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承傳中華文化(第七集)
蔡禮旭老師 2011/11/29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2-009-009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早上好。
我們昨天談到學習的心態,第四點是老實、聽話、真幹。要老實、要真幹,就要不能自欺,從心地上不自欺。錯了,我們趕緊「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自欺的一個很好的榜樣,我們昨天講到俞淨意公,他遇到灶神給他點化、給他教誨,改變了他的一生。
而灶神爺點出俞淨意公的問題,我們複習一下,叫「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瀆陳上帝」。我們看到這些經文,很重要的也是要對照我們自己。因為俞都先生他的學識遠遠在我們之上,他能考上秀才,所積累的傳統文化的學識是相當豐富的,但是卻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命運的根源在哪兒?不是學歷,也不是豐富的知識;「改習為立命之基」,改掉習氣,才能改變命運。我們修學從格物、從改習下手,這就是從根本修。
所以老實、聽話、真幹,第一個不自欺,第二個就要務本,凡事都從根本下手。格物是根本,起心動念是根本,孝道是根本,戒律是根本。佛家的戒、儒家的禮,都是修學的根本。「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沒有戒,後面的定慧就談不上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所以俞都到四十七歲還改變不了命運,那他所積累的是學識,不是德行,不是智慧。而昨天說到,俞都先生一聽到張先生講的這段話,他並沒有能馬上承認自己的問題,所以承認錯誤真的不容易。
孔子在《論語》裡面講,「已矣乎」,大家看到「已矣乎」就是孔夫子嘆了一口氣,叫已矣乎,就是「啊!」接著說什麼?「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夫子的嘆息都是帶著慈悲,要喚醒弟子,不只喚醒當時的弟子,也要喚醒兩千五百多年之後的弟子。為什麼嘆氣?夫子感嘆到,他很少能見過,幾乎見不到,能見到自己的過,這是知過;「內自訟」是自我反省、自我檢討,這叫悔過。知過,悔過,還得改過。所以還沒有到改過,他是知了、悔了,就不容易了。
昨天剛好我在講俞淨意公,之前我們的同仁早課有上過,可能我們就有同仁想,「這一篇我學過了。」學過了,做到沒有?做到才是真學會了。可是就發現有同仁,我們在講這一篇的時候,他就不是很專心,表情、動作,甚至於自己的手在那裡拔毛。我們現在修行為什麼難?習氣使然,渾然不知。我是單位的教學老師,你對我都能做這樣的動作,在大課堂上,聽著課在那裡拔毛,那你對別人能恭敬到哪裡,這不一看就知道了。我去找這個同仁,我說:「你上課不專心。」他說:「沒有,我很專心。」這個時候我能怎麼樣?傻笑,是不?所以你說要見「過」,多難。我跟他講,他都不承認,別人跟他講,沒給他瞪就不錯了,是不?所以孔子這些話是有深意的,我們不能把修行看輕。
其實我們冷靜問問自己,這麼多年過來,我們改了哪一個習氣?不要說別的,就說當下我們反思,有沒有改一個?貪什麼,不貪了;或者對什麼人事物,我們能不執著了;或者匆忙去掉了,傲慢減輕了。因為修行不進則退。見過、悔過了,進一步要督促自己下功夫去改。
有學長就談到,好像修行挺苦悶的,是吧?修行應該快快樂樂的。修行是苦的,放下就樂了。你不放下,怎麼會不苦呢?每天就被那些煩惱折磨,哪有不苦的道理?大家有沒有經驗,有一件事突然想通了,然後整個身心就覺得很輕鬆,有沒有?所以樂跟苦不是修行造成的,是自己的心造成的。你不能把責任推給修行,你也不能把責任推給團體。
你說現在團體修行很壓抑,你轉個念,我帶頭不壓抑,不就完了,怎麼這麼沒有承擔?為什麼修行不能提升?那個心量怎麼考慮就是自己,你修十年、二十年,突破不了。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擴寬心量。你說「可是我的能力不夠」,你看,又是一個煩惱念頭起來了,疑心。你心量大了,聖賢祖先加持你、護佑你,你感通了,你能力會提升得很快。怎麼都不想辦法去提升,都在那煩惱一直轉?不信聖賢,不信佛啊!
我自己從小不愛讀書,念初中寫作文,把老師氣得當場把作文丟給我,說:「同一個家庭教出來的孩子,怎麼作文程度差這麼多?」我現在想想,很感激父母的教誨,父母沒有怨過人,所以我們也不會怨人。當時老師這麼做的時候,我只覺得,自己讓老師氣成這樣很不應該,不過只知道不應該,也沒改。上了高中,還是給高中國文老師氣得當場說:「你瞧不起我的國文是吧?」一個人能讓老師氣成這樣也是罪孽深重。大學聯考到了,國文不及格。這就是我的程度,所以自己也沒自信。
可是接受師長教誨跟經典教誨,我相信一件事,師長跟經典不會騙我。為什麼?有德行的人都不忍心欺騙人,更何況是聖賢。這很多道理不是很複雜,你一想就通,就是不願放下自己的想法就不通。聖賢不可能騙人,聖賢人說,我們有明德,我們有本善,完全相信。但現在為什麼不能夠彰顯?但以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
我們很清楚,怎麼恢復?不斷放下自己的執著、分別、妄想。很簡單。在念頭裡面把分別、執著放下,煩惱愈輕,智慧愈長,你本來的能力就慢慢恢復了。「信為道元功德母」,就是這個信心重要。昨天我們學俞淨意公也提到,「信根原自不深」,信根沒有紮下去,「恆性是以不固」,所以長遠心、恆心就提不起來。
我們前幾天,大家一起把垃圾(錯誤的想法、看法)打包好了,是吧?統統給垃圾車送走了,不能又把垃圾收回來。但是很正常,慣性。大家有沒有經驗,比方說你今天衣櫃放在這裡,結果把它移開,差不多兩、三個禮拜,你可能要拿衣服,還是回到原來那個位置上,「對了,已經搬走了」。這叫正常現象,但是要有信心可以轉。
章嘉大師教給師長,「看得破,放得下」。教給師長了,傳給我們沒有?大家接了沒有?這句話聽了好多年,還不接?李炳南老師教給師長一句話,最重要的,「至誠感通」。怎麼誠?不夾雜貪瞋痴慢疑,心才能誠,所以要把這些貪瞋痴慢疑的念頭,要把它放下。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緊要把它轉過來。
我們有時候把事情想得太複雜,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而已。所以我們現在修學最基本的問題,就是如何看清自己的心念,念頭錯了,把它轉過來。修行就是修這一顆心、這一念心。假如沒有自覺到觀照自己的念頭,而任憑整個你遇到的人事物把你牽著走,今天看到這個人、遇到那個事,心情就不好,就把你牽著鼻子走,不能自拔了;然後遇到這個境界,又生起貪瞋痴慢這些煩惱了,哪有不苦的道理?那當然要止,止住煩惱,提起正念。
我們中華文化強調,「君子義以為質」,「義以為上」,處世的本質、遵從的德行是什麼?道義。義是什麼?應該的,本分。應該做的事,不帶條件、不帶所求。來到這個世間,在家庭裡、在團體裡,只有一個目的,利益他人、利益家人、利益團體的每一個分子,這是我們這一生來的本分、職責。
我們所有的苦在哪?苦在對團體有求、對他人有求,苦就來了。你完全沒有求,「可是他不接受」,他不接受是我柔軟、方便、善巧不夠,他提醒我怎麼提升自己,怎麼會有壞事?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所有人、事都提醒我的能力還有哪裡不足,他提醒我,我趕緊提升,我更有能力去幫別人。
到了一個團體,沒有別的,盡心盡力怎麼讓這個團體更好。「可是我沒能力」,學,把問題找出來,包含去請教,都比我們在那裡煩惱、原地打轉,好太多太多了。所以學問,要學著問、要請教,「心有疑,隨札記」重要。我們下一節課可以就大家提的一些問題,再跟大家做交流。
俞公,昨天講到的,張公指出來的時候,他還沒有辦法承認。所以不自欺,首先面子要放得下。不要再要面子了,要面子,把無量劫來稀有難逢、成就自己道業的機緣給斷送掉了。看破,面子有什麼好處,讓自己身心受到它的牽絆,甚至為了面子違背良心、不肯講實話、不肯改過,最後還得墮落的分。看清楚了,誰還要面子?這是大障礙。面子得撕掉。撕掉面子,痛不痛?痛不痛?你們沒反應是還沒撕第一張,是吧?
修行是苦的,什麼苦?放下的過程。因為沒有痛痛快快放,所以得苦;痛痛快快放的人,就沒有苦。所以那個苦,坦白講,還是自己造成的。我們中國的成語,自討苦吃、自作自受、自掘墳墓、自找麻煩,會用心體會這個成語,開悟了;最後一轉,自求多福、自立自強、自他不二,所以聖狂就在這一念之間。
不承認,沒辦法,張先生把他所有問題給他分析得很清楚,他不得不認。接著,點出來,他的「意惡太重」在哪裡?我們看一百三十二頁。「貪念」要放下。「愛不重,不生娑婆」,就這個貪愛的心太強了,才會墮落下來。「淫念」,人為什麼生生世世、死死生生、生生死死不得了脫?跟貪淫,還有傷害、殺害他人有關。傷害他人,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得去還債,還命債都有。真明白的人,「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不要再跟人家結怨了。別人看到我不高興,怎麼辦?我回避就是了,他也生歡喜心,要這麼柔軟,不要再跟人結怨。在經典當中說的,殺業就常常要來酬償這個債務,不得了脫。
再來,「淫念」,就是「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纏縛」,我以前唱情歌唱太多了,就想到纏綿。纏縛,這個「縛」,綁起來,還是經典談的力道比較夠。您看,這個「我」指男眾,好色,「我憐汝色」。可是這個時代更嚴重,不是男人好色,連女人都好色,所以修行難啊!現在你去看青少年,女的比男的還主動,兵敗如山倒。為什麼?男人本身就容易衝動,結果女人還主動,完全就失控了。
所以在這個時代,再看看我們古代的禮節,防微杜漸,男女授受不親,那是高度的智慧,要防微杜漸。現在你看這個禮沒有了,像黃河潰堤,誰能說完全扭轉這個社會風氣?沒人敢說。因為它已經發作了,要治就不容易了,那得要好幾代人。假如還有禮,幾年,整個社會就大治。大家看魏晉南北朝、隋,亂了一百多年,可是「貞觀之治」才幾年,全國大治,為什麼?人還懂倫理道德、懂禮,一教化,全部喚醒了。可是我們現在是黃河潰堤,沒有這些基礎了,沒有兩、三代人,很難。都被西方功利誤導了,女子不懂得貞潔、愛護自己,就麻煩了。
其實人做哪些違背道德的事,良心都會不安的,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有時候事後想到,以前年少輕狂做的那些事情,都很後悔。我當時初中的時候,貼的是席維斯史特龍,「第一滴血」(Rambo)Rocky,都是逞強鬥狠。假如那個時候就是貼孔老夫子,不知道多好,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我這個彎路少走太多太多了。所以立志重要。我們很多孩子從兩、三歲開始學,那真是有大福。我們希望我們以後的孩子都有這麼大的福報。
而女眾比較容易重情感,「愛汝心」,這樣子在那裡糾纏,經百千劫還是出不了這個糾纏,常在纏縛、輪迴當中。
所以看到貪、淫,得要下大功夫。「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那個時候一讀到這一句,冷汗直流,一條根就拉下去了,我是五條,兩只手、兩只腳,連脖子都套上了,焉有不墮落的道理?沒關係,有恐懼、敬畏的心才有警覺性,有自知之明就不怕。
改過要先發三心:「羞恥心」,不要再墮落了,我不要再糟蹋自己的明德本善了,這一生不再搞輪迴,最後身。要做大丈夫、大英雄,大雄寶殿,就是不再被習氣牽著走,才是大英雄。「畏心」,敬畏的心,我再不認真就要墮落了,生恐懼的心。再來,「勇心」,勇猛的心,對治習氣。這三個心一定要發起來。
誰發?自己發。不要聽完這一段,財色名食睡,好,開始要求別人不能貪,那叫什麼?控制的念頭。「我為他好。」我們現在習氣現前,還有一個非常高尚的藉口,「為他好」,渾然不知,自己的控制欲有多強。得不到他人的諒解、接受,一定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我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出在控制、出在對立、出在見人過了。
我們昨天有提到,傳統文化一個最重要的心態,xy軸。大家學過數學吧?x軸,無限延伸,寬以待人;y軸,一直往下伸,伸到心地深處,見到心地上的貪瞋痴,把它拔掉。要深到哪?深到心地,才能見自己的煩惱。我們有時候檢討很表象,沒在心地上。要無限的延伸,不能自欺,這叫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那個寬恕在哪?包容別人,設身處地。其實我們自己不能設身處地,代表我們自己根本就沒有做到;做到的人,一定可以設身處地。比方說你會耕作,你要教一個不會耕作的人,你一定知道他學的過程會有哪些情況,是吧?假如我們今天要求別人,讓人家完全做不到,那其實我們自己都還沒做到。
所以面對這些貪的境界,是自己下功夫,不能去要求他人。而只要自己的靈性愈提升,你那種欲望自然就愈淡;你每天專注在經教當中,那些貪,不知不覺就淡掉;你念念為人著想,不知道什麼時候,你不會自私自利了,你是過來的了。
我在「香港四十集」有跟大家交流到,有一個太太聽了健康飲食,回去就跟他先生講:「我為你好,從今天開始,不煮肉了。」是不?大家聽到這個公案,有沒有舉一反三?自己先放下,自然感動別人放下;自己不放下,又要求別人,造成自己家庭跟團體非常大的壓力。那個壓抑來自於哪?我們團體當中都是先要求別人,這個團體的壓力就出來了。
問題都還在我們的心地上。別人還在貪,體恤人情,循循善誘,幫他提升靈性,慢慢這個欲望就淡了。你看幫助一個人要多柔軟、多善巧,才能調伏我們無始劫來的那種強勢、控制的念頭,他還是來成就我們的。所以面對身邊的人,他還有財色名食睡的需求的時候,你不能馬上就要求他全部都沒有,要循循善誘、疏導,不能防堵,防堵到最後一定會潰堤。慢慢的把這個修道,在自己的家庭、團體當中形成一個氛圍,讓每一個人在放下他的習氣的時候,都不會覺得很困難,這個就是我們的善巧。
和光同塵,不要一修行了,就好像要告訴別人,我是蓮花,你們是污泥,我是「出淤泥而不染」,這就是傲慢。要和光同塵,讓人家覺得很舒服,而不知不覺被你帶領起來。他們有貪著,恆順,可是你的心上不貪,然後循循善誘把他們帶起來就對了。
接著講,「嫉妒念」要放下;「褊急念」,就是心胸小,見不得人好;「高己卑人」,傲慢;「憶往期來」,懊惱過去、寄望未來,都是煩惱。修行能得力,要安住當下。而人大部分的精力,都在胡思亂想過去的事,跟未來的事,這叫愚痴。浪費時光就愚痴了,盡想、盡做一些對自己人生,還有對別人沒有幫助的事情。什麼人有智慧?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大家看,所有的意念基本上離不開五毒,貪瞋痴慢疑,五毒。我們接著看,「恩讎報復念」,這是瞋恨心。你看「憧憧於胸,不可紀極」,控制不了。所以你逃禍都不只,你還求福?
接著,俞都先生求他幫助。而求他幫助的時候也是點出來,你的意念是錯誤的,就好像種遍地荊棘,怎麼可能收非常好的稻穀?那不可能的。修道之人首先要深信因果,深信到什麼程度?每一個念頭就是因,就會感來結果。明白這個因果,沒有對意念不慎重的道理。
所以告訴他怎麼克制意念,方法來了。您看我們有時候把人家的問題都講完了,人家在那裡很難過,「那我怎麼辦?」自己看著辦。你不把它講出來,他還沒有那麼痛苦、那麼緊張,你講完還不給人家方法。大家看,這些聖哲人都非常的慈悲,馬上把方法供養他。「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把這些所有的雜念放下,「收拾乾乾淨淨,一個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
可能我們會想,善,四書這麼多句,哪一句好?大家想,哪一句好?「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可以。還有沒有?「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念念為人著想」,很好,這都可以。每一個人你覺得最感應的那一句,都可以。你假如是伊斯蘭教的,你就念「安拉確實是仁慈的」,是不?你假如是基督教的,你說「上帝愛世人」,你就記這一句。不同宗教,挑一句很精闢的教誨。
因為我們現在的程度,是沒有正念,就是妄想、就是雜念。我們很清楚這個狀況,要用一個正念來抵一切妄念,一定要這麼做,不然時光都蹉跎過了。佛家可以用一句「阿彌陀佛」,「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悟,其實就是喚醒本有的自性、喚醒明德。三教都是這樣教誨我們的。調伏邪念、妄念的方法,就是要只有一個念頭,正念分明下去,慢慢的妄念就會少了。今天就要開始用了。
「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接著這一段是對治什麼?專務虛名,都做給人家看的,不可以這樣。只要能做得到的,「不圖報,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行去」。不為自己,緣分到面前來,我們多少能力盡力去做,把自私自利完全放下,這就不會做表面功夫了。「若力量不能行的」,也是勤勤懇懇,祝福他、隨喜他,讓「善意圓滿」。這是對治專務虛名。
接著說,發忍耐心、發永遠的心。發心容易,恆心難。要不斷的不忘初心、鞭策自己,不可以自我墮落、不可以自欺,「久久行之,自有不測效驗」。
昨天我們念這一段經文是文言文的,好像我之前在古文課是不是說,好像在我們前幾節課又說要念《了凡四訓》,可能有學長說,「這麼多,一個頭兩個大。」
我們紮根要紮兩個根。第一個,德行的根,就是儒道釋三根,這第一個基礎。第二個基礎,是文言文的基礎。文言文的基礎急不來,厚積薄發,多讀、多念、多積累。首先,內心要把恐懼放下,要歡歡喜喜去領受,你就覺得很容易感應。念頭裡面不能在那裡想,我不行,我不能,我程度不夠,看懂多少就落實多少就好了。不要急、不要貪、不要趕。
所有的教誨沒有別的,都是讓我們回歸到息滅貪瞋痴而已。你也不要覺得,好像很多東西都不一樣,統統是長善救失,統統是放下習氣的教誨。而我們念這幾篇文章,主要要彰顯一些關鍵點,就是你一定要突破,不能重虛名,要從意念下手,沒有這個態度,修幾十年也上不去的。
接著,我們看到俞都先生當下就悔悟了,隔天就拜天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而且取一個別號,提醒自己叫「淨意道人」,發了願,勇往直前。剛開始的時候還是雜念紛飛,還是會懷疑、會退墮,進進退退,最後下勇猛心,在觀世音菩薩像前叩頭到流血,然後發願。你看這個就是發勇猛心,三心齊發。
「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這就是不再糟蹋自己,要不斷提升自己,這叫恥心;「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這就是有畏心,我不成就就是墮地獄,他警覺、敬畏的心愈來愈強。人假如時時想著會墮地獄、會墮地獄,他沒有不用功的。阿羅漢想到前世在地獄受苦,流血汗,就知道地獄有多恐怖。
每日清晨,他虔誠誦觀音聖號,求佛菩薩護佑他,有感有應,至誠心,佛菩薩就會保佑。佛菩薩已經契入法身,契入一體的真相,我們有感,他馬上就知道,這一點都不複雜,一體。
諸位學長,我們的身體很容易體會一體。比方我們今天手指痛了,其他的部位知不知道?知道。你拔一根頭髮,才一根頭髮,那麼小一個地方,全身都有感覺,是吧?這叫正常。有沒有人手指痛,只有手指知道,其他地方都不知道?甚至於手指痛了,然後眼睛說:「我幫你拿藥,不過你要給我十塊錢,我才幫你拿」;腳說:「眼睛要十塊,我也要十塊,不然我不走路。」分自分他,不是一體了,這個身體叫不正常。
所以一體的真相,一切眾生跟我們是一體是真相,我們現在都是屬於不正常。有執著了,執著什麼?執著這個身體是我,就好像一個身體,它只執著眼睛是我,其他都不是,那它當然不是一個完整的狀態,不是一個正常的狀態。甚至於因為執著這個身是我,自私自利,還去傷害眾生,那就是在傷害自己。
既然是一體,哪裡有痛苦,馬上就有感應,只要契入一體的,他就會來幫助。你看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師長,念念想著怎麼成就我們,是吧?甚至把我們的生命,看得比他還重要。父母師長如此,聖賢佛菩薩亦如此。這一個信心能提起來,就能接受諸佛、聖賢的護念跟庇蔭。
這個時候「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這個就還是敬畏的心,就不會放縱自己。
接著說,都是盡心盡力幫人,「有濟於人,有利於物者,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閒,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這個「力之繼不繼」就不考慮自己,盡力去做就好了。不要一開始就在那想到自己的方便、想到自己的時間種種,就不願意去幫人。「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這個「委曲」重要。現在大眾的認知不足,福報也不足,事情都不容易做,這個時候我們還耍脾氣,那只能壞事。「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事情已經很不容易了,多出點力,但是不要埋怨、不要雪上加霜,這是有大局觀的人,一定能保持這個態度;「處難處之人」,不要再增加團體裡面的是非對立,看得懂問題,怎麼善巧去改善,不要再傳是非,到我為止,「委曲成就而後止」。
其實您看,您假如用心去體悟所有的人事物,這每一個經句都有深意。「隨緣方便」,「隨緣」就是緣分具足,「方便」就是柔軟善巧。「廣植陰功」,心量大,盡心盡力做。「且以敦倫」,教人怎麼做人;「勤學」,好學才能有智慧;「守謙」,謙卦六爻皆吉;「忍辱」,人不能忍辱,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就。你的家庭你不能忍,一定衝突不斷;你的事業不能忍,鐵定有瓶頸、鐵定會敗下來;道業不能忍,「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就沒有功德了,積累不了了。所以「一切法得成於忍」。
接著,還從因果報應來化導別人。這個因果報應重要在哪裡?倫理道德讓人恥於作惡,他羞恥心提起來。可是羞恥心提起來,它有一個過程,時間比較長。可是因果報應讓人不敢做惡,他講了以後,他會戒慎恐懼,「那個果報這麼可怕,不能做壞事。」所以現在都可以善巧的把遵守五倫八德有什麼好報,不遵守有什麼惡報,可以「逢人化導」。「惟日不足」,盡力做,好像感覺每天時間都不夠。而且每個月最後一天,把一個月所行、所說的這些善言善行,「就灶神處為疏以告之」,告訴灶神爺。這個動作很重要,灶神爺是他的善知識,他要主動報他的修學情況。
我們在團體當中,要盡為人下屬的本分、盡學生的本分,這都是基本功。你親近這個善知識,你要把你的修學狀況給他匯報,他才能夠針對我們的問題來給我們指導。你不問,他也不知道。
我之前在廬江的時候,我們的同仁他們都說,蔡老師什麼都知道。後來好一段時間之後,我才了解,他們很多狀況都沒有跟我講,他們覺得我什麼都知道,其實我什麼都不知道,那個落差太大了。那個要有他心通,功夫要很高。所以不能搞情執,好像很遵從誰就把他看得太高了。「理有頓悟,事要漸修」,我自己還這麼多習氣要改,哪有什麼都知道。看人要會看,要客觀。
聞道有先後,術業還有專攻。我以前就是個公務員家庭的孩子,出來又是教書的,整個社會的閱歷也不足。是吧?然後那些管理,我也沒有經驗,我也沒當過老闆,也沒當過總經理,所以這些部分要多去跟人家請教。你看,別人把你看神了,最後還覺得自己是神就完了,就萬劫不復,斷人慧命了。所以站在台上這幾代人特別危險,人家一遵從,不知不覺就喝醉了,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幾兩重就麻煩了。
所以我們同參道友之間要互相切磋,要主動跟我們親近的善知識匯報。學習要主動,主動參與、主動請教。參與很重要,比方說,兩、三個人在那裡談話,我們剛好經過,怕打擾人家。怕打擾人家,學習都不主動。剛好在談話的時候,那就是一個因緣,這個因緣過去就沒有了。大陸有一個俗話說「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我剛剛強調這個重點,你在開顯每個道理,你要去蒐集當地的諺語,他們最熟悉的話,台灣、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一不一樣?不一樣。你講那個他最熟悉的,他一聽就很歡喜,這叫「恆順眾生」。「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再複習一下,怕忘記了。
我們有時候太見外、太客氣了,人跟人都沒法交心,不親。你說怕打擾,你就問,「方便我也聽嗎?」人家不就「歡迎歡迎」,不就好了,不就珍惜到,一個可以切磋道業的機會了。「不方便」,「抱歉抱歉」,就過去了嘛。其實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來,我們學習是挺被動的。
所以他對灶神爺匯報,這個動作也是很重要。結果他這樣去奉行,「持之既熟,動即萬善相隨」,他只要一言一動、起心動念都是善,「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沒有一個妄念起來,安住在正念當中。「如是三年」,這麼做了三年,到五十歲的時候,在「萬曆二年」,剛好進士的考試舉辦了,而且是張居正先生,他那時候是宰相位,「為首輔」,他負責監考。
我們看,「江陵」是指張居正的故鄉。一個人他的德行、功業,大到當時的人就不稱他的名、不稱他的字,直接稱他哪一個地方的。中國人特別重飲水思源。為什麼稱他叫張江陵?就江陵這一片水土,養育了這個對國家有貢獻的人,也是提醒當事人,不能忘了故鄉的恩德。
考試結束之後,他去找跟自己同鄉的考生,希望為兒子找老師。結果很多人都同樣推薦俞都先生,後來就聘他到京師去教他的孩子。「公挈眷以行」,攜家帶眷到京城去了。「張敬公德品」,張居正先生非常尊重他的德行,還介紹他入了國家辦的國學。結果「萬曆四年」,丙子年的時候。「附京鄉試」,這個「鄉試」就是考舉人,一個省的考試,「遂登科」,他考上舉人了。「次年」,隔年,他考全國的進士又中了。
一日去見「內監楊公」,可能是太監主管,楊公他收了很多義子,他把五個義子請他們出來,拜見俞都先生。這都是他在四方找到的孤兒,為了自己晚年可以享天倫之樂。結果有一個男孩差不多十六歲,俞公看到他覺得很面熟,就問他祖籍在哪裡。他說,江右人,小時候誤入糧船,就被船給載走了,「猶依稀記姓氏閭里」,還記得自己的故鄉差不多是在哪。「公甚訝之」,俞公非常驚訝,命他把鞋子脫掉,結果一看他的左足有「雙痣宛然」,果然是他兒子,所以「公大呼曰:是我兒也」。當下這一定是非常激動,楊公看到了也非常驚訝,趕緊把他的孩子送回去給他,讓他一起走,「隨公還寓」。
結果我們看「公奔告夫人」,我看到這個句子,夫妻情深,盡最快的速度不讓他的太太再難受了,奔告。「夫人撫子大慟」,因為眼睛瞎了,抱著孩子痛哭流涕,「血淚迸流」。孩子也是非常激動,「子亦啼」,而且「捧母之面而舐其目」,捧著母親的臉,然後舔她的眼睛。結果這個孝子的至誠感通,他母親的雙目復明。俞公悲喜交集,感慨萬千。所以積德行善、改造命運是真實不虛。「遂不願為官」,看淡世俗的名利,回家力行善行教書,「辭江陵回籍」。
「張高其義」,張居正先生覺得他不追求功名利祿是義士,「厚贈而還」,以厚禮感謝他教育孩子,送他回去。「公居鄉」,在鄉裡當中,「為善益力」,愈做愈積極,愈做愈徹底,就是這個「益」字。「其子娶婦」,他的兒子娶太太,「連生七子,皆育」。這個「皆育」是不只長得好,還教育得好。「悉嗣書香焉」,這個「嗣」就是傳承下去,把他的家道傳下去,都是知書達禮的讀書人。這整個家道就興盛起來。
「公手書遇灶神」,把這整個體悟、經過都寫下來傳給子孫,「并實行改過事以訓子孫」,還是不疲不厭的以身作則來帶好子孫。「身享康壽,八十八歲」。本來是「神註已多」,「逃禍不暇」,逃命都來不及了還求福,您看,一轉變,長壽八十八歲。「人皆以為實行善事,回天之報云」,都是說到因為他積德行善、改造命運,才有這樣好的福報跟家道。這一段話告訴我們,俞都改造命運的榜樣影響一方老百姓對聖教的信心,這功德無量。
現在傳統文化最缺的就是榜樣,唯有榜樣才能讓人有信心,唯有信心他才肯學;沒有信心,連學的動力都沒有。所以每一個做人的角色要有榜樣,每一個家庭要有榜樣,每一個團體、行業要有榜樣。吉林松花江中學,那功德太大了,它在教育界樹立榜樣;海南省監獄系統,它在監獄樹立榜樣。我感覺老天爺能把任務給我們,那是我們人生最大的福報。
我記得廬江剛開始,我跟同仁講,我們今天能來做這一個承傳文化的事,「啊——福氣啦!」(閩南語),福氣是閩南話,就是福氣,這一生沒有白來。「必為世人不能做之事,必做世上不可少之人」。現在這個世間最缺什麼人,我就要做到,最缺聖賢人、最缺義無反顧的人。什麼事最重要?養老育幼,這都是整個社會風氣,最重要的根本所在。一個人忘本,不尊重老人、不孝敬父母,人心刻薄,社會墮落。那怎麼做?願發了,得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一步一步做紮實。
再來,治國就是要利益社會,什麼最重要?自己的德行,再加上團隊的素質,要栽培人、感召人。德行才能感召,「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我們祖國大陸,光是縣就有多少?好像兩千多,是吧?有多少村?算都算不清楚。可是只要有一個「孝心村」做成功了,就帶動全國。其實每一個人的願心,都可以普照整個世界,跟整個國家,只要做紮實、做出榜樣來,就可以。扭轉乾坤,振興所有人的信心。
這還是他同里的「後學羅禎」幫他記下來的。
我們剛剛把這個不自欺的例子跟大家交流了,接著,不自欺還有第二條重點,我們剛剛也提到了,就是「務本」。起心動念是本,持戒是本,孝道是本,這些都是從根本來做起。
再來,「先難」,老實、聽話、真幹,從最難克的習性下手,這就得要我們自己找出來去對治。孔子讚歎顏回,說顏回有君子之風,有四點,「回有君子之道四焉」:一,「強於行義」,「行義」其實就是格物的功夫,白話一點叫對自己的習氣趕盡殺絕,所以他不遷怒,不貳過。
接著,「弱於受諫」,很能接受別人的勸告,歡歡喜喜感謝別人的提醒。其實能不能成聖賢,關鍵也在這裡。大禹是聖人,「聞善言而拜」,人家給他講的他很受益,他給他頂禮;子路是賢人,「聞過而喜」;顏回是復聖,非常容易接受別人的勸。
而且他這個榜樣,身邊的師兄弟看到了,曾子說,「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這就是曾子看到顏回身上的優點,讚歎他。所以顏回在整個孔子的學生當中是榜樣,讓同學們都跟他學習,這是輔助老師教學最好的學生。那顏回是誰?要期許自己在團體當中扮演顏回,好學生的角色,讓我們的善知識、讓你的領導「有你真好」。是吧?
「怵於待祿,慎於治身」,我們看這個「怵」就是戒慎恐懼,「待祿」就是接受俸祿。爾俸爾祿,民脂民膏,這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錢,所以為官的時候,都是念著老百姓的不容易,盡心盡力。
從這裡再延伸,李師公他訓練的學生出去講經,出去講課的時候,連水都是自己帶,不給人家添一點麻煩,而且都是帶著至誠感恩的心,感謝這一戶人家給他這個機會學習。我們這個師承很重要,李師公這個精神我們要體會到。不然去到人家家裡跟人家分享,大家什麼都給你吃好的、喝好的,都給你送,到最後都覺得應該的,就墮落了。
現在這樣的情況不少,不知不覺就被名聞利養給淹沒掉了。戰戰兢兢,帶著感恩的心去做,對人沒有絲毫的貪求、要求。你跟人家談條件就完了,那叫什麼?拿著聖教去做事業、做生意、討自己的好處,那就完全錯誤了。在佛家,變成「裨販如來」。去做付出,這是我們道義所應為,沒有帶條件的。
我當時聽到有一個說法,說現在邀請老師去講課,得要考慮送什麼層級的東西才行,我聽了真是很恐慌,傳統文化復興才這麼幾年,就有這種風氣,還得了!很多講學的人,就是因為身邊的人一直這個送、那個送,把他給淹掉了。所以要護念一個講學的人重要,他年紀輕輕,年長的要懂得護念。還有,講學的人自己要找嚴格的人護念自己,沒有,自己找。你假如結婚了,就找你另外一半,愈嚴格愈好,最好拿一根棍子給她,我是說提醒,教鞭嘛。
最後「慎於治身」,對自己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非常的慎重,「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這個「老實、聽話、真幹」就跟大家談到這裡,這是第四點。我們第五點可能提一下好,因為我感覺這一點很嚴重,就是不畫地自限,就是要有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不畫地自限。大家知道了,我就不寫了。
孔子當時在教學的時候,有一個學生叫冉求。冉求跟夫子講,「非不說子之道」,孔子啊,我不是不遵從您的教誨;「力不足也」,您講的大道我做不到,我能力不足。孔子對他講,「力不足也,中道而廢」,力不足應該是走到一半走不下去,叫力不足;「今女畫」,你根本連做都還沒做,就說你沒辦法了,這是畫地自限,不是能力不夠。
其實我們所有的問題突破不了,全部都是畫地自限,能夠寧為成功找方法,一定可以突破。「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健康 福慧圓滿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