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本性本善《十善業道經》學習心得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五集) 2007/4/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205-0005
http://ft.hwadzan.com/jwplayer/player.php?provider=http&autostart=true&file=http://ft.hwadzan.com/media/flv/52/52-205/52-205-0005a.flv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十善業道經》。大家請看永離惡口這一段:
【復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這一段世尊告訴我們,永離惡口這個惡業所得的果報。十善業道這是我們每個人本性的性德,每個人都具足的,每個善業所得的這些殊勝的果報,也是性德的自然現前而已。當我們能夠回歸到本性的本善,就是指十善業道,就自然會得到這種性德的果報。這裡面是完全自然,不必有攀緣、有所求之心,它是本有的。之所以這些果報不能夠現前,那是因為我們有這些惡業習氣,把性德的這些殊勝果報給障住了,只要去除了這些惡業,果報就自然現前。
這一條是講的永離惡口。所謂『惡口』就是說話很粗魯,言詞很難聽,很傷害人。比如說用很粗俗的口氣跟人講話,或者是用命令的口吻來叫人做事情,這些都是屬於惡口。要知道眾生都是平等,我們要把眾生當作自己的父母、當作佛菩薩看待,要以禮敬的態度、要以尊重的口吻、要用愛心來跟他們講話。如果是我們居高臨下的用這種命令式的口吻對人講話,人家可能是懾於你的威勢,他表面上服從,心裡面不服。《弟子規》上講,「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他才能夠「方無言」,他才能心服口服。所以用不尊重的口氣對人講話都屬於惡口,更何況是用粗言爛語,用瞋恨心來罵人,那個果報就更重。
所以,能夠永離這些惡業的話,就會得這個經上講有『八種淨業』,這「八種淨業」都是性德自然流露的福報。第一是『言不乖度』,度就是分寸,就是發言、講話都很有分寸,絕對不會過分。講話不過分,言詞也不會不及,這叫「不乖度」。因為如果說話過度了,譬如說讚美人家過分了,這顯得阿諛奉承,好像是討好人、巴結人;如果言詞不及,該說的沒有說,就顯得沒有禮貌,就覺得很傲慢,給人有瞧不起人的感覺,這些都屬於乖度。為什麼講話會不合分寸,也就是不能夠合情合理,不能夠如理如法?這是因為過去造作惡口,感來這一生的這種果報。所以講話要非常謹慎,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一個很好的講話習慣。你看孔子,把言語教學放在德行教學的次位,德行之後跟著是教言語,可見得言語是非常重要,它是你德行的具體表現。
第二個淨業是『言皆利益』,這是講所說的話都是利益大眾、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無益之言在佛法裡稱為叫戲論,就是根本不必要說的,無聊的話,毫無利益的。佛菩薩講話真是「言皆利益」,所講的話一定是啟發眾生覺悟,那些沒有益處的話是絕對不開口,杜絕一切戲論。所以,儒家學者他們都希求,講話,不講話則已,一講話可以定國安邦,可以言為世則,這都是修不惡口的善業得來的果報。
第三個淨業是『言必契理』,這裡理是指真理,講話決定是符合真理的。什麼是真理?與性德相應的才是真理,不與性德相應的,就不是真理。所以,真正他修不惡口、善業的,他講的話處處都能與性德相應。用世間的倫理道德講,他符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理;用佛法的角度看,他真是處處講話都導歸自性,讓人覺悟,讓人能夠明心見性。你看世尊講話,真的一輩子講經說法,沒有一句是廢話的。我們常常跟在老法師身邊的人,仔細觀察老法師,他也是沒有一句廢話,哪怕是在日常聊天談笑當中所講的話,都是啟發人覺悟的,真是「言必契理」。我們學講經的同學,這一條是非常希望得到,講的話假如不契理,那就等於魔說,所以講話一定要契理。怎麼樣契理?我們要修不惡口,這是不惡口所得到的殊勝果報。處處念念都希望幫眾生覺悟,這樣子的話,久而久之就養成一種言必契理的習慣。
第四種淨業講的是『言詞美妙』,這裡講是說話的音聲好聽,讓人聽到之後很陶醉,很有攝受力。當然,音聲的好聽固然是屬於言詞美妙,更美妙的是講的話讓人家覺悟,他聽了之後他有悟處,這才是真正的言詞美妙。古人所說的「金玉良言」,講的話讓人久久回味,可能這句話讓他終生受益。像我們師父上人過去拜見章嘉大師,這是我們中國的四大活佛之一,一位高僧大德。章嘉大師老人家沒有廢話,師父跟他在一起他也就是講那麼幾句話,讓他「看得破,放得下」。你看這六個字,讓我們師父聽了之後一輩子記住,到現在還在落實看得破、放得下。確實整個佛法的修學就是這六個字,看破一點,就是覺悟了一點,那就放下一點,放下之後又幫助我們又更加覺悟,幫助看破。所以這真正大德,生生世世不惡口,言詞美妙,所說的與自性相應。
第五個淨業是『言可承領』,承是指能承受,領是領受,「承領」就是可以讓眾生接受。這句話是講契機,前面講的契理,現在這句話是講契機,讓眾生聽了之後他真正得到利益,他真能接受你的教誨,他能夠依教奉行。第六個不惡口的淨業是『言則信用』,這是講你說話令人相信,你講話有信用。為什麼?因為你口業清淨,久而久之別人發覺你這個人言出必行,所以他認為你是誠實的人,他能夠信得過你。你講的話、你做的事都符合道義,都是合情合理,如理如法,所以就有信用。
第七個不惡口的淨業是『言無可譏』,譏就是遭人譏嫌,遭人家的評論。你講的話,因為你從來不惡口,你不得罪人,你所講的話都是利益眾生的事情,所以大家不會批評你,不會譏笑你,你講的話是正確的,無懈可擊。這條也是非常難做得到。古人講,人一生要立功、立德、立言,立功是指要有所建樹,立德是指你能夠建立德行的楷模,立言就是真能夠留下利益眾生、利益後代的教誨。立這個教誨而能夠無懈可擊,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們講話真的要很謹慎。平常我們學習聖賢之道,要懂得厚積薄發,學無止境,不能夠覺得我現在學得都不錯,講課也講的大家聽了很歡喜,法緣也很殊勝。這都是得少為足,自己生起了傲慢之心,這樣的話很難這一輩子做到「言無可譏」。真正要學習印光大師那樣,你看印光大師,近代的祖師裡面,真的沒有人說他不好,大家談起印光大師都豎大姆指,這真是大德,他真正做到言無可譏。為什麼?老人家三十年在藏經樓裡面閉關,閱讀《大藏經》,深入經藏,真是厚積薄發。所以他講的話決定是契理契機,無懈可擊。
說話也要懂得盡量的要少,少說話就少過失,話多了往往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講話可能得罪人了自己都不知道。所以真正一個有涵養的人他一定是寡言,在處眾的時候不會亂說話,他能夠謹慎,他能夠觀照自己的心;講話的時候心就往外面跑,不講話的時候心就可以收回來。這種人可堪大任,因為他能夠有涵容的量,他是個法器;講話多的人往往很容易走露消息,敗事。所以古代聖明的君主選擇人,選擇都是很謹慎,沉默寡言。這種人哪怕雖然他的智慧並不很高,他可能是個中下根人,但是往往會委他以大任,因為他有這種涵容之量,他講話可以言無可譏。
第八種不惡口的淨業是『言盡愛樂』,「愛樂」就是大家很喜愛、很歡喜你,聽你的話,你講的話別人能夠接受,能夠去奉行。為什麼你講話大家很歡喜聽?就是因為你講話裡面含著有愛心,你不惡口。你講話絕對不會刺傷人家的心,你只會講對人利益的話,大家聽了之後真的覺得有受用。這種話不一定是說讚美他,不一定說是奉承他,不一定,真正是出自於真誠心,為他好的。哪怕是講他的過失,都讓他能夠愛樂,他聽了之後覺得很歡喜,他能夠接受,這都是修不惡口。
怎麼真正做到不惡口?自己的內心裡絕對沒有傷害別人的意念,首先在意念上要清淨自己,才能夠清淨口業。口業是表現,表現什麼?表現內心。所以宗門教我們要從根本修,要把這個惡業改變過來要從根本下手,根本就是我們的意念。所以真正修習不惡口這個善業,就可以得到這八種的殊勝果報。佛為什麼講話真正具足這八種利益?因為生生世世不惡口,我們應該學習。當然我們學習佛這樣子的善業也不是單單為了求這八種果報,如果單單是為求這個好的果報的話,那還是人天福報而已。應該怎麼樣?要迴向菩提。
所以『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指無上正等正覺,「阿」就是無,梵文翻譯成中文是無的意思,像阿彌陀佛翻譯成無量壽佛,這個阿就是無,「耨多羅」是上,「三藐三菩提」就是正等正覺,所以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我們修習善業,不要求人天果報,那叫小果,那是有漏的,沒有出六道輪迴就不究竟,將來難免在某一生迷了又造業,造業必定墮落。所以要懂得迴向出三界成佛道。我們念佛的人求生淨土,這就是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勸導我們應該這麼做。可別只是求人天果報,那叫目光短淺,為什麼說目光短淺?因為如果我做這些善業只求來生做個大富大貴的人,或者是生天,要知道,當了大富大貴的人,上了天享天福,就容易迷。富貴學道難,富貴很容易迷惑人,這一迷惑就造業。你看現在這些大富大貴的人,哪個不造業?就光說殺生這條就不知道造了多少,每天吃海鮮,造無量業,造這個業必定將來福享盡了墮三惡道。
你現在修善業,如果不求生淨土,說句不好聽的,果報還是在三惡道,只是比那些現在在造惡業的人要好一點。現在那些人造惡業的,他馬上這一生死了就下惡道,那你呢?你造善業,來生得善報,就是多一輩子,那一輩子福享完了又墮落,比那個壞人晚一步。所以如果只做善業不求生淨土,其實說句不好聽的,還是跟造惡業的人差不了多少,只是差一步。只是那個造惡業的人這一生墮惡道,你來生享完福就墮惡道,就差這一步而已,區別不大。所以想想很可怕,要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求生淨土,決定成佛。
修習不惡口,『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都具足。不惡口你得「梵音聲相」,說話深沉,令人覺悟,非常莊嚴的聲音。真是像大乘經裡講的,「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梵音聲相。這種殊勝的果報從哪裡來的?因地上面修不惡口而來的。這一段是講的永離惡口,底下也是講口業的,要離綺語,請看經文:
【復次龍王。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這段是講的世尊開示讓我們不要綺語,世尊叫著龍王,我們前面都講了,龍王就是代表我們大眾,他是本經的當機者。叫著龍王就是叫著我們,這底下開示很重要。『若離綺語』,什麼是「綺語」?綺就是指的綾羅綢緞,它是個比喻,比喻講話很華麗,很好聽,聽了之後讓人家覺得很高興。可是那是花言巧語,那個內容不善,這種叫綺語,它往往是誤導眾生。你看現前社會裡面造綺語的太多了,現在的這些媒體裡頭,電影、電視劇,網路上的、報紙上的,全都是綺語。為什麼?教人起貪瞋痴慢,教人做殺盜淫妄,這些就是為綺語。不勸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不勸人回歸本性本善,這就是造業。所以這個口業現在可以說是非常嚴重。
在《無量壽經》裡面,你看世尊把身口意三業排出來,教我們首先要放下的是口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再講到「善護身業,不失律儀」,然後是「善護意業,清淨無染」,證明口業最容易犯。如何來防範口業?真正要從根本上防範,應該是先防範意業。所以對中下根人來講,佛跟他講是先善護口業,這是在行為上禁止;對於上根的人,要他從根本修,應該先讓他善護意業。他能夠清淨無染,他能夠不起貪瞋痴,他沒有自私自利,這樣自然口業、身業就能夠防範。我們學這十善業要懂得掌握綱領,綱領是什麼?要從心地上下手。所以《十善業道經》一開始就跟我們談心地,「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所以心想是根本,我們抓住根本,枝末就容易防範,這叫從根本修。
針對現在的這個社會,綺語氾濫,應該怎麼做?應該反其道而行之,不單指我們不綺語,而且要推行有益於眾生的語言。好比說一些電視節目,你看最近出的「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的電影,這個好,教人懂得因果,教人改惡修善,這是對人有利益的。如果能夠把這些古聖先賢的教誨,以及這些大德的傳記都編成連續劇來播放,這樣能夠利益大眾。所以媒體教學效果是最快的,我們師父上人到每個國家,跟各國的領導人都勸導他們要從媒體上下手,推廣聖賢教育。比如說請一些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士來講課,在媒體上講課、在攝影棚裡講,向全世界播放,通過網路、通過衛星電視,通過國家的電視台來播放。這好,真正能夠幫助構建和諧世界。
在這些文藝的節目裡面,放那些有益的作品,像最近我聽說現在剛剛開始播放的,在中央電視台一台播放「鑒真東渡」這個電視連續劇。鑒真和尚是我們古代的高僧,他去日本傳戒、傳法,把佛法帶到日本去。歷經千辛萬苦,多次的遠渡重洋,給日本人民帶去佛法。現在日本的佛法,信教的人數最多的,你看淨土宗就有五千萬人以上,這都是有賴於中國這些高僧大德去那邊傳。當然也是有賴於日本他們的高僧來中國留學,來學習。所以像「鑒真東渡」這種影片你看多好,叫人覺悟,中央電視台就放這個電影的功德就無量無邊。另外還有像山東電視台的「天下父母」這個電視專欄節目,啟發人孝道。這些都是好的節目,勸導人回歸本性本善。不能夠勸導人家貪取這些名聞利養,那些無益的影片,這是綺語。所以孟子有講,「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如果電視台這些節目不善,教導全國人民上下交征利,真的這個國家就危險了。應該教導大眾義,重義輕利,這個國家就太平,這個社會就和諧了。
如果能夠遠離綺語的,有什麼果報?就會得到三種利益,這三種決定的利益,非常肯定。哪三種?第一,『定為智人所愛』。這三種每個都加個「定」,顯示出非常肯定。世尊給我們做保證,如果你修不綺語,就一定會得到這些殊勝的利益。「智人」這是指諸佛菩薩、聖者、有智慧的人,有真實智慧,不是一般人那種聰明,那種聰明人叫世智辯聰,那不是這裡所說的智人。智人是指真正覺悟的諸佛菩薩,他們很愛護你,為什麼?因為智人他們修的是不綺語,你也修不綺語,同類相聚,他一定會愛護你,一定會護持你。我們看到很多社會上說,你看這個人講話好像沒有什麼綺語,因為綺語是無益語,對於眾生沒利益的話他都不說,他平時沉默寡言,好像他很寂寞,沒人管他,沒人搭理他,為什麼你說智人所愛?要知道,真正不綺語的人那真的是我們世間人說的仁者。我們社會真的是五濁惡世,像《弟子規》裡所講的「流俗眾,仁者希」,真正不綺語的人現在少。不要看到不綺語的人好像社會大眾並不是很多人去搭理他,但是他真正得到諸佛菩薩的護持,他內心充實,他不會寂寞。那些講話花言巧語,能夠讓大家都傾倒的,像很多這種拉選票的,講話起來都是自己根本不能做保證的,好像他暫時的得到很多選票,但是沒過幾年就遭到人家的唾棄。
第二個離綺語的決定利益是『定能以智如實答問』。就是你修不綺語,跟大眾在一起,跟人家交談,你的言詞決定是有智慧,講的都是真實語。所以,別人問你的問題,你都可以一一解答,答得都讓人家很滿意,讓他有所覺悟。你所說的也不是事先準備好的,他一講,你馬上是自性流露,馬上智慧觀照來回答他。能夠以智如實答問,這個智就是指自性智慧。你看師父上人每個禮拜五在此地回答問題,很多問題,每次都好多頁紙,寫得滿滿的。師父根本這些問題事先都不看的,上了台拿起來便回答。以智如實答問,答得非常圓滿,能夠讓我們都受到很大的啟發、覺悟。我們這次跟著師父到北京參加世界漢學大會,也有不少記者來採訪他,很多社會名流人士來請教他。不管什麼樣的問題,師父都是瀟灑自如的回答,讓大家看了非常欽佩。這是什麼?因為老人家一生不綺語,他深入經藏,講的話完全是利益眾生。為什麼他能講話利益眾生?因為他念念都是想著利益眾生,所以他能夠以智如實答問。
第三種決定是『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威」和「德」都是指智慧的言行。在人天眾中,不管是在人道裡頭,還是有天人在的時候,你不綺語,你都有智慧,而且這個智慧是最勝的智慧。這種智慧是什麼?能夠照見真相。他無有虛妄,你看見的都是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不會受虛幻相而迷惑,所以你講的話真正是利益人天。這個威德、這種智慧,具體表現什麼?表現你講的話都符合倫理道德、符合因果,能夠符合自性的性德,所以大眾聽了之後很服。他為什麼服?因為你講的話觸動了他的自性,也就是說觸動了他的天良,他的良心被你啟發開來。聽了之後他很佩服,他不僅是點頭同意,而且他真正回去能夠依教奉行。
好像我們中國的聖人孔子,孔子你說他有威德嗎?他並不是富貴人,他沒有當什麼總統或者是國王,都沒有,他是一介平民。但是他學的都是聖賢之道,他有志於推崇聖賢之道於天下,所以到處去講學,他雖然沒有地位、沒有財富,可是他有威德。你看到現在二千五百多年,我們大家提起孔子都肅然起敬,拿起《論語》都知道這是聖賢人的言行,都這麼恭敬,這都是孔子的威德。釋迦牟尼佛他有榮華富貴他不要,他去乞討為生,他以苦行,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最清苦的生活。別人看這是一個乞丐,可是乞丐,你看他威德最勝,天人師表。為什麼?因為釋迦牟尼佛起心動念都利益眾生,沒有綺語,所以到現在三千年了,提起釋迦牟尼佛哪個不尊敬!
兩位聖人他們的示現給我們很多啟發,如果說修不綺語,最殊勝的這種修法是什麼?就是學習孔子和釋迦牟尼佛辦班教學,用現在話講就是講課。孔子他辦班教學五年,成為了萬世師表,釋迦牟尼佛辦班教學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三百餘會,成了人天表率,也是萬世師表。我們要學習這兩位聖者,走聖賢教育之路,這真的是修不綺語最殊勝的修法,可以說是言皆利益,利益大眾,也能夠得到人天威德最勝,這個殊勝果報。
當然我們並不是希求僅僅是得到威德最勝,我們所希求的要將來成佛,所以『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這是迴向菩提,迴向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成佛的時候,『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授記」在佛法裡面講是一種預言。是你如果遇到佛,佛看到你未來的因緣,會給你預言,說你將來什麼時候在哪個地方成佛,你的世界叫什麼名字,你廣度多少眾生,就給你預言,這叫授記。這也泛指大乘經典裡給我們所說的,一切佛所得到的殊勝果報,你將來都能得到。這是非常圓滿,大家何樂而不為?只要我們修不綺語,這些果報統統能得到。下來這一段是講不貪欲,請看經文:
【復次龍王。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
剛才那段是講的口業,包括昨天和今天講的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從這裡下面講的是貪瞋痴,這是屬於意業。世尊開示我們要永離貪瞋痴,首先講永離貪欲。貪瞋痴叫三毒煩惱,那是心靈的病毒,他能夠毒害我們的心靈、毒害我們的身體,讓我們受苦受難。而這三毒煩惱裡面的根本是什麼?就是貪欲,所以這個貪字是一切惡業的根本,它源於自私自利。為什麼人會貪?為什麼人會產生自私自利的念頭?這是因為人迷失了自性,所以惡業的根本還在於迷惑。他迷失了自性,他忘記了自己本性本善,忘記了自己本性當中具足萬法,自己自性當中真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家寶藏,他不知道,他迷失了。迷失以後他就變得很可憐,他自己認為自己是窮光蛋,他不知道自己是一個大富大貴萬法具足的人,所以他會起貪心。真正覺悟自性的人他能了解,我萬法具足,整個宇宙,虛空法界都是我自性變現的;換句話說,我所擁有的是整個宇宙。哪樣缺?哪樣都不缺,你還貪什麼?所以,迷惑顛倒的人才會貪,真正覺悟了,知道有什麼好貪的?自己都具足。
所以修菩薩道,菩薩六度裡面,第一條教我們的是布施,布施斷貪心。布施用我們師父上人跟隨章嘉大師的這段公案來講,章嘉大師教導我們師父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這是章嘉大師傳給我們師父的心要,也是諸佛的心要。怎麼樣落實?兩個字,布施。布施就是讓你放下,你放下了就能夠斷貪心。不僅放下世法,連佛法都不能貪,《金剛經》裡講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就是指佛法,你佛法都不貪。怎麼樣?我能一門深入,我就專攻一門,這就不貪了。
現在時間到了,我們這一段還沒有講完,接下來五分鐘休息,我們再繼續討論,謝謝大家。
轉貼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KkDsZDOfr5w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健康 福慧圓滿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