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7-07 20:50:41| 人氣3,6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番薯探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灣番薯探源

台灣的島形狀似番薯,台灣人常稱自己為「番薯仔」,並且常以堅韌的「番薯精神」為傲。番薯與台灣人關係密切,清朝先人來台開墾時篳路藍薊漱擗l、日治戰時物資窘困的時期,番薯一直都是台灣人的代用食糧;對釵h人而言,番薯曾經是生活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番薯並不是台灣本土的產物,而是在數百年的時間中,藉由原住民、中國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的力量而在台灣生根。換言之,番薯是台灣與世界發生聯結的媒介之一,而從台灣番薯的流傳過程,也得以窺見台灣歷史發展的軌跡。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們便來回溯番薯在台灣的流傳歷程。

番薯傳入台灣的時間,可說是眾說紛紜;一般的說法大致可分為幾類:(1)十六世紀中葉,中國的海盜逃到台灣時,順道自大陸傳來;(2)十六世紀末,由福建漁民帶來台灣。(3)荷蘭人統治台灣的時期,由福建移民攜來;(4)一六六一年鄭成巨茈x時所引進;(5)十八世紀初期,由福建移民攜來;(6)原住民自其他島嶼帶回。

番薯在十六世紀中葉由中國大陸傳來的這個說法,大概和此時期海盜林道乾、林鳳等人從大陸逃竄來台有關,因為這是首次有的官方報告明確記載漢人來台;但在此時期番薯尚未傳入中國,漢人不可能從中國攜帶番薯來台,因此這個說法是不可信的。至於一六六一年或十八世紀初這兩個說法,時間則又顯太晚。因為一六六一年鄭成必v大軍抵台時,就曾因糧食不足而向民間徵集番薯,充作軍糧,可見在國姓爺來台之前,台灣就已經種植番薯了,故第四及第五這兩種說法也必須排除。

那原住民傳入的說法呢?在西方人的足跡尚未抵達太平洋的島嶼時,當地的南島語族就已經有了番薯,台灣原住民與他們同屬南島語族,是否有可能在漢人抵達之前,台灣原住民就已經透過他們之手得到番薯呢?

沿著菲律賓、台灣外海,再抵達日本的海流──黑潮,自古便是環中國海各島嶼間往來的通道,薯、芋類等作物便順著這個通道,從菲律賓掠過台灣東南岸,散佈到琉球、奄美諸島(位於日本與琉球之間)等地。東南亞的小米、粟等,也越過南海往北推進,從台灣、琉球,北至九州皆有分佈。由這些植物之例可證,在未藉助西洋人與中國人船隻的情況下,物種的傳播已經在台灣附近的島嶼展開;番薯透過原住民之手從海外獲得,也是個可以想像的方向。只不過早期的記載不約而同地指出,台灣原住民多以芋頭、小米為主食,即便真已經取得了番薯,似乎也沒有傳播開來。

在中國的書籍中,陳第撰寫的〈東番記〉首次提到了台灣番薯。陳第原籍福建連江,曾在抗倭名將戚繼光手下任事,是個讀書人,也是個旅行家。一六三年(一般的說法為一六二年,但陳第抵達時是農曆十二月,換算成西曆應是一六三年一月),當時已經六十六歲的陳第,隨著的名將沈有容,奉朝廷之命來到澎湖肅清倭寇,戰勝倭寇後(他後來又於一六二二年擊敗荷蘭軍隊),沈將軍為避免福建沿岸再受騷擾,於是來到當時被稱為「東番」的台灣調查有無倭寇。隨沈軍抵達台灣的陳第寫下了〈東番記〉,這是第一篇關於台灣的觀察報告。陳第所觀察到的台灣物產,在蔬菜類中,有蔥、薑也有番薯;衛釵怴B大小豆、胡麻和薏仁。陳第將番薯歸在蔬菜類而是衛A顯然當時番薯並不是平埔族的主食。不過番薯的種植想必也有一定的面積,方能被他所觀察到,這也是首份台灣番薯的目擊報告。

番薯的種植並非曇花一現,一六二三年荷蘭人在大員(今台南一帶)進行調查時,就提到這裡可以作為供應新鮮食物的根據地,可提供的食糧包括:檸檬、野生番薯、香蕉......等數百種新鮮食物。紀錄中特別強調番薯是野生的,這可能說明了番薯並非有規模的種植,而是處於野放任其自然生長的情況。一六二四年荷蘭長官(東印度公司在台的最高行政首長)在寫給公司的書信中繼續提到:「關於大員和附近的土地......中國人種有幾樣作物:例如,大體型的中國番薯、柑橘、香蕉、西瓜,和其他作物,但不像他們在中國那樣認真栽種。」從這幾份紀錄中可以確定,在荷蘭人到來之前,番薯已經在台灣生根。那麼,究竟是誰把它帶來的?

十六、十七世紀的大航海時期,葡萄牙船航向日本、中國船航向菲律賓、日本船航向南方,西班牙利用黑潮往來於墨西哥與菲律賓之間,台灣的位置正處於這諸條航路上。而且由於明朝時中國只對朝貢國開放門戶,當時台灣不屬中國,又靠近福建,於是成為亞、歐各國矚目的焦點,各國都意圖以台灣為第三地,與資源豐富的中國進行貿易。

 

在此種情況下,不難想見在當時的台灣外海上,航行著各式各樣的外國船隻,還有從福建來的漁民,在台灣南部沿海捕抓「黑金」(烏魚)。在各方勢力的往來下,番薯便可能透過西班牙、葡萄牙,或中國人等其中一方來到台灣。此外,蕃薯經由西班牙人傳入台灣的可能性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五九七年時一位西班牙軍人Hernando de losRios提出,西班牙應該儘速占領台灣北部的要港──雞籠(基隆),因為此地物產豐富,且為中國、日本之間的要衝。他更將一幅地圖呈給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作為依據,顯然當時西班牙對於台灣已有些釭瑭A解。

雖然當時在菲律賓,西班牙人嚴格控管番薯的出口,以致中國人要用盡方法才能把番薯「走私」回中國,故在十七世紀初時,西班牙人主動將蕃薯傳播到當時非西班牙領地的台灣,此種機會應當不大。不過由於往返於台灣海峽的船隻眾多,在氣候及海流的影響下,船難自然不可避免,外國人因船難登上台灣,或者貨物漂流到島上的情況時有所聞。

例如一五八二年七月,一艘葡萄牙船從澳門出發,在前往日本的航行途中,該船在台灣海域發生海難而來到台灣;一六二三年荷蘭人在台南一帶調查時,也曾藉助一位馬尼拉人的幫忙,這位馬尼拉人在「很久以前」與西班人航海,發生船難後漂流到台灣,並在台灣結婚生子。如果西班牙人在航行中發生船難,船上又攜帶番薯當作糧食,番薯漂上岸後,在此發芽生根,這也是可想像的傳播的途徑之一。

在康熙年間的方志中,特別提到有些台灣番薯來自南洋地區,其中有一種是來自「文來國」,即北婆羅州的汶萊,而這個品種還曾輸出至中國大陸。這似乎暗示著說,台灣的番薯品種有可能直接來自菲律賓、汶萊等地,即經由西班牙等外國人之手帶來台灣

在種種的說法中,一般最常被提出的說法,是台灣番薯來自於中國。十六世紀末的福建,由於官方的推廣,再加上適合的環境特性,番薯在福建廣植,當地居民取得番薯的機會自然很大。福建的漁民或商人,可能因為捕魚、曬魚、或是與平埔族交易而在台灣做短暫停留;他們從家鄉帶些番薯在身上,一部分在船上吃,剩餘的則在台灣種植,以充作補充的糧食,這絕對是可能的情形,因此台灣番薯來自中國的可能性最高。不過,番薯在福建的普及大約是從一五九四年官方大力推廣之後才開始,這距離陳第觀察到台灣番薯的時間還不到十年;若台灣番薯若真是從中國傳來,那傳播的速度實在是迅速。

BOX

台灣-我們的番薯島570

台灣島形狀會讓人聯想到釵h東西。小時候,地理課本是這樣寫的:「台灣本島,東西狹窄、南北較長,形狀像似番薯。」所以我們就常會說,台灣像是個番薯;番薯上如果再添加一點裝飾,例如,花蓮縣形狀狹長,故被稱為番薯上的蠶寶寶,聽來也很生動。

關於台灣的形狀,在各個時代,並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在十六、十七世紀時,台灣南北間有多條大河貫穿,常被誤畫成三個島或兩個島,後來經過荷蘭人的測量,才確立了一個島的形狀。隨著漢人移民增多,大夥常吃番薯,番薯在民間日漸普及,因此形容台灣的形狀時,大家便自然地聯想到番薯。

至日本時代,有些書籍用了比較具體的形容,如「它的形狀呈橢圓形」,或者是「向南北伸長的紡錘形」之類。這種稱呼雖多,但在當時紡紗業不發達的台灣,用紡錘來形容,釵h人會不知其意。有人則以葉子來形容,說台灣是「南葉的孤島」,或是說「如同向西北西凸曲的樹葉狀」等等,這種興容似乎多少反映出時代的特性。

另外,在當時日本國內,有報導以「台灣狀似甘薯(番薯),海南島狀如馬鈴薯」。一長一圓的兩個島嶼,以這兩個植物來比喻,著實饒富趣味。

曾在全台進行植物調查的台北帝大山本由松(1893-1947 A.D)教授,他則是採取了綜合式的形容:「台灣是橢圓形,好像番薯或是樟樹葉的形狀」。無論哪種形容最精確,以番薯來稱呼台灣,總是多了點親切的味道。

臺北帝大的山本由教授如此形容了台灣的形狀:「橢圓形,好像番薯或是樟樹葉的形狀」

2-2原住民與番薯2003

現今在坊間翻黎雯衪鴞磳薊漁挭y時,釵h記載都會籠統地寫著:「台灣原住民傳統以小米為主食,輔以番薯、芋頭、玉米等。」但這樣的現象究竟是一開始就形成的,或者是與漢人接觸後才逐漸轉換的情況,這是一個需要被探究的問題。

芋頭是原住民的主食,這是可以肯定的。現今蘭嶼的雅美族(或稱達悟族),仍保有完整的芋頭禮俗和祭典。有一首祭典歌謠如此唱著:「就算你不能再做粗重的工作也無所謂了。你曾去過Jipey gangen山砍材,也開闢過大塊的芋頭田。收成的芋頭遣﹞F大船,你是個了不起的人。」這首歌道出了芋頭在該地的重要性。而且除了蘭嶼,釵h山地族群也以芋頭為主食之一。

 

 

台長: 彬彬-勤奮勉勵的阿彬
人氣(3,69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