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德善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之心 - 太上道祖演講集 ※
所以說聖人的心,是隨其百姓的心態習俗,隨宜制化的,他不以一己之見教人,更不以私見或是分別之心待人。
所以聖人既然無分別之心,那麼看到善良的人,或是見到善良的事情,聖人也以仁慈之心去親近他,看到不善的人,見到不善的事情,聖人也一樣以仁德之心去感召他。
而且聖人在待人接物方面,皆以誠信待人,無論是守信的人,聖人他這樣對待他們,連一些沒有誠信的人,他也是一樣以誠信對待他們,使這些不誠信的人,能因受到聖人的德性感召,而歸於誠信,這就是聖人的德信啊!
所以聖人生活於天下之間,每每為天下的百姓,因為不知泰然自處,更做出悖理越軌的醜事而擔憂,及感到恐懼不安,所以聖人何等的慈悲,他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而渾濁了自己清靜的性體。
因此聖人有這麼大的慈悲心,所以天下的百姓皆以他為依歸,時時的仰望著他,想聽聽他的話,聽聽他的道理,想看看他,看看聖人的慈容。
所以聖人有這無上的德威,他看到天下百姓,就像看到自己親生的小孩一樣,去教導他,去感化他,這就是聖人可敬之處啊!
------------------------------------------
原文『31頁』 眾生病故我病!【聖人的心就是在於老百姓的期望上】
聖人無常心 ---『無常心』即常無成心(執著之心)。 【不固執】
因為他已洞悉『大道』的奧妙,再無計較貪妄之心。
以百姓心為心 ---聖人具好生之德,除了獨善其身外,更能兼善天下,故以天下百姓整體之心為心,以百姓之真得失為得失,涵天地之全德,無人無我,不執不滯。此即書經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善者吾善之 ---『善者』是指依循人性、理能制欲者。
『不善者』指溺於人欲、理為欲制者。
全句指善與不善皆在別人,而我常以善待之,初無分別心,故『善』常在我。本性善良的人,我以善相對待之,與之共勉於善;其不善者,我仍以善待之,他雖不義,我以和光同塵之心善化之,則祈其為善之輻射光所感,亦化而為善。聖人德化,絕不對善者親,而對不善者疏。德業之完美即在此。 【◎德性上的善!】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 ---『信者』有兩含意:
1.內外一致,心口無二之誠信者。2.信道堅篤者。
全句指聖人每以至誠待物,見人性皆誠,故不管對誠信(信道)者或不誠信(信道)者均善待之,時時感化之。如此均根於能在本心上不生愛憎分別,以大慈平等化世之觀念致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
歙歙為天下渾其心 ---『歙歙』彌縫又彌縫。
『渾其心』同其心,無所分別,不用私智,
渾樸其心而保全天性。
【◎願將佛手雙垂下.摩得人心一樣平】
聖人皆孩之 『孩之』以孩子來看待。(喻具有慈愛心)
佛是三界的慈父!【◎把天下人都當做自己的孩子】
◎但願眾生能離苦 不為自身求安樂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而無所住】
※本章強調聖人之心,湛然虛寂,對於百姓,一切善惡無所分別,一切盡己盡人,人能盡己盡人,則修己治人之道盡矣!故之聖人以無常心來破人我二相、我法二執,依此而修,則『道』必成而德必至矣!(◎下冊 655頁 章旨參考)
◎體『道』的聖人,自己沒有成見,而以百姓的意見為意見。百姓善良的,固然善待他們;不善良的,反而更加善待他們,這樣,聖人是各因其用而用之,絕不失其善,使人人歸於善良了。百姓信實的,固然要以信實相待;不信實的,更應以誠信相待,這樣,唯其如此,化去虛偽,使人人歸於信實了。
◎聖人對天下的人,收斂謙讓、無私無欲、無莫無適的;在他的治理下,百姓也是渾樸沒有機心,因為聖人對待他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的愛護,務使他們各順其性。(※下冊609頁 釋義參考)
&老子道德經憨山註/憨山大師著
【註】此言聖人不言之教,無心成化,故無不可教之人也。常者,一定不移之意。謂聖人之心,至虛無我。以至誠待物,曾無一定之心。但無百姓之心為心耳。以聖人復乎性善,而見人性皆善。故善者固已善之,即不善者亦以善遇之。彼雖不善,因我以善遇之。彼將因我之德所感,亦化之而為善矣。故曰德善。以聖人至誠待物,而見人性皆誠。故信者固已信之,即不信者亦以信待之。彼雖不信,因我以信遇之。彼將因我之德所感,亦化之而為信矣。故曰德信。以天下人心不古,日趨於澆薄。聖人處其厚而不處其薄,汲汲為天下渾厚其心。惵惵,猶汲汲也。百姓皆注其耳目者,謂注目而視,傾耳而聽,司其是非之昭昭。聖人示之以不識不知,無是無非,渾然不見有善惡之跡,一皆以淳厚之德而遇之,若嬰孩而已。故曰皆孩之。若以嬰孩待天下之人,則無一人可責其過者。聖人之心如此,所以不言而信,無為而化,則天下無不可教之人矣。
老子道德經王弼注
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動常因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各因其用則善不失也。
德善。
無棄人也。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各用聰明。
聖人皆孩之。
皆使和而無欲,如嬰兒也。夫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者,能者與之,資者取之,能大則大,資貴則貴,物有其宗,事有其主,如此則可冕疏充目而不懼於欺,黈纊塞耳而無戚於慢,又何為勞一身之聰明,以察百姓之情哉。夫以明察物,物亦競以其明應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競以其不信應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應,不敢異則莫肯用其情矣。甚矣,害之大也,莫大於用其明矣,夫在智則人與之訟,在力則人與之爭,智不出於人而立乎訟地,則窮矣。力不出於人而立乎爭地,則危矣。未有能使人無用其智力乎己者也,如此則己以一敵人,而人以千萬敵己也。若乃多其法網,煩其刑罰,塞其徑路,攻其幽宅,則萬物失其自然,百姓喪其手足,鳥亂於上,魚亂於下,是以聖人之於天下,歙歙焉,心無所主也,為天下渾心焉,意無所適莫也。無所察焉,百姓何避,無所求焉,百姓何應,無避無應,則莫不用其情矣。人無為舍其所能而為其所不能,舍其所長而為其短,如此,則言者言其所知,行者行其所能,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