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第五十章 ☺☺☺【生死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 太上道祖演講集 (道德經白話文)
※
人與萬物一樣,凡出生於世,就有死去的一天。
可是人生存在生與死之間,分為三種:
第一種人,是小孩正在生長的年齡,這種現象,在十個人當中佔有三個。
第二種人,是老年,將死的年齡,也是十個人當中,有三個。
第三種人,是在中年的時期就轉向死亡的人,像這種人,也是十個人當中有三個。
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這種人,他嗜慾太深了。自奉太厚了,常常因謀求衣食而勞累了生命,所以反而傷了生命,因此很早就歸向死亡之路了。但是聽說很會攝養生命的人,這種人大概十個人之中,還不到一個人吧!
這種人他了解真正的生死之道,所以他不屬於生,也不屬於死,他超越了生死的假相,所以他生在世也不感到可喜,就是死了也不會感到悲哀,因為他已領悟到,真我的生命是不生也是不死的。
所以這種人在陸地上走的時候,好像不會遇到一些犀牛老虎之類野獸,就是遇到這些野獸也不會去傷害牠,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聖人慈懷愛物,不傷害萬物,就好像動物園的園丁一樣,他了解動物的心,動物也了解他的心,所以就不會被傷害了。
而且這種人即使走入了戰場,也是出入無妨的,因為一個有聖德的人,不但是將軍敬畏他,連兵卒都敬畏他。
因此以上所說的,犀牛雖然兇悍,卻不以角去攻擊他。虎雖然勇猛,可是看了這種人,爪子也好像失去了作用一般,連兵卒作戰的刀器,看到這種人,也都不知道攻擊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聖人早已把生命託付給天地了,因此他把假我的肉體早已看空了,在「我空」之下,豈有死亡之理呢?所以也就沒有所謂的仇視與野獸這類的敵人,因為他已把萬物看成一體了。
◎生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原文『32頁』 慈悲喜捨! 【合則肝膽相照 不合則割席分座】
出生入死 ----人出生於世為生,入於地為死。
『出』即自無而生於有。
『入』即自有而歸於無。蓋萬物皆出於機而又入於機,生者,死之徒;
死者,生之始,故出則為生,入者為死。
生之徒
十有三 『十有三』佔有所有人數的十分之三。 『徒』即類。
全句指若世上的人分成十等分,依約略的估計,
凡能做到不以憂思嗜欲損壽,不以風寒暑濕致疾,
且能遠刑誅兵爭壓溺之禍的長壽之人,佔所有的人的十分之三。
死之徒十有三 留連於生死界上,癡迷不悟,
漸入敗德亡身之類的人,亦佔世人的十分之三。 【◎自然狀況而死!】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人本想力爭上游,德業求進,
然而考驗再三扣門,動輒得咎,立志不堅而轉入敗亡者,亦佔世人的十分之三。
【◎自己找死而早死!】
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 ----老子問世人何以由生轉趨於死地者的比例達十分之三呢?
理由是養身之道有誤,均由於過份肆其耳目口腹之欲,
酒肉饜飽,奢侈淫佚,奉養過厚,營養過多,不知節制克欲,
排除誘惑,而終致戕賊生命而至死。 【◎過猶不及!】
蓋 聞善攝生者 『攝生』即養身。 【◎仁者無敵!1.不樹敵2.無敵意】
而善養身者,不重養其形體,而重養其性靈。
陸 不遇兕虎 『兕』像牛的野獸。
入軍不被甲兵 1.生之徒 養形壽考 十分之三
兕無所投其角 2.死之徒 汩欲忘形 十分之三
虎無所措其爪 3.人之生動之死地 意志不堅嗜欲戕生 十分之三
兵無所容其刃 4.超生了死無死地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十分之一
夫何故
以其無死地 此指十分之一為何能達超生了死之道?
係因於修性者知我者生之寄,故無我無生,又何死之有,
備天地之道,故能超生了死。【◎消弭盡了所有致死的原因】
※本章是借人生大事,來證「道德」之重要性,因世人不論賢愚貴賤,對世事之看法雖有輕重不同,然終比不上視生死事看得嚴重,因此老子便利用人類貪生怕死之普遍心理,來重證『道德』之重性!
※換言之,人既然關心生死,那麼就依「道德」來了卻生死,這「道德」不但與人生死有直接關係,而且更能將生死觀念統一,故如體行『道德』者,就能視生死為搬遷房舍之自然過程一樣,不再以人間唯一之大事來重視,是即本章之大意。 (◎下冊 665頁 章旨參考)
◎人出生叫『生』,入地叫『死』。 人出生後,能夠長壽的,有十分之三;短命夭折的,有十分之三;本來可以長壽,而自己進入死路的,也有十分之三。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奉養太厚,享受太過了。
◎曾聽說過,善於養護生命的人:在深山裡行走,不會遇到犀牛、老虎的攻擊;在軍隊中打仗,也不會遇到兵刃的殺傷。犀牛雖兇,對他沒有辦法用牠的角傷害他;老虎雖猛,對他沒有辦法用牠的爪來傷害他;兵器雖鋒利,對他沒有辦法用他的刃來傷他。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善於養生的人,根本就不會讓自己進入致死的境地。 (※下冊667頁 釋義參考)
&老子道德經憨山註/憨山大師著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避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註】此言聖人所以超乎生死之外者,以其澹然無慾,忘形之至,善得無生之理也。
出生入死者,謂死出於生也。
言世人不達生本無生之理,故但養形以貪生,盡為貪生以取死。
是所以入於死者,皆出於生也,大約十分而居其九。
而不屬生死者,唯有一焉,而人莫之知也。生之徒者,養形壽考者也。
死之徒者,汨欲忘形,火馳而不返者也。
動之死地者,嗜欲戕生,無所避忌者也。
舉世之人,盡此三種,而皆不免入於死者,以其出於貪生也。
何所以故,以其生生之厚耳。是皆但知養生,而不知養生之主。
苟不知養生之主,皆為不善養生者也。
攝,養也。蓋聞善養生者,不養其生,而養其生之主。
然有其生者,形也。主其生者,性也。性為生主。
性得所養,而復其真,則形骸自忘。
形忘則我自空,我空則無物與敵。
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避甲兵。
色欲伐性,甚於兕虎甲兵也。
以無我故,蹤遇之而亦無可傷。
故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亦無所容其刃矣。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焉。是知我者,生之寄。
生者,死之地也。無我無生,又何死之。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是知生本無生,則知死亦不死,此所以貴朝聞道而夕死可矣。
非超乎生死之外者,不易致此。
◎老子道德經王弼注
第五十章
十有三,猶云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極,十分有三耳。
取死之道,全死之極,亦十分有三耳。
而民生生之厚,更之無生之地焉,善攝生者無以生為生,故無死地也。
器之害者,莫甚乎兵戈,獸之害者,莫甚乎兕虎,
而令兵戈無所容其鋒刃,虎兕無所措其爪角,
斯誠不以欲累其身者也,何死地之有乎。
夫蚖蟺以淵為淺,而鑿穴其中,鷹鸇以山為卑,
而增巢其上,矰繳不能及,網罟不能到,
可謂處於無死地矣,然而卒以甘餌,
乃入於無生之地,豈非生生之厚乎,
故物茍不以求離其本,不以欲渝其真,
雖入軍而不害,陸行而不可犯也,赤子之可則而貴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