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7-21 12:07:01| 人氣1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九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九集)  2011/10/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19

 

https://player.amtb.de/jw6/player.php?file=https://vod.amtb.de/redirect/media/mp4/02/02-037/02-037-0019.mp4&autoplay=true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土大經科註》第一百六十九面倒數第三行,概要的第三段:

 

  「一經宗趣」,宗謂宗旨,是修行的要徑,趣是趣向、是歸趣。我們看念老的註解,「經之所崇尚者,名之為宗。宗者,要也」。中國這個宗字有很多意思,最重要的就是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這三個意思,這是指修行。修行最重要的是什麼?最主要的是什麼?全都講的真心。這個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是最主要的、是最重要的,一向專念是最值得尊崇的,這講宗。「全經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徑也」,修行最重要的一條道路,或者我們今天說最重要的指導。修行不知道宗旨,就無從下手。我們學佛這麼多年來,跟我的人,幾十年的時間在我身邊,他們修得並不怎麼樣,甚至於在見解行持上都還有嚴重的過失,這什麼原因?經沒聽懂,聽是聽了,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如來真實義沒懂。為什麼不懂?為什麼聽了這麼多年都沒聽懂?甚至於有人說,不止一個人說,我所聽到的,在我身邊的人沒有一個是真修行的。這話是什麼意思?換句話說,聽這麼多年的經,每一部經的宗旨趣向都不知道。我們從這句話來看,這話不是假的,菩提心沒發!

 

  發菩提心講了五十三年,你要說菩提心他不懂,他有的時候上台講經也能講出來,依照古人的註解依樣畫葫蘆,可是自己這個心發不出來。什麼原因?我沒放下,只要有我,菩提心就發不起來。為什麼?那個我是妄心,是一切虛妄的根源。佛法無論大乘小乘,入門就得把我放下,大乘要放下我見,小乘要放下身見,小乘不執著這個身是我,那大乘呢?大乘連我這個念頭都沒有。我是什麼?遍法界虛空界是我,所以常樂我淨這叫四淨德。有沒有我?真有我。我的定義,在佛法裡面講,主宰的意思,能做得了主的是我。我們身做不了主,我們執著我這個念頭做不了主,如果我能做得了主的話,我應該不生不滅。真我、自性確實不生不滅,自性有這四德,四個真實,常,永遠不變;樂,永遠沒有苦;我,真做得了主,能生萬法;後面一個淨,清淨一塵不染。惠能大師見性了,他的報告裡頭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看淨,這淨有了;第二句「本不生滅」,常有了;第三句「本自具足」,第四句「本無動搖」,樂有了,我有了;最後一句,我就太明顯了,「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你想想這五句,常樂我淨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

 

  我們迷,什麼叫迷?自性,一切眾生本自具足,雖然具足,實在講並沒有丟掉,只是我們自己有障礙。什麼障礙?三種煩惱障礙住了。第一個是無明。無明是什麼?糊塗,什麼都不知道。本來你什麼都知道的,遍法界虛空界過去、現在、未來,你沒有一樣事情不知道,現在不知道了,什麼東西障礙?無明,就是不明瞭,這就是迷,這叫不覺。一念不覺,念念都不覺,迷了。迷了之後造業,分別執著造業了,分別造的業輕,執著造的業重。所以有分別就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出現了,這是諸佛如來的淨土。有執著,穢土出現了,染污出現了。六道三途都是從念頭上變現出來的,本來統統沒有。造物主,誰造的?阿賴耶造的。阿賴耶就是無明,阿賴耶的業相是無明,無明就是動相,覺、智它是清淨相,這一點要記住,講了多少遍,我都記不得了。清淨心生智慧,不起心不動念的這個人智慧最高,智慧是自性裡本有的,一起心動念智慧就沒有了,再加上分別執著那智慧更沒有了,不但沒有了,它變質了,變成什麼?變成七情五欲,變成貪瞋痴慢疑。貪瞋痴慢疑是自性裡頭沒有的,是把自性般若智慧扭曲了,變成這個現象。所以今天我們的心是什麼心?貪瞋痴慢疑,這就是六道凡夫的心。六道凡夫的執著,就是怨恨惱怒煩,叫情執。六道凡夫幹的是什麼?是殺盜淫妄酒,幹的是這個。這就是你為什麼墮到輪迴裡頭永遠離不開,道理在此地!這種業愈造愈重,這種心,貪瞋痴慢疑的心愈染愈深,道理在此地。所以它障礙你學佛,障礙你清淨,障礙你平等,障礙你覺悟,六道裡頭的罪有得受!

 

  為什麼有些人一接觸佛法,他就覺悟、他就明白了?這種疑惑我相信每個人都有,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明白,我們的眼光很短,只看到現前幾十年,過去沒看到,未來也看不到。佛菩薩告訴我們,凡是根性利的,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修那麼大的福報。這話是真的,所以他這一生得人身,一接觸佛法他就相信,他就把修學的宗旨抓住,他就真得利益了。我們今天學佛學了幾十年,懵懵懂懂沒覺悟。我們過去生中有沒有供養諸佛如來?有!如果說沒有的話,這一生你遇到佛法你不會相信,你就不可能坐下來聽兩個鐘點經。能夠坐下來安安靜靜聽兩個鐘點,不管聽得懂聽不懂,都是過去有善根,過去沒有供養諸佛如來,決定不可能。但是我們的善根不夠,人家供養無量諸佛,我們供養十幾尊佛、幾百尊佛、幾千尊佛、幾萬尊佛,人家是無量佛,咱們不能跟人比,道理在此地。所以我們是生生世世再薰習,也會薰習成他那個樣子。

 

  還有一種方法是惡補,我們今天就是緣殊勝,如果在緣上你能夠掌握住的話,你能把你的不足,過去供佛因緣不足,在這一生統統補過來。能不能?能。用什麼方法補過來?印光大師講的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萬分誠敬你就得萬分利益。誠敬心不容易生出來。我們有一個方法,就是大乘經不斷的薰修,長時薰習,能夠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這個力量大了。可是這裡頭最重要的,要鍥而不捨,不能間斷,要把這個薰習當作我們一生當中最重要的大事來辦,就像每天吃飯睡覺一樣。你不能不吃飯,不能不睡覺,這個事情它的重要性就跟吃飯睡覺一樣,一天決定不能少,什麼都可以放下,這個不能放下,這才能補得過來。真正懂得這個方法的人,我相信有,真正肯幹的人,少了,太少了。

 

  我跟諸位同學多次報告,我是中下根性的人,今天能薰習成這個樣子,我感激老師,我沒有老師的指導就不可能有今天,大概壽命早就完了。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應該那一年就走,延長這麼多年。這個延長是非常重要的,四十五歲那一年往生,應該是同居土的下下品,像蕅益大師所說的,對於淨宗的奧義知道的不多。要說我的長處,很簡單,我的長處就是老實聽話,那個真幹不是百分之百,頂多只有百分之二十;要是百分之百,那我今天這個境界應該在五十歲之前就達到了。所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現在多用了三十年。我一生的成就,我向諸位坦白的說過,就是一天都不離開經典,我每天讀經,每天講經。講經是什麼?跟有緣同修們分享,這是很快樂的事情,我把我在佛經上所得到的東西給大家做報告。所以壽命延長對我的利益太大了,我感恩!對自己境界提升,慢慢契入境界,但是這個契入是解悟,不是證悟。解悟有助於修行,為什麼?這個宗旨趣向把得很正確、把得很穩,不會受外面境界動搖。凡是不成功的、最後失敗的都是方向目標把不住,我們中國人比喻叫牆頭草。牆上那個草,根基不穩固,所以隨著風兩面倒,它立足不住。境界風動,自己如如不動,這才會有成就。

 

  這個成就是智慧慢慢的開了,境界慢慢就明白了,明白是看破,不動就是放下。順境善緣不生貪戀,平常心對待;逆境惡緣不生瞋恚,不但不生瞋恚,還感恩。有人問,你怎麼會感恩?感什麼恩?真的要感恩,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天天在考我,考試。戒定慧怎麼成就的?考成就的,沒人來考試你的話,你怎麼會有戒定慧?考你的人愈多愈好,為什麼?進步快,我們感恩。凡是一考就不及格,就完了;順境善緣起了貪戀,就完了,逆境惡緣就怨恨,就完了。永遠要記住,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虛妄裡頭斷我的虛妄。我們的貪瞋痴慢疑、喜怒哀樂全都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的,慢慢契入境界,這個生活就很有味道。不論是善緣惡緣、順境逆境都有味道,都在不斷提升,全是華嚴境界。你看看善財五十三參,那就是華嚴境界!五十三參在哪裡?就在現實生活當中從早到晚,你會了,這就是住如來報土;不會的,這是三途地獄。關鍵與境界不相干,關鍵在迷悟。悟了,過佛菩薩的生活;迷了,過六道輪迴的生活,都在心上轉,外面境界全不相干。

 

  所以端正心念這句話重要!菩提心是你的真心,我們用本經經題來說,大家格外親切,真誠是菩提心的本體,菩提心是什麼?真心。真,不是虛妄的;誠,不是虛偽的,真誠心。真誠很抽象,什麼是真誠?你從它的相上看就清楚一些。相是什麼?清淨、平等、覺,這就是真誠。清淨是真誠,平等是真誠,覺悟是真誠。換句話說,你染污了,被貪瞋痴慢疑染污了,真誠心沒有了;被喜怒哀樂染污了,那是嚴重的染污,被怨恨惱怒煩染污了,那更嚴重,嚴重的染污,真誠沒有了。對待別人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真誠心。清淨平等覺是對自己,真誠心對自己,大慈大悲是真誠心對別人,那個慈悲裡頭有真誠、有清淨、有平等、有正覺,這叫真慈悲,這是你自己的真心,你本有的,只是你自己迷失了,發不出來。真發出來了,跟諸佛菩薩就沒有兩樣,諸佛菩薩用那種心,我也用這個心,我把這個心找回來,你就是走成佛之道。如果跟這個心相違背,有偏離,這方向也正確,偏上個五度、十度還不要緊;偏上個五度你還是菩薩,偏上十度你是阿羅漢,再偏上十度你是天人。現在全偏了,接近一百八十度,那就遭難,災難就現前。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全經宗旨,修行要徑」,這個話不能不多說幾句。這個話為什麼早不說?早說過,你們把我講經過去這些錄音帶找出來聽,不是沒有說過,說過。今天的教學跟我做學生這一代不一樣了。我做學生這一代,老師很嚴格,我們做學生的很乖,聽話。現在時代變了,崇尚的是民主自由開放,講求的是人權,那就沒法子了。所以現在父母不能教兒女,老師不能教學生。現在學校教育容許學生批評老師,老師的尊嚴沒有了,老師為了飯碗、為了吃飯,那怎麼辦?討好學生。學生要的是分數,考試把題目都告訴你,你都拿到滿分,大家歡喜,這個老師好。太嚴格的時候,這個老師不好,希望學校開除他,下個學期不要聘請他,學校真幹。學校用什麼標準來聘老師?學生對老師的評語。好老師不再教書了,換句話說,我們的教育就一代不如一代,到最後全沒有了。現在老師嚴格管教一點,家長就要到法庭去告狀,「這個老師虐待學生,要判刑。」老師還敢管嗎?我這種年齡,小時候念小學,被老師處分,那個時候打手心、罰跪,也體罰。我們哭喪著臉回到家裡,父母一問什麼事情?被老師處罰了。第二天我的父親肯定帶著禮物到學校去感謝老師,謝謝老師的管教。你看是什麼態度,家長跟老師是怎麼樣合作!能在學校學一點東西。現在學不到了,現在老師看著學生的面色說話,察言觀色,可不能得罪學生,得罪學生飯碗就打掉了。所以教育失敗了,現在不是教育失敗,教育沒有了,看不到了。家庭教育沒有了,家庭教育誰在教?電視、網路在教。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時尚在教。

 

  所以聖賢教誨,難,太難太難了!真的,老師在一生當中得一、二個傳人,就非常安慰了,不容易!社會風氣要能夠慢慢好轉,至少三代以後。我們這一代是跌到谷底,要能興起來,一定要人心覺悟,要自己認錯、要懺悔,從一百八十度再轉到一百七十度、一百六十度,慢慢的轉,一代一代的轉。我們疏忽了兩百年,把它恢復起來至少還要兩百年,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這兩百年當中,承傳聖教的人比什麼都辛苦,那要有真正的慈悲,有無比的耐心、忍辱,什麼都能忍受,才能把正法、把傳統延續下去。我們希望一生當中有二、三個人,這二、三個人希望將來在他們一生當中也有二、三個人,那就十幾個人,十幾個人每個人都能夠帶二、三個人的話,那就有五、六十個人,至少得有個一、二百人才能復興。你就想,這要好幾代,慢慢恢復。這是一個循環,從頂點到低谷,到一百八十度,然後從一百八十度再回到頂點,宇宙現象確實是一個循環現象。我們今天跌到低谷,低谷向上提升,也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至少兩百年回到清朝末年的樣子,再有兩百年回到清朝盛世的那個樣子。要靠這些承傳的人,身行言教,無盡的慈悲,無比的德行,德行是忍讓。孔子弟子讚歎老師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是講心地的端莊,不偏不邪,不受外面環境的影響,這忠;恕就是原諒,原諒一切人,愛護一切人,幫助一切人,感恩一切人。

 

  這是我們在這檢討,為什麼我們這麼多年都學不好?真正原因明白了、找到了,把我們的毛病革掉、放下,從今天起,我好好的修十年,抓住宗趣,那十年就有不可思議的成就。菩提心不能不發,這是自己的真心。我們現在所說的,這是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國提的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如是存心;應對世間一切事物,我們用「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果然用這二十個字來規範自己,來勉勵自己,真幹,沒有一個不成就。《學記》裡面所說的,「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古人也有一句諺語說「十載寒窗,一舉成名」。我們能夠鍥而不捨,好好學十年,一部經、一句佛號就夠了,不能搞雜,不能搞多。如果佛菩薩、上天還給我十年壽命,我就好好的來表這個法,十年當中我做出個樣子來,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這一部《淨土大經科註》,我們認真好好的學十年,就這一部經,一遍一遍的講,遍遍意思不一樣。為什麼?境界向上提升了,不相同了。

 

  我講經用的經本,第一遍我們講的是《淨土大經演義》,一千二百個小時講圓滿了,我這經本也封起來了。第二遍講《科註》,我看得很仔細,我也預定一千二百個小時講圓滿,圓滿之後講第三遍,我又用新的經本,不用這個經本,這就是什麼?遍遍不一樣。這些本子留給後人,讓後人去做一樁事情,做什麼?集註,會集,把十次講的統統會集,將來做一個註解,這是後人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們用一個本子,可能會有重複的,我不用這個本子,把本子做成檔案存檔,這樣才能真正勉勵自己。一份講義講一輩子,每遍都是一樣的話,那個枯燥無味,那個不會有長進。遍遍從頭來起,才真正知道自己境界提升了。同學們,尤其是跟我多年的同學們,要特別提高警覺,古人所說「知恥近乎勇」,這麼多年來,我們依然是個凡夫,依然還在造作惡業,這是莫大的恥辱。我們為什麼沒有開悟?為什麼沒有得三昧?為什麼還是這麼迷惑顛倒?這經白聽了。好處,大乘經上講的只有一個,阿賴耶識種下了《大經演義》的種子,好處在這裡。這個種子永遠不會消滅,來生後世遇到緣它會發芽,它能不能結成果實,那要再看它的增上緣,沒有殊勝的增上緣,雖然發芽,很容易被摧毀掉,這個例子太多太多了。關鍵裡面第一個關鍵是老師,學習能不能有成就,那是自己的事情,這個就是你對老師,你對於你所學的有幾分誠敬心,你就有幾分成就,與其他的毫不相關。

 

  我們再往下面看,「故知宗者,為全經之綱領。綱舉目張,領提衣順」。綱是網的(打漁的網)什麼?網裡頭那個總的頭,那叫綱。你看這個綱提起來,網就撒開了,網叫目張,撒開了。這個最重要。你要不抓住這個綱,你拿一個角,這個網是提不起來的,一定要抓住綱。衣服一樣,衣服你拿著領子,你看衣服很順,你要提個袖子,這衣服就很凌亂,一定要把領抓上。所以這個宗叫總的綱領。「是故於辨體後,首應明宗」。體是道理,這部經根據什麼道理講的,沒道理,人家不能相信,有道理,有道理我能相信。那我應該從哪裡學起?這就是宗趣。從哪裡下手,從哪裡學起,這是宗;學了之後得到什麼樣的好處,那是趣,趣是歸趣,首先要搞清楚!所以辨體之後一定是明宗。

 

  「體是理,宗是行。體者,乃宗所依之體。宗者,即是顯體之宗」。沒有修行,理顯不出來。淨宗之妙,完全靠行,你真行,它就真有感應。現在人看不到感應他不相信。感應是什麼?就眼前的事情來講,煩惱輕,智慧長,這個很明顯。煩惱輕,智慧長,你一定身心健康,自在安樂。日常生活當中,剛才說過了,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你應付得非常得體,應付得非常自然,都能顯示出圓滿,我們現在講身心安樂、家庭美滿、事業順利。這是念佛人的好處,念佛的人如果這個都得不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可靠了,這叫雞毛小事,往生是成佛是大事,大事都能辦得到,小事哪能不好!你真學真有這個好處。我一生沒求長壽,我真的就希望早一點往生。求長壽的人有,我相信不求長壽的人多。我們讀了凡先生的《四訓》,了凡先生求功名、求富貴、求兒女,沒有求長壽,但是了凡先生延壽了,孔先生給他算命五十三歲,他走的時候七十四歲,延壽二十一年。不求為什麼會延壽?這是他修學功德之所成就,另外還有個意思,佛菩薩讓他表法,做出好榜樣給大家看,啟發大家的信心。這個意思很深!只有他的真實成就能令大眾生起信心,所以他多住幾年於大家有好處。對自己來說,他已經忘我了,對他沒有苦樂這樁事情,他已經忘我了。積功累德要以忘我之身,在這個社會上行身行言教,真正積功累德。

 

  「二者互相表裡。宗是會體之要行,故應崇尚」。宗跟體是一而二,二而一,一個是理,一個是事,理事不二,理事一如。宗它是會體之要行,它是契會理體重要的行為,故應崇尚。「《香象心經疏》」,香象大師就是賢首大師,我們學過他的《妄盡還源觀》,他對《心經》有註解,《般若心經疏》,裡面說:「言之所貴曰宗,宗之所歸曰趣」,這是解釋宗趣。言之所貴,言是言教,這叫宗,宗之所歸,這就叫趣。前面意思說得很好,宗是重要修行指導的綱領,這種修行到最後它得什麼結果,這就是趣。「又圭峰大師《圓覺略疏》云」,華嚴第五祖宗密大師,他在《圓覺經》上下的功夫最大,有《圓覺經略疏》,有《圓覺經大疏》,有《圓覺經大疏鈔》,這一部經他做過好像三次或四次註解,都非常精彩。這裡面說:「趣者,意趣、趣向。即心意所歸趣之處。可知,趣者,歸趣也」。最後歸到哪裡?「是故依經宗旨,明其所為,識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為趣。」我們依照這個經的道理,依照這個經典修行的方法,知道他之所為,也知道他所求的,最後他到哪裡?最後是在極樂世界成佛,這是趣。所以修行重要的指導原則,是教我們求生極樂世界。所為,為什麼?為往生極樂世界。所求的是什麼?到極樂世界求做彌陀弟子,最後在極樂世界圓滿成佛。這還得了嗎?不得了!

 

  道理明白了,方法明白了,我們得真幹!你只要發心真幹,阿彌陀佛加持你,釋迦牟尼佛加持你,十方諸佛加持你,龍天善神讚歎你,你想不長壽都不可能。為什麼?諸佛菩薩慈悲,希望你來表法,希望你來做一個修行的好榜樣。你自己的壽命到了,沒關係,那是你的業報。現在壽命是你的願力,我願意表法,我願意做個好樣子,讓大眾看了的時候,他能夠反省,他能夠回頭,他能夠發心。所以你現在活在這個世間為什麼?為正法久住,為利益苦難眾生。如果還有一點點名聞利養夾在裡頭,你就完了,你就全錯了,絲毫不能夾雜。像我們眼睛,一粒沙子都不能夾雜,沙子是什麼?名聞利養。沙子不要,夾雜金剛鑽行不行?也不行,真的假的都不能夾雜,善惡都不能夾雜,邪正都不能夾雜。現在科學家教給我們,回歸零極限,零極限就是原點。原點是什麼?原點是自性,我們從迷失自性,現在再回歸自性,從原點那個地方迷的,一念不覺迷了,現在我們再回歸原點。回歸原點就是妙覺如來,我們淨土宗講回歸常寂光了。科學家他那個概念,他講零極限,我們理解他的意思,就是大乘經裡面講的自性。因為自性什麼都沒有,你看它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確實是零極限。所以淨宗你要曉得它的理,你要曉得方法,宗旨是方法,你要知道他所為,你要知道他所求,要知道他最後歸到哪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是把宗趣這兩個字解釋清楚了,現在我們看本經,這第二段,「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以圓生四土,逕登不退為趣」,就把它解釋清楚了。我們看註解:「魏譯《無量壽經》之宗趣」,魏是康僧鎧的譯本,這是三國時代魏國,康僧鎧住在魏。在五種原譯本裡頭,他的譯本確實比較容易讀,講得也很清楚,所以學《無量壽經》的人都用他的本子,特別是在日本,日本學《無量壽經》三十多家,幾乎都是用他的本子。他裡面講的宗趣,你看這麼多人學習,講宗趣就有很多解釋,「其例非一。《嘉祥疏》云:此經宗致凡有二例」,宗致就是宗趣。「一、彌陀修因,感淨土果。二者,勸物修因,往生彼土。」這是講他的譯經宗旨,這經裡講什麼?講阿彌陀佛修因,也就是阿彌陀佛修成了極樂世界。四十八願五劫修行,像《往生論》上所說的,三種成就,佛國土成就、佛成就、菩薩成就,這就是成就了極樂世界。感淨土果就是極樂世界成就了。成就之後勸物,物是指眾生,不是說勸人,人,十法界裡頭的一法界,物,十法界全包括了;不但包括十法界,還包括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從等覺菩薩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全都包括在其中;一直到阿鼻地獄,一個法界都不漏失,都能往生西方淨土,往生之後都能不退成佛。

 

  「海東元曉師《宗要》」,海東是現在的韓國,元曉師,隋唐時候到中國來留學,以後回去建立淨土宗,成為淨土宗的祖師。他的《無量壽經》註解叫《宗要》,這裡面說:「此經正以淨土因果為其宗體」。淨土的因是什麼?當然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這是它的因,三種成就殊勝莊嚴是極樂世界的果。「攝物」,攝物就是教化眾生,攝受一切眾生,「往生以為意致」,這就是意趣。「曇鸞師云:以佛名號為經體。」這是說明,只要你能夠念佛,你就能往生。「善導師云:念佛三昧為宗,一心回願往生淨土為體。」這個體字,黃念老有個註解,「體字即指宗趣之趣」,那換句話說,一心回願往生淨土為趣,全從方法上來說。念佛三昧有上中下三品,上品理一心不亂,中品事一心不亂,下品叫功夫成片。上中兩品現在凡夫都做不到,我們一生努力可以做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不是一心,一心不帶業,功夫成片帶業。所以古大德說得很好,彌陀淨土的殊勝不是殊勝在實報土,也不是殊勝在方便土,殊勝在同居土,同居土帶業往生。同居土裡面的眾生,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等同阿惟越致菩薩,平等,跟阿惟越致菩薩一樣。這個不得了!這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頭沒有的,只有極樂世界一處有。

 

  善導大師相傳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樁事情日本人很相信。我在日本講經,他們那邊的法師告訴我,天台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天台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所以他們對於這兩位祖師倍加崇敬,一般的寺院道場都看到善導的塑像跟智者大師的塑像,都能看到,他們祖堂裡面都供奉祖師。一心,回是迴向,願是求願往生淨土,念念迴向,願生淨土。日本觀徹大師,他有註解,這個註解叫《合贊》,《無量壽經合贊》。「此經念佛為宗,往生為體」,這個體就是趣的意思,古人這兩個字通用。「一經所尊專在念佛」,這一部經,經裡所說的方法,最尊重的就在念佛,一向專念。「故以念佛為之宗也」,這個宗是什麼?最重要的修行方法,最主要的修行方法就是念佛,不能不念佛。「宗之所趣」,我念佛幹什麼?就在往生淨土。所以以往生為經之趣,體就是趣,趣向,就是目的之所在,我往生目的在哪裡?目的在求生西方淨土。

 

  「淨宗稱《無量壽經》為大經,《阿彌陀經》為小經」,或者稱之為大部小部,既然它是一部經,宗旨趣向一定是相同的。「蓋此二經僅有詳略之別」,《阿彌陀經》說得簡單,《無量壽經》說得詳細,它是同一部經。「故蓮池《疏鈔》稱大經為大本,小經為小本,良以二者實同一經也」,這屬於同一部的。「《阿彌陀經》之宗趣,亦有多說。茲擇其精要者,如《疏鈔》曰」,蓮池大師所說的,這是小本《彌陀經》。「依正清淨,信願往生,以為宗趣」。極樂世界的依報是國土,正報是佛菩薩,都清淨!自性本自清淨。信,真信,真發願,這兩個字難,這兩個字我們做到了,往生容易,決定往生,你要真信,你要真願。真願了怎麼樣?你就能把這個世間放下了。為什麼放不下?我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許許多多人有個錯誤觀念,我現在還沒離開這個世間,我對這個世間還要認真,我哪一天往生了,我才放下。這話講得是挺有道理,我們冷靜去想想它是不是真有道理?到最後一念你放不下怎麼辦?不就去不成了嗎?所以聰明人,沒去我就放下,這才算保險!所以真正念佛人他什麼都不計較,眼前一切活計,就是生活我們需要的這些,統統隨緣,得過且過。

 

  我們知道弘一大師沒有學佛之前,那個人是多麼愛挑剔的人,對人對事一絲毫不苟且。他在日本念書,跟同學約了明天早晨八點鐘你來見我。同學第二天來了,大概遲到了一、二分鐘,他不開門,把人家臭罵一頓,你不守時間,我叫你八點,八點準時來,早來也不行,晚來也不行,這麼樣一個人。到晚年學佛之後,一切都隨緣了。新加坡廣洽法師告訴我,他們兩個人是好朋友,弘一大師到新加坡是廣洽法師邀請的,住在薝葡院。薝葡院離我們淨宗學會很近,走路大概三分鐘,拐彎就到了。我去參觀他住的地方,就是弘一大師到這兒來之後,出乎意料之外,什麼都隨緣,沒有一樣他執著的。主人對他很尊敬,總希望讓法師樣樣都歡喜,飲食起居怕這個東西不好吃,哪裡知道他什麼都好吃。鹹,鹹有鹹的味道,淡,淡有淡的味道,苦有苦的味道,他什麼執著都沒有,他真放下了,把以前那些老毛病統統都改掉了,對人非常和藹可親,什麼規矩都沒有了,這是廣洽法師告訴我的,那真好侍候。什麼事情不必問他,自己怎麼做他都歡喜,沒有一樣他說不好。他也是做榜樣給我們看的,為什麼?真正契入般若境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還有什麼不好?還有什麼好計較的?什麼都要隨我的意思,這個就麻煩了,這個你執著沒放下,頭一關,你入不了門。

 

  我在澳洲,早年在美國,都有人告訴我,同修當中特別是出家的,聽我講經不專心。不但不專心,還給人說,法師講經是講給信徒聽的,講給別人聽的,不是講給我們聽的。跟在我身邊十幾年、二三十年,什麼都沒聽到。每堂課他都在聽,他為什麼沒有聽到?不是為我講的,是為別人講的,心不在焉!聽一百年他也沒聽懂。所以我也曾經說過幾句,我過去在台中那些年,李老師講經我一堂不缺,我是什麼心態?老師字字句句都是為我講的,我聽懂了,我得到了。我離開台中出家了,老師非常感嘆,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說,你們跟我十年,什麼也沒聽懂,聽懂的人,學會的人,走了。老師雖然沒有指名,大家心裡有數,他們跑到台北來找我,說老師講這個話,學到的人走了,你學到,你到底學到什麼?來問我。我說我學到的,你們比我學得更多,你們跟老師時間這麼長,學得比我更多,我才學幾天!他說老師說你學到了,走了。我說可能有一點,我聽東西認真聽,為什麼?我在台中是作客的,總得要離開的,老師的每一句話我都很重視。你們是台中人,家住在那裡,今天學不會還有明天,今年不會還有明年,這一生學不會還有來生,大概是這個意思,所以你們學不到。我是作客,我一天時間不敢浪費掉,我說原因就在這裡。所以外面來的,臨時來的,到這兒來住幾天的,他那個精神會專注,真學到東西。你們在這兒常住的,家在這裡的,就難了,為什麼?不稀奇了。外面來的人稀奇,真不容易遇到老師,真難,他珍惜。你看心不一樣,用心不一樣,一個是尊重心,一個是散漫心。我說老師從來沒有特別教我,上課聽經大家都在一堂。

 

  下面我們再看《圓中鈔》,幽溪大師的,他說「以信願淨業為一經宗要」,真信發願求生淨土。《彌陀要解》講得就更清楚,非常簡單,「以信願持名為宗」,而且蕅益大師講信,講六個信。《彌陀經要解》就是這三樁事情做為總綱領,你看經開三分,序分裡面他就講信願行,正宗分裡頭也是講信願行,最後流通分還是講信願行,《要解》特別強調信願持名。六個信,第一個信自己,這個了不起!第二個是信佛,信釋迦牟尼佛,信阿彌陀佛,這是信他。頭一個信自己,信自己什麼?信自己本來是佛,你才成得了佛,你要不相信你自己本來是佛,你怎麼用功也成不了佛。信他,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功德成就了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真的一點不假。難信,太難信了!我們這一代的眾生有福,為什麼?這一樁事情被科學家證明了,現在的量子物理學家,以心控物,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物,是阿彌陀佛的心願成就的。我們今天心同佛,願同佛,行同佛,我們的成就會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這是近代物理學家幫我們的大忙,我們不再懷疑了,完全肯定了。

 

  信理、信事。理,前面跟我們講的,這一部經的理體,本經的體性是講理;事,我們這一部分講的,這一經宗趣,這是事。理事都清楚、都明瞭,你就不會懷疑了。我們今天信得不真,行得不徹底,主要是對於理跟事沒搞清楚。最後教我們信因、信果,信願持名是因,往生不退成佛是果。我們真的信了,真信就真幹。我真信,我還沒做到,這不行,這不是真的。真信一定做到,這李老師教給我的。你說你信了沒做到,你那個信是假的不是真的,自己千萬不要誤會。換句話說,信願行是一而三,三而一,信沒有發願,沒有念佛,信是假的;我念佛,我對淨宗的理不清楚,我有疑惑,這個行也不是真的,他容易動搖,容易被外面境界干擾。正因為這個原因,經不能不深入,不可以有疑惑,有疑惑一定要搞清楚,叫破迷起信。只要有迷在,對你的信心就產生障礙。所以這經要常讀,要常常去揣摩、去體會。真正沒有疑惑了,這信心真生起來了。有這個信心,一定有切願,巴不得趕快到極樂世界去,早一天去。雖然有切願,也不必著急,為什麼?佛會給你安排。我發願我有壽命不要了,我提早去,行不行?行,但是佛還沒有來。為什麼不來?希望你多給念佛的人做個好樣子,給大家表表法。這是什麼?這是你積功累德的好機會,往生你就不能表法了。你能幫助一個人建立信心,能幫助一個人誠心去念佛,這個都是很大的功德。如果你表法表錯了,你讓別人看到不相信,讓別人看到退心,或者去學別的法門,甚至於去學別的宗教,這個過失就太大太大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掉以輕心的。宗門大德常常勘驗學人的一句口頭禪,叫「會麼?」,提醒你這一句,你會麼?你會,你這一生就成就了,不會,你就退轉了,你就墮落了。這一句話的意思很深很深!

 

  後面這個結論,「綜上大小二本,中外諸家所明宗趣,皆以信願持名,往生淨土為本。於是廣參諸家之說,據本經之文,標明本經宗趣曰: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以圓生四土,徑登不退為趣。」把總綱領說出來,下面再一條一條分別給你解釋。發菩提心重要!菩提心,我講得比古大德的清楚,容易懂,我用本經的經題。菩提心的體,真誠;菩提心的自受用,清淨平等正覺;菩提心的他受用,慈悲。這就是說我們用真誠的清淨心,真誠的平等心,真誠的覺悟心,對自己;真誠的慈悲心,對別人,這叫發菩提心。慈悲兩個字是拔苦與樂,我們要代眾生苦,要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個念頭,念念不捨,相續不斷。我們的行持,在事上要看破,看破就是明瞭,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清楚、都明白怎麼來的。性相、理事、因果,這部經上講得夠透徹、夠明白了,我們好好來學習。搞清楚之後,曉得這是假的,幻相,不再執著,執著放下;不再分別,分別放下;不再起心動念,我統統放下了。統統放下,你就得大自在,你就不會再受外頭境界影響了。用真實智慧,真實利益,對自己,對眾生。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求生淨土。圓生四土,圓是圓滿,一生一切生,生同居土就是生方便土,就是生實報土,就是生寂光土,一即是四,四即是一,叫圓生四土,永遠不會退轉。

 

  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引用:http://ft.hwadzan.com/dv.php?sn=02-037-0019&lang=zh_TW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吉祥 福慧圓滿

自如 頂禮  阿彌陀佛



台長: 自如
人氣(14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淨空法師 |
此分類下一篇:淨土大經科註(第二十集)
此分類上一篇: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八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