衿奮之色;誠智,必有明達之色。-----劉邵《人物誌》
翻譯:
人的容貌儀態源自心性氣質,而心性氣質的特徵,往往通過聲音的變化表現出來。聲音不但能與氣結合,也和律呂相呼應。心氣不同,聲音亦異,有平和的聲音,有清暢的聲音,有迴盪延伸的聲音。
聲音成於氣的暢行,聲音發出後,因心氣不同,貌色也不同,所以一個仁者必然會展現出溫柔隨和的貌色;一個勇者必然會展現出莊重奮發的貌色;一個智者必然會展現出明智通達的貌色。
劉邵這兩段話主要談心性氣質與聲音和臉色的關係。指出內心平衡的人聲音平和,內心不平的人聲音激盪。
仁者有「溫柔」之色,勇者有「衿奮」之色,智者有「明達之色」。實際上,聲音和臉色不僅能反映人的氣質,更能反映人的情緒,一般來說,聽其聲,觀其色,便可知其內心的喜怒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