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1-22 22:26:52| 人氣27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弟子規》與佛法的修學(第二十二集)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弟子規》與佛法的修學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二集)  2005/3/1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52-118-0022

影音網址:http://ft.amtb.tw/jwplayer/player.php?provider=http&autostart=true&file=http://ft.amtb.tw/media/flv/52/52-118/52-118-0022.flv

  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阿彌陀佛!我們剛剛提到,在父子關係當中要言而有信,而且這個信還有信義的意思,有本分、有職責在裡面。雖然這些本分職責沒有付諸承諾,但是卻是常常放在心上,時刻不忘,時刻想著要盡孝子的職責。在師生關係上亦是如此,老師要言而有信,對學生也希望能夠成就他;學生對老師也是念念不忘恩德。

  再來,君臣關係,也就是現代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當然,領導者的言語一定要守信,所謂君無戲言,假如領導者不守信,影響的面就很大,所有的臣民、員工會不信服,到最後整個風氣就會敗喪下來。除了言而有信之外,君者有君的本分跟道義,臣也有他的本分、道義,假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那就會天下大亂。當領導者應該有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本分?最重要的,要當人民的好榜樣,要以人民的生活幸福為努力的方向,絕對不是以個人的享樂為目標。

  為什麼孔老夫子時時都會在他的言談當中談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是談論到當時候的聖王,當時候的社會現象,夫子是非常的嚮往。我們也可以從史書當中去了解到,為什麼這些聖王值得我們學習效法。在史上記載著,堯帝有一天走在路上,看到兩個人民犯罪被抓起來,堯帝看了之後,心裡很著急:我的人民怎麼被關,犯法了?他趕快趨前去把事情了解清楚。結果一問之下,是因為他們偷了人家的東西。堯帝接著就問:你們為什麼要偷人家東西?這兩個犯人就說:因為上天久旱不雨,我們家裡面已經沒有東西吃了,不得已才偷人家東西。堯帝聽完很難受,他就對這些押解的士兵說:你把他們兩個放了,把我抓起來。當場每個人都很驚訝,怎麼可以把君王抓起來?堯帝就說:我犯了兩大過失,第一個,因為我沒有德行,所以才招感來上天久旱不雨;第二個錯,是我沒有把我的人民教好,他們才會偷人家東西。堯帝至誠的反省懺悔,這顆真誠心,當場天地都動容,馬上烏雲就彌漫整個天空,降下甘露。感應確確實實不可思議,依報隨著正報轉。

  尤其假如我們是一家之長,一個企業之主,一個國之領導人,我們的一言一行影響的面都很大。當領導者當了榜樣,整個萬民學習,當萬民都能夠尊崇、都能夠效法,整個人心的轉變就會非常快速,人心一變,所有感來的境界就變;人心善,就能夠國泰民安,人心惡,就災禍連連。當家庭不好,公司不好,誰應該負最大的責任?領導者應該負最大的責任,因為他的影響面最大。而這些聖王都能深刻體會到這一點,所以時時反省自己。商湯他的洗臉盆裡面,就寫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時時提醒自己不可以懈怠,要當臣民的榜樣。商湯也說道,「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他覺得所有的不好他都要負最大的責任,因為他是一國之主,因為所有人民的教育也都是他在推動。當一個領導者有這樣反省的態度,有這樣愛民的一種存心,相信一定會贏得底下人民、員工對他的愛戴。

  孟子有一段話非常有味道,孟夫子說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提到領導者對下屬的態度,假如把他當作手足一樣愛戴,下屬一定會把上司當心腹一樣的愛護、擁戴。但是領導者假如視這些底下的員工就好像犬馬一樣,需要的時候就把他勞動勞動,只把他當作工具用。那下屬會把他當什麼?就當一般的人民、國人一樣,沒什麼交情。我們看到現在很多員工,下班的時候,連多一秒都不肯做,馬上:好了,時間到了,我要走了,你假如還要叫我做的話,就要加班費。因為上司把他當工具,他對上司當然沒有恩德,斤斤計較。

  最後君之視臣如土芥,我們因為有錢擺闊,不把下屬當人看,不尊重他,他的內心會很不滿,日積月累把上司當仇人一樣看。我們認識一個人,他也提到他跟下屬處得不好,他是開餐廳的。後來下屬在餐廳裡面放東西,搞得他生意做不下去,關掉了。絕對不要搞成這樣,當我們理解到孟子這段教誨,當領導者沒有把組織帶好,就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當你的態度一轉變,一定會讓下屬很驚訝,這樣風氣就會為之大變。所以,領導者要做榜樣,要時時反省自己。

  領導人除了德行很重要,還要會用人,不然一個人會忙死,忙東忙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統帥是艾森豪將軍,艾森豪將軍有時候還會去打高爾夫球,他只管四個人,陸軍總司令、海軍總司令、空軍總司令,還有一個參謀總長,管四個人。為什麼有時候還要去打高爾夫球?不是貪玩,最重要是時時讓心情冷靜、放鬆;冷靜、放鬆就有智慧,才不會下錯判斷。假如一個領導者每天從頭忙到尾,心是什麼?散亂的;縱使他再努力,假如決策錯了,也會搞得一團糟。所以用人也是一個關鍵。

  日本的企業界有個法寶,就是如何能夠真正選到好的主管。什麼法寶?今天假如這個主管的位子有好幾個人可以來爭取,領導者就會怎麼判斷?先了解他們每個人有沒有孝順父母;假如這個標準衡量下去,只剩下兩個,你繼續看,有沒有照顧妻子、兒女,這樣從他的德行、做人一看,就會一目了然。中國人說「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因為有孝心,人生才有道義、才有恩義,這樣的人才能用。所以用人唯德,不能只看才華。

  民國初年有個書法家,叫林散之,日本人對他很尊敬,尊他為當代「草聖」。日本人看了他的字很尊敬,到中國來,還會到他們家門前給他深深一鞠躬。這位書法家就提到,有德有才,你用這個人有德有才,他會愛才;無德有才,他會忌才;有德無才,他會用才;無德無才,他會毀才。這四個標準可以提供我們往後用人的一個方法。我們看一下,一個人有德有才,他一定會很希望讓更多的年輕人,更多的人能夠有好的能力來造福團體、造福社會,所以他會愛才。沒有德有才,他會嫉妒有能力、有才華的人、有德行的人,他會嫉妒。歷史上這個例子多不多?多!你看禍國殃民的都是無德有才,嫉妒別人,要置人於死地。

  我們看到南宋時候秦檜,秦檜讀的書多不多?多。現在有個說法,說書讀愈多愈好,這樣對不對?有待商榷。書讀得多而沒有德,他會拿著這些學問去炫耀,拿著這些學問去賣弄、去搞手段,那就麻煩了。你看秦檜害死了大忠臣岳飛,可是秦檜也沒有好下場,我有一次翻開《菜根譚》,第一句話給我很深的印象,第一句話說到,「弄權一時,淒涼萬古」。確實當一個人有地位的時候,絕對不是拿著這個地位去享樂、去弄權,當有這個名、有這個地位的時候,它同時代表著責任,代表著義務。我們應該更珍惜這個地位,造福於人,造福於民,不然福報花完了,就會淒涼萬古。到哪裡淒涼?到哪裡去了?影響面愈大果報愈慘烈。

  我們去岳飛廟,也看到有兩個人跪在那裡,已經跪了多久?很久了。不只跪在那裡,旁邊還有很多口水,還要在那裡長久被人家唾棄。不過這樣也好,秦檜的罪業也快消完了,他同時在那裡表法,應該也有無量的功德在。我們去參觀岳王廟,岳飛的軍隊非常有紀律,其中有提到兩句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他的軍隊規定,縱使冷死,也不可以動老百姓的屋子;縱使餓死,也不能搶老百姓的食物。有他這樣的領導者,難怪軍隊這麼樣的有紀律,這麼強盛,這都不是偶然的。所以,假如是無德之人,縱有才華不可大用。

  再來,有德無才,他做人很謙卑,對人很恭敬,但是才華不算是很突出。這樣的人你用他,他因為有德,他會記住我要把事情辦好,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他就會盡心盡力去舉才,所以他一定會用才。最後,無德無才,他看到人才絕對都要把他消滅,就會毀才。我們看到秦國時候李斯,因為嫉妒韓非子的才華,設計陷害了韓非子,害死他。不只害死韓非子,李斯還建議秦始皇焚書坑儒,所以嫉妒心確確實實會造極大罪業,果報萬劫不復。為什麼佛陀教誡我們要隨喜功德、要稱讚如來?確實因為嫉妒是修行的大障礙。李斯造作了這麼大的罪業,他的果報也很淒慘,他的孩子跟他一起到了刑場,腰斬東市,從腰部處死。這是讓我們理解到,用人一定要重視他的德行,只要為人君者能夠時時反省自己,能夠時時造福於民,又懂得用好人才,那他的工作一定會推展得很順利。

  為人臣子應該有什麼樣的本分、義務?俗話也常講「受人之託,忠人之事」,所以為人部屬要盡忠職守,要把工作做好。當領導人有過失的時候,我們也要直言不諱,要勸誡。現在人敢不敢勸主管?不敢!為什麼不敢?這個值得我們思考。因為這些部屬,比方說在政府機關,長官有時候會調來調去,不知道要把寶押在哪個主管身上?假如押在這個主管身上,後來他調走了,我們可能成本都付之一炬。所以現在都比較偏向討好主管,反而忘了要對主管的一些做法給予一些建議、一些提醒。因為怕得罪主管就不敢建言,又深怕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每天在患得患失當中,這樣日子好不好過?不好過。

  像這樣的朋友,你一定要拿一本書送給他,叫做《了凡四訓》。「命裡有時終須有」,不是這樣去鑽營,這樣去阿諛諂媚可以獲得的。而且說實在話,當我們能夠真正給長官建言,當我們時時是想著把工作做好,而不是要去討好哪個主管;因為我們在政府機關工作就是要為人民負責,而不是為某個主管負責。而當我們愈盡心盡力把自己的工作辦好,無形當中積了福分,無形當中能力也提升上來。能夠用巴結諂媚而讓主管對你喜好的這些主管,他能不能做長久?保證做沒多久就垮下來了,你到時候那些投資也沒有用。可是因為你時時盡自己本分,有福又有慧,又有做事能力的提升。當真正好的上司、主管來了,他要用誰?當然用你!《中庸》裡面有提到「君子居易以俟命」,君子絕不攀緣,但是充實自己,時時等待機會去造福於民。「而小人行險以僥倖」,小人只想著利益自己,抓些比較快速的機會,但是往往僥倖的心理都會做出一些不順道義的事情出來,到最後福也報銷了,能力也耗在討好上,而沒有在工作能力上。

  臣子要時時想著自己的本分,而不是自己的功名利祿而已。在東南亞經濟風暴當中,我們也看到很多員工一、二個月拿不到錢,就把工廠圍起來,不讓它正常運作。諸位同修,這樣的做法好不好?其實我們冷靜來看,現在人因為沒有得到聖賢教誨,做事沒有理智,都是循什麼做?情緒,意氣用事,搞下來的結果都是兩敗俱傷。把它封起來,老板也沒有辦法正常運作,也沒收入了,那公司只有倒,危機也處理不了。倒了以後,員工有沒有工作?也沒工作。

  當時我們就在思考,這家公司也二、三十年了,在這二、三十年來,這些老的員工為什麼能夠有穩定的生活?為什麼他的孩子能夠念書也是一帆風順?是因為他家裡有穩定的經濟收入。為什麼有穩定的經濟收入?除了自己的努力以外,還有一點不容忽視,是老板給了他這個工作機會。這二、三十年來老板的恩德有沒有放在心上?人不念恩,忘恩負義,是最折自己的福報。很多人心裡會想,老板領的比我多,我領得少。其實一個人把自己工作做好,回到家裡都可以睡個好覺;老板、領導者,他還要時時想著,為整個團體謀長遠的發展。很多經濟出現狀況的時候,誰去張羅?都是這些老板,所以他為公司所操的心遠遠在員工之上太多。因為我父親在銀行上班,他很清楚,常常銀行要關門以前,都是這些老板急急忙忙在那裡奔波,所以這個恩不能忘。當我們能念恩的時候,君臣、領導與被領導之間才能夠化解一些衝突跟障礙。

  同樣是東南亞經濟風暴,我們卻在韓國的報導裡面看到不一樣的場面。韓國的員工拿著自己的錢去跟老板講:你不能倒,你倒了,幾百個人、幾千個人家庭都有問題,所以我們的錢先借給你,讓公司能夠逃過這一劫。諸位同修,韓國人為什麼有這樣的道義?跟誰學的?韓國人現在學中國文化是從小學一年級念到大學,都有非常扎實的課程設計。諸位同修在手冊裡面也有這樣的報導,韓國人非常尊敬至聖先師孔老夫子,他們也確實落實君臣有義。而日本人他們也學得不錯,你看當他們對領導者、對公司有意見,他們並沒有罷工,在頭上綁白布條,寫著抗議,繼續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老板一走進來看到這麼多人有不滿,他趕快召集主管來商量,來做了解、做溝通。當領導者有改進,有為底下員工設想的這分心,當然就會化解衝突,就能夠和樂融融。所以我們當臣子也要謹記恩德,謹記本分。

  為人臣當中,有一個德行相當重要,就是要廉潔。廉是政之本,整個政治能不能安定、能不能長治久安,端看這個國家的長官、官員有沒有廉潔。相同的,一個公司裡面,能不能夠維繫得很好、發展得很好,也跟員工有沒有廉潔的心息息相關。廉潔要怎麼樣培養?他欲望已經起來了,再培養來不來得及?就很困難。所以以後我們的孩子要很有出息,就要養他的孝心,養他的廉潔之心,他就會得到長者的信任跟愛戴。

  在明朝有個忠臣叫海瑞,因為我在海口做事,海口最有名的忠臣之一就是海瑞,他最有名的一個戲劇叫「海瑞罷官」。他為官非常清廉,只要他去的地方,還沒有報到,當地的這些豪強、這些貪官污吏都自己先跑路,因為他知道海瑞來一定會好好整頓他們。所以他去治理的地方,人民都非常的愛戴他。當時我走到海瑞墓去參觀,一走進去,看到第一幅字給我很深的印象,海瑞寫著「粉身碎骨全不顧,只留青白在人間」。這些聖哲人把德行時時刻刻放在心上,希望造福於民,希望能垂範後世,這樣才對得起聖賢教誨。

  接著我們又去參觀海瑞的一生,剛好在一幅畫當中,這幅畫是畫著海瑞家裡面的景象。而海瑞家一進門,掛了一幅字,上面寫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諸位同修,這一句是哪位聖哲的名言?范仲淹。范仲淹時時想著,當我在朝廷之上,念念不忘給人民帶來福祉;當我被貶到比較遠的地方,還是時時不忘國君,時時不忘國家的命運。所以范仲淹已經去世了,但是他的精神不只影響了他的家人,還影響了往後世世代代的讀書人。我們讀聖賢的教誨,應該抱持著就像《中庸》裡面說的,「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應該謹言慎行,讓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能夠造福家庭、造福社會國家。當我們是這樣存心,就跟聖賢人的存心一樣,而我們這樣存心,我們每每打開這些經典就會覺得格外相應。所以學習中國文化不在時間的長短,而在我們的存心跟聖賢人的距離是近還是遠?這個更重要。

  海瑞後來因為朝廷知道他的忠誠,很老的時候還把他起用到南京當官,後來病逝在南京。走的時候,因為古代都要落葉歸根,就把他運回海南來。在這個運送過程,整個南京城萬人空巷,如喪考妣,這些人民就好像死了自己的父母一樣,很傷心,都送著海瑞回去。從海瑞的事件當中我們也體會到,只要真正用心愛人民,一定會得到人民的愛戴。而中國文化就是教導我們要用道德去立身,要用道德去化人。

  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在這一百多年來反而被忽略,甚至於被破壞?諸位同修,為什麼?原因在哪裡?這是對文化了解不夠,這是第一點。很多同修就講,中國文化假如這麼好,為什麼清朝末年這麼腐敗?這樣的說法都是似是而非;我們看一件事,絕對不能斷章取義,一定要看整體。從這幾百年來看,我們也看到清朝有盛有衰,而且它的盛世也維持相當的久,一百多年,就在康熙、雍正、乾隆時代,這是盛世。這段時間為什麼會盛?原因在哪?從康熙那時候開始,宮廷裡面每天都講經典,每天講《無量壽經》,講聖賢教誨,所有這些大臣都有薰習,都知道做事、做官的本分,所以見和同解,意和同悅,口和無諍。因為我們都是聖賢的學生,佛菩薩的學生,所以國家興盛,也造了一部影響中國文化相當深遠的書籍,就是《四庫全書》,都是在那盛世當中所產生的。

  所以,清朝的盛是因為重視中國文化,而清朝的敗,敗在不重視中國文化。清朝自始至終沒有出昏君,但是出現了一個女子把他的國運敗掉了,就是慈禧太后。可能是因為慈禧太后在聽經的時候,覺得「老師怎麼都是在講我」,愈聽愈不舒服,就說:你別講了,統統都下來。後來宮廷不講經,人沒有薰習以後,煩惱現前,名聞利養、貪瞋痴慢就出來,國運就衰敗下來。我們要了解到是因為不重視中國文化,所以國家民族才敗下來。

  我們再思考一下,文言文,廢掉文言文的人有沒有讀文言文?有。所以從這裡我們理解到,讀多不一定有用,無德的話,愈有能力可能就是愈大的禍患,會把它廢掉。他們是不是最大的罪魁禍首?不是,那是導火線。他們對文化不重視,然後一喊以後,所有的人民也起而呼應,這些人民為什麼呼應?假如這一幕搬到明朝海瑞那個時候,人能不能把文言文廢掉?絕對不可能。你看這些好官都是讀聖賢書,才這麼勤政愛民,他擁護中國文化都來不及,哪有可能廢掉!

  所以提倡廢文言文的人,他只是一個緣,一個導火線而已,我們不能把責任推給他們。一般都會看到只是導火線,真正的因在哪?長期讀書人言行不一致。所以一般的人民慢慢的對讀書人會不會尊敬?不尊敬,那股怨氣積累到某種程度,人家又高喊廢掉文言文,才會一發不可收拾。所以文言文的廢除,讀書人要負最大的責任,所謂「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現在有幸也是接觸到聖賢教誨,我們應該好好從自己的修身做起,讓所有的人重新認識中國文化,經典教育。相信我們有這分心,也能夠化這個頹廢之勢為興旺的一個契機。這是君臣有義。

  接下來,夫婦有別,這個別也屬於本分、職責。當然夫妻之間要言而有信,不能海誓山盟說變就變,這樣就沒有信用。除了言語要有信用,還要互相信任才行。現在夫妻之間有沒有信任?本來還有點信任,這個太太跟三五好友,三姑六婆一聊,每個人都提醒她,你要小心你先生,他可能會怎麼樣怎麼樣。本來還沒有很緊張,愈聽愈緊張,聽到最後都神經兮兮的,這樣就會影響彼此的關係。

  我的母親對我父親沒有管得很嚴,連薪水,只要我母親賺到薪水統統都拿給我父親,從來不過問。我父親想,我太太這麼信任我,我應該要做得更好。所以我媽媽常說「我什麼都不會」,結果所有的人都替她服務,不管錢,很清閒;又不會開車,那就先生服務。因為夫妻彼此的信任,反而關係愈來愈好。我們跟朋友聊天的時候,在他們的夫妻之間,我們要多多提起彼此的道義,而不是講些懷疑、猜忌的話語,這樣會造成人心不安。治家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沒有祕密;治家假如有祕密,每天在那裡藏來藏去,對方知不知道?這種事叫自欺欺人,這樣的生活有什麼樂趣?雖然藏了一筆錢,可能到時候藏出癌症來都說不定,因為身心不開闊,人算不如天算,我們還是要順道而行。

  在古代有一則故事很讓人家動容,也流露出夫婦之間的道義。在東漢光武帝時代,有個大臣叫宋弘,宋弘非常有德行,在國家當司空,是個很大的官職。剛好正值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先生去世,新寡,湖陽公主跟光武帝在談話的過程,就有意思想要嫁給宋弘,因為覺得宋弘非常有德行。一般王宮貴戚下嫁,嫁給這個官員,這個官員馬上變成皇親國戚,而且又是皇上的姐夫。光武帝就跟宋弘探探口氣,看他願不願意把元配放下,來娶他的姐姐。一般人民都是希望能夠攀到這種關係,結果宋弘聽了以後,就對光武帝講,「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糟糠之妻就是形容元配,陪著我們胼手胝足一起創造家庭的太太,這另外一半。

  宋弘講話也很有技巧,假如皇帝說:你要不要娶我姐姐?宋弘馬上跟他說:糟糠之妻不下堂,皇帝會怎麼樣?這麼不給我面子!所以宋弘他就講:皇上,貧賤之交不可忘。結果皇帝一聽,就提起了他的道義之心,接著才說糟糠之妻不下堂。這麼一講,皇帝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也不強他所難。雖然只是宋弘拒絕了這樁婚事,他的影響面大不大?大。因為他是朝廷的大官,假如他娶了皇帝的姐姐,將造成整個朝廷不好的風氣。而他這麼樣有道義,也正了整個朝廷的一種念情義的風氣。相信在那段期間之內,所有的官員一定不敢把元配休了,假如休了,一定所有的輿論攻擊過去。所以確確實實,讀書人所做的每件事都是要為社會國家負責,不只是為當時候的社會國家,還要為往後的社會國家。這些風範都是無量功德,因為假如沒有宋弘演出這樣的好戲,我們就沒得學習效法。所以諸位同修,好戲不能讓古人演,我們從今天以後也要好好演。

  再來,兄弟之間要言而有信,兄弟之間也要互相提攜照顧。在明朝的時候,有個讀書人叫陳穗,他的女兒沒有留下姓名,所以史書上是寫陳穗之女。剛好父母比較早去世,留下兩個弟弟,一個五歲,一個六歲,而她又已經到要出嫁的年齡。所有的親朋好友了解到她家庭的狀況,對他們家的財富就虎視眈眈。她當姐姐體驗到絕對不能離開她的弟弟,一定要好好把他們撫養長大,所以她就下定決心現在不嫁。她也很有智慧,了解到這些親友都在虎視眈眈。她有一天就煮了很多好菜,在門口點了蠟燭,點了火把,剛好這些親戚都走到她們家來看看,她就很大方把他們找進來:來來來,不要客氣,來吃點東西。當她對她這些親人愈客氣,他們愈覺得慚愧,我們是來看看有什麼下手之處,結果人家這麼客氣對待我們。這些親人都說,我剛好走到這裡,我的蠟燭熄掉了,所以我是進來借點蠟燭,沒有別的事。

  她善巧用一個圓融的態度把這個危機解掉了,這些親友從此以後就沒有到家裡來騷擾,而且他們也感受到這位姐姐已經決心要好好拉拔這兩個弟弟。後來兩個弟弟都長大也成家立業,她才出嫁,那時候她已經四十五歲,後來終身沒生孩子,她的弟弟把她接回來奉養到老。所以上天一定會垂愛這些真正有道義之人,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我們要相當有信心,這樣理得心安。

  朋友之間也要言而有信,朋友之間也有相處的道義。在漢朝時候,有個讀書人叫張劭,他在太學裡面認識了另外一個朋友叫范式,他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後來離開太學,他們就相約兩年以後的某一天碰面。結果兩年以後那一天,張劭就跟他母親說,我們兩年前約好了,他今天一定會來,范式一定會來。因為兩個家庭相隔幾百里,所以他母親就不相信,不過張劭很有信心,他說范式是個重承諾的人,一定會到。果然那一天范式到了。朋友之間非常信任對方,所以朋友也要言而有信。好,這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

 

文摘:http://ft.amtb.tw/dv.php?sn=52-118-0022&lang=zh_TW

敬祝 諸大善 菩薩 平安健康 福慧圓滿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台長: 自如
人氣(278)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幸福人生講座 |
此分類下一篇:《弟子規》與佛法的修學  (第二十三集)
此分類上一篇:《弟子規》與佛法修學(第二十一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