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6-22 08:19:27| 人氣29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幸福人生講座—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第二十一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幸福人生講座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一集)  2007/1/18  台灣中壢善果林淨土寺  檔名:52-184-21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們昨天講到「人休不擇就交」。人生很重要的要用智慧去抉擇所交的朋友、所找的領導,或者所用的部屬,以至於所要組成家庭的對象,這些都要用智慧來判斷;假如判斷錯誤了,很可能人生就會有很大的遺憾。所以先有智慧顯得相當重要,而智慧要透過學習才能夠建立起來。學習,我們看這個「學」字,是學覺悟,絕對不是我們背了很多的知識就一定是覺悟的人,這都是我們要很冷靜來體會的。

  我們看得到現在的社會狀況是高學歷高失業率,高學歷高離婚率,以至於高學歷低的生活能力。我曾經在好多年前看到一篇文章,大標題寫著「知識的高才生,生活的低能兒」。這些都很值得我們現在從事教育的,以至於為人父母的人,都要冷靜的來思考這個問題。學覺悟是在處世待人當中有智慧,是在生活能力當中能夠獨立自主,這才是智慧。假如孩子沒有這些處世待人的能力,甚至沒有生活能力,他這輩子會很遺憾,也很後悔,而且他後悔不是怪自己。

  當人真正遇到挫折的時候很難是先反省自己,他會說我爸爸怎麼沒有教我?我媽媽怎麼沒教,以至於我的老師怎麼都沒教?到時候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的耳朵會癢。就是學生在嘮叨了,這麼重要的能力,怎麼我學了十六年以至十八年更久的讀書時間,卻沒有學到這些應學的東西。之前我們也提到,一個大學生連開水都不會煮,以至於不會煮開水讓水噴出來了,把火給熄滅掉了,後來瓦斯外洩,自己寶貴的生命都留不住。這不只自己的遺憾,還是整個家人、朋友的遺憾。

  這些例子都值得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的人深切的來反思,孩子一生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才能讓他家庭幸福美滿,事業能夠長久的發展。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個道是家道,這個道是事業之道,才能成立。不然我們看到離婚率這麼高,我們看到中小企業的壽命這麼短,那都在警誡我們。你看結婚的時候大家歡歡喜喜的,親朋好友聚一處,我們絕不願意看到的是二年、三年之後又是悲劇收場。但是這樣的例子現在是愈來愈多,很多大都市所謂「進步」的都市,這個進步要加括號。進步的都市現在的離婚率直逼五成,兩對就有一對離婚,那是天下大亂之事。結果你看人還沒警覺到,還繼續追求名聞利養,追求那個一輩子都帶不走的東西。而只要夫妻相處不好,留下的都是下一代的遺憾,下一代的教育問題,下一代的人格問題。

  我在一些地區都曾經到監獄去講中國文化,跟他們交流。從這些典獄長、這些長官們的介紹當中,都深刻感受到這些誤入歧途的人,大半來自不健全的家庭。所以人生有兩股力量在那裡抗衡、在那裡較量,一個就是愛的力量,一個就是欲望的力量。假如他從小有被愛護,他懂得孝順父母,他懂得友愛兄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他有孝悌的精神,他就有仁慈心,有仁慈心他就會盡他的本分去服務大眾,就成為他一個人生的生命動力。但是假如沒有愛的動力,反而會衍生出欲望的動力,都是要去滿足欲望,那就很危險了。當欲望滿足不了,他就很容易鋌而走險。從這些數字就可以警惕我們,現在的人不是缺乏知識的教育,而是缺乏德行的教育。

  我們在企業界也看到,在大陸中小型企業的壽命是多久?2.9年。一個公司開了2.9年就倒了,感覺上真的像胡鬧一樣,一開始就倒下來了。一個企業倒下來的時候,我們要了解到它裡面還有員工,還有資金,而他的資金很可能親朋好友借來的,結果這麼一倒很多家庭都不安。今天假如下一代,講好聽一點叫很有企圖心,講不好聽一點叫好高騖遠,他不懂經營企業的道理,不知道經營企業就像建一棟大樓要把地基打好,不然這個大樓根本是建不上去的;建了三層、五層,根本沒地基,晃一晃就倒下來了。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德行才是地基、才是根本,錢財反而是枝末。我們昨天講到的這一句,對人生的啟發相當得大,而這些覺悟的智慧都是在經典真理當中才找得到。我們看到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絕大部分的知識跟真理是不相應的,但是年輕人在學習當中他不懂,他覺得這都是新的知識,甚至於讀聖賢書的人都是一些老前輩了,他們還笑他們老古董,笑他們不懂。所以現在的書都是教什麼?不是教一些增長自己的德行,然後感來有德行的人,現在是教如何在一年之內賺到第一個一千萬、一百萬,都是教賺錢,引發的都是他的欲望、私欲。這都已經讓下一代走上一個不正確的思想道路上面,這樣的書籍卻充斥在書局裡面。我們為人父母、為人長輩的有沒有教導孩子應該是先建立德行才對?所以中小型企業現在壽命是愈來愈短,我們要能感受得到這些數字的背後,對我們的整個社會、家庭都有很大的影響。

  有很多年輕人創業好高騖遠,倒下來了之後,甚至於他父母的退休金都賠掉了;還要父母幫他簽名借款,之後倒下來了,父母已經六、七十,七十多歲了都還要上法庭接受審理,那你會讓父母的晚年不勝唏噓。所以真正這一個真理才能讓我們的家業、事業走得非常的平穩。我們很冷靜的來看現在一般人想要創業,第一個念頭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都是有沒有錢。所以現在這個時代可謂本末倒置。你看婚姻找對象,先看對方有沒有錢。真的,沒有德行有錢都很傲慢、都很自大,這樣你跟他結了親家,以後有得累、有得苦了。中國人講門當戶對,那絕對不是在經濟上門當戶對,而是在彼此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修養上,那才叫門當戶對,這些認知現在都愈來愈淡薄了。

  愈是從利害去找對象,那個愈不穩定。我們曾經講過「以利交者」,用錢財來結交的親家還是朋友,「利盡而交疏」。人生都有起伏,我們經濟上比較出現瓶頸的時候,可能這些交情就淡下來了,甚至於就不認識了。「以勢交者」,你是用權勢來結交朋友,「勢傾而交絕」,可能你沒有地位的時候,人家都不來找我們,也不來幫助我們了,所以用錢、用地位結交的朋友交情靠不住。

  「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假如是用美色來結交的姻緣,美色隨時都在變化,甚至於因美色而結交,當他改天看到更漂亮的那就靠不住了。但是「以道交者」,是用道義結交的,才能「天荒而地老」。以道交就是以德行來結交。中國的經典,這一段是《大學》裡面的經句,往往一句經句都足以把人生的根本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但我們能否受益,就是我們願不願意依教奉行。所以我們人生走得坎坎坷坷,絕對不能怪我們的祖宗聖賢,因為他們都已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假如不願意受持,那是當面錯過了這麼大的福分。

  中小型企業2.9年就倒了,在大陸大型的企業七、八年就倒了,大的企業一倒下來影響的都是上千的家庭。全世界的企業前五百大的資產都是上千億的,這麼大的公司,平均壽命四十年到五十年。其實這個數字就已經告訴我們,現在的富有過不了幾代?以前是說三代,現在一、二代就過不了。以前的人做壞事還會慚愧,所以他富不過三代;現在人做錯的事,還覺得別人都是這樣,我為什麼不能這麼幹?所以現在是富不過一代,兩代都過不了。這些情況都是因為人不學不知道理。

  我在大學裡面跟大學生交流的時候,大學生就問我留學的問題,他說他要到國外去留學。我說你要學什麼?他說我要學經濟。我說學經濟很好,你學經濟幹什麼?他說我要讓國家更富有。你看他有雄心壯志。那我經營的企業就很發達,可以利益這個社會。我就問他你要到國外去學經營企業,你清不清楚現在國外那一套道理能讓企業經營多久?那最大的、前五百大都只有四十年到五十年,你願不願意學企業可以綿延二百年、三百年不衰的?你要學二百年、三百年的,還是學一代就敗的?他說當然學二百年、三百年的。甚至於我們還有一套學問是一個企業五千年都不會倒的,這個國外都學不到。既然要留學當然要學最好的,怎麼可以學不對的?大家有沒有看過五千年不衰的企業?有沒有?有!中華民族,真的除此一家別無分號,是吧?其他的民族都已經斷了,文化都接不上。結果中國人失去民族自信心,這麼好的東西沒有人學。

  我們要很冷靜,現在所說的這些理論、最暢銷的這些理論,都還沒有經過幾千年印證是不是真理,所以這個世間我們假如不冷靜,真的會隨波逐流。曾經得過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都有可能是製造這個社會混亂的一個重要因子;曾經得過諾貝爾獎的人可能說過企業唯一的目的就是賺取利潤。這句話曾經在這幾十年的經濟學院裡面奉為圭臬,這句話代表企業唯一的目的看的是什麼?錢,看著利益。那完蛋了,只要他能得到利益的,傷害消費者他不管,傷害整個大自然他不管,他排放廢水,只要我賺得到錢就好。你看之前高雄高屏溪排放廢水,那個一排放出去他省的可能是幾十萬塊錢而已,可是排出去之後多少人因為那個而得癌症,而這條河川要再回到往昔的清潔狀態,幾乎不知道要花千萬上億的整治金。你看人一念私利所造成大眾的損失有多少?那個無法估量。所以中國古聖先賢知道人的私欲不能讓它擴大,一擴大對大眾的傷害太大,所以絕對不能去爭利。

  但是問題是你看這些聖賢人的教誨沒落了,邪說竄起來了。為了利益,我們幾十億年甚至要更久時間才能形成的地球,這麼美好的生活環境,居然在短短的這一、二百年當中,已經搞得科學家在呼籲人類再不愛惜大自然,很可能五十年之後、一百年之後這個地球就不能住人,這個根本原因都在人的自私自利心愈來愈重。所以我們看到台灣那是蓬萊仙島、寶島,這麼美麗的地方短短幾十年的經濟發展,被破壞成什麼樣子?你看我們短短經濟發展,假如沒有體恤要注意環境的保護,結果是什麼?結果是下一代都沒有好的生活環境。我們又得到什麼好處?我們也沒得到好處,我們這樣恣意的破壞大自然,農藥愈噴愈多,到頭來這個農藥最後誰吃下去了?還是自己吃下去了。為了自己的私利賺取的錢,到頭來還是留不住,可能都花到醫療費去了。所以人不能不讀經書。

  《大學》裡面又告訴我們,「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財貨是違背人愛心而賺取來的,一定也會很快的出去。現在為什麼奇怪的病很多,你看都是吃了這些農藥,這些荷爾蒙、抗生素吃太多了,這都是為了滿足私利,造成整個社會這些危機,所以我們真正最大的魔王就是自私自利的念頭、自私自利的心。所以任何增長自私自利的這些理論,我們都要冷靜的去面對;而真正找到根本的這些教誨,我們要好好的依教奉行,進而去弘揚開來。我這麼跟那個大學生講完了,他就有點猶豫還要不要留學。我在想他還是會去,因為沒有很深入的理解,信心會動搖。

  我就舉了一個例子,在清朝有一家企業叫同仁堂,同仁堂的壽命比美國建國還多一百零七年,所以它已經三百多年了。諸位朋友,現在全世界有哪一家企業是三百多年的企業?它為什麼能夠三百多年?其實很明顯的從它取這個名字就知道,它為什麼能綿延那麼久。「同仁」,從仁愛的心出發,面對所有的這些客戶,這些來買中藥的病人,要一視同仁,要同修仁德濟世救人。這就是它創立的精神,只要這個精神能持續保持下去,這個企業不會衰。就跟一個家族一樣,范仲淹的家族承傳了他的仁厚之心,承傳了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所以他的家道綿延不衰。其實這一點都不複雜的,所有的事業成就都是由心生。萬法由心,僥倖不得;因地假如不真,結果一定不可能會好。所以為什麼一個朝代會敗?敗在他沒有繼續奉行祖宗教誨,假如周朝的後代還奉行祖宗的那種仁慈,現在可能還是周朝,因為不奉行才會倒下來。

  同仁堂在幾年前發生SARS的時候,政府規定這個藥只能賣九塊錢,但是他的本錢是十一塊,所以他只要每賣一服藥,他就虧多少?虧兩塊。很多商業人說虧錢的生意有沒有人做?有人做,有仁慈心的人就會做虧錢的生意,為什麼?社會很可能會發生一些突如其來的災難,而這個時候我們企業取之社會要怎麼樣?用之社會,你一定要承擔起這個社會的責任。社會有了動亂,我們袖手旁觀那是積財傷道,傷了自己的福分、德行。我們看以前的歷史,你看天災來了、飢荒來了,很多有錢的大員外馬上開倉放糧濟民,救這些人民,這都是自古以來的古風。所以當下同仁堂決定不只要虧錢賣,而且還要加班加點,就是上班的時間加長。然後本來比方這個是生產藥酒的生產線,他把它停掉,那個藥酒是最賺錢的,但是他把賺錢的停掉,統統還是生產SARS的藥。

  這樣子下來,他們總共賣了三百萬服藥,虧了多少?六百萬。結果那一年他們的營業額成長了百分之三十多,成長這麼多,他們虧了嗎?他不會虧,他時時為人民著想,人民就支持他的企業。「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這才是真理,要不然你跟他人計較,他人也跟你計較。我們看到這個企業他的創辦人有德行,他是用仁慈之心來行醫,來經營這個企業,所以他感來的也是有志同道合的人。慢慢的這個土就是他的市場,企業的市場,有土此有財,他賺到了錢。財要用在哪?用不對了就傷自己的德行,傷了德行,這後面就不會循環了,就倒了。所以用在哪?用在員工的生活上,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用在服務大眾上,用在幫助社會的需要上。所以這麼一用,所有的員工以在這個企業為榮,我們這個企業是真正服務社會,愈有這種使命感,人才就愈聚愈多,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循環。

  往往我們都是在這個用,你看很多朝代創業的時候這些英雄豪傑都來了,把天下打下來了,過沒十年、二十年,朝政就整個都敗下來了。你看好多朝代都只有十幾年、二十幾年就倒了,因為他用錯了。創業的時候還比較清醒,結果一掌握權力了,開始驕奢淫逸都來了,驕傲、奢侈,然後放縱欲望,所以用在自己的欲望上面,這個循環就斷掉了。魏徵曾經說過一句很重要的話,「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竭誠的心,不同民族都能團結在一起。但是假如傲慢起來了,傲物自視甚高,連自己的親生骨肉最後都會形同陌生人一樣。所以這個很關鍵的地方就是我們真正有了這些成就的時候,能否想到這些都是大眾努力成就的,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這個時候用就會用在自己的員工上,用在社會大眾上。

  我們看到這個循環往往都沒有從根本開始,都是先要有錢才對,所以賺沒多少馬上就花掉了,那根本不可能永續的來經營。所以我們從家庭到企業,都可以從這一段教誨當中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再來經營道場也是這個道理,你看我們現在經營道場假如先想著趕快有錢,然後來蓋很大的道場,都沒有根本。這個錢一用下去最後結果是什麼?大家在那裡爭著要當住持,在那裡爭權爭錢,亂七八糟。這個亂七八糟是這一生亂七八糟,下一輩子去哪裡?一定是到三途,甚至於可能就到地獄去了,為什麼?自己經營的是要推展聖教的道場,又搞得亂七八糟,給社會大眾一看,那個聖教不能學,佛法不能學,以身謗法。所以本來是想要去弘法,到頭來變謗法,這也不是我們願意見的。

  孔夫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有德行才真正能弘道,所以不怕沒有廟,只怕沒有道。有了德感召很多的人來,這個土就是利益大眾的機會,法緣就出來了。法緣一出來,有土此有財,大家有沒有在賺錢?有,在賺西方財,在賺往生西方的資糧,大家都在積累資糧,都在提升德行,用在哪?用在為人演說。大家學了都很認真,都在提升自己的境界,積累資糧就給社會的人最好的榜樣。學佛的人都能敦倫盡分,都讓家庭和樂,那也應該讓我家裡的人都來學。這麼一表演,是不是又讓社會的人統統聞聖教?大家的智慧都開了,都有德行,這個良性循環就開始轉動起來了。

  所以真的我們剛剛所講的一切道理都還沒有離開一本書,《大學》。《大學》裡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一段話就告訴我們什麼是本,不可以捨本逐末。本末倒置了,一事無成。再來事有終始,好的開始才能有好的結束,所以好的開始是有德行,但是在整個過程當中要不斷循環,德行不能一開始好而已,要不斷提升,不進則退。很多的領導人、很多結婚的夫婦,一開始狀態不錯,但是假如沒有持續學習,沒有好好經營自己的家庭跟事業,到頭來還是會盛變衰。所以要有好的開始之外,還要用心經營,才會有好的結束,叫慎始慎終。假如最後結果不好,以前好的開始很可能變成大家心裡的遺憾,那我們絕對不願意見到這樣的情況,要堅持的讓它愈來愈好、愈來愈殊勝。

  所以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要讓西方極樂世界愈來愈殊勝,要有這種使命感,我們現在修學就會很認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愈來愈殊勝?是,因為去的人都有這樣的信念。當然要讓西方極樂世界愈來愈殊勝,就是自己德行要提高,當下我們德行提高了,也會讓我們當下的家庭、當下所處的環境也會愈來殊勝。

  《論語》說「里仁為美」,能居住在有仁德之心的團體當中、環境當中,那是很美好的。但是我們現在讀到這句里仁為美,是不是要去找哪裡有里仁?不是,要從自己開始,我們自己有仁慈心就會把大眾的仁慈心喚醒。很多人學了中國文化之後,回到自己的社區開始主動撿垃圾,開始主動每天早上也好或者傍晚也好,他自己組織自己的孩子,還有一些比較熟的鄰居的孩子,一起來讀經典,教他們落實《弟子規》。關懷鄰居的小孩,關懷他們的家庭,把這顆愛心傳遞開來,慢慢其他社區的一些家長也來參與這個活動。都是要帶動起來。所以現在經典我們不要求別人做到,首先要求我們自己去落實,這叫轉經。把經典真正轉成我們的處世待人,我們的生活工作態度。一定要轉,假如每句經句都跟我們的生活無關,我們不是轉經我們被經轉。被經轉就很麻煩,會傲慢,你看我們讀那麼多。但是假如轉經的話,去落實學而後知不足,會愈來愈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好。所以真正學的人會愈學愈謙卑,這才是正確的,愈學愈察自己不足。

  在《六祖壇經》裡面就有講到一個公案,法達禪師念《法華經》念了三千遍,一部《法華經》要念好幾個小時,所以三千遍可能都已經快念十年。他去給六祖惠能大師請益的時候,頂禮頭沒有著地。六祖大師說你頭都不頂地,不如不頂。看這一個動作就看得出來不是至誠恭敬來請教,讀經典都讀了三千遍了,怎麼修道最重要的誠敬心沒有起來?那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是!所以進與退都在這一念心,而不是念幾部經。曾經師長說要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大家聽了很精進,真的很多人念了三千遍。就有一位朋友(一位同修)念了三千遍就去跟師父說:師父,我已經念三千遍了,接下來怎麼樣?師父笑著說:再念三千遍。不能把三千遍變成交作業。你看我們小時候回到家裡,作業寫完了就可以玩,那個字都不能看,應付那不對,應付就不是真正在學習做作業。

  念三千遍是在念的過程當中,這些道理真正隨文入觀,放在我們的心轉成我們的生活,這叫轉經。三千遍念完還是沒有受用,還被經轉,為什麼被經轉?走到哪告訴別人:我已經念三千遍,我還念過一天五部。真正念五部,有念進去,察自己有很多不足了,哪還有可能去跟人家比,還跟人家炫耀說我一天念五部?這個風氣一帶動起來,整個道場都在那裡比誰念得多,念到最後那個念得可快可快了。最重要的要念到心裡面去。真的,經典不受用會墮落,所以法達禪師這個公案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後來六祖大師說:你念給我聽,我不識字。法達禪師一聽還有點猶豫,連字都不認識?接著就念了一、二品,六祖惠能大師說:你不用念了,我講給你聽。已經見性了,這些道理一聽,馬上就知道這部經教要開顯的道理是什麼。後來六祖在給法達禪師的教誨過程當中告訴他,你之前念三千部是迷了,是被經轉了,現在悟了才能轉經。你看法達禪師悟到這一點,當場就開悟了。所以這些公案我們不能只有聽,要拿到我們自己的態度、心性當中來觀照,這樣才對。

  剛剛已經提到了家庭也好、企業也好,甚至我們經營道場弘法利生,都應該警惕到這些重要的環節。我們看到印光大師他七十歲才出來弘法利生,積得非常厚,很有德,一下子感召來非常多的人,所以印祖弘化的時間只有十年,卻是這二、三百年來貢獻最大的一代高僧。所以做什麼事急不來,欲速則不達,都應該照著這些道理來做,有始也要有善終,再來要知道做事的輕重緩急,先後的次第。有心要走弘法利生,不是急著我經要怎麼講。這個念頭經要怎麼講,那麻煩了,腦子裡都是在要怎麼講經上,不見得能回到修身上面。只是想要講經,而沒有觀照自己的行持,我們所講的經跟我們的心距離,慢慢的心行就不一致了,講得天花亂墜,很可能一些小的過失自己察覺不到。

  師長曾經告訴我們,做到的人能說,能說的人不一定做得到。這些話都給我們有志於此的人很大的提醒,因為做到的人都是自己的心聲自然流露出來的。師長也說過,做到之後再說是聖人,說了以後能積極的做到是賢人,說了以後做不到是什麼?是騙人。我們不能笑一笑,又跟我們沒關係。大家可能又想那是講給弘法利生的人,跟我沒關係,所以我們的分別執著隨時都會起。誰不講經說法?你當父母不講經說法,你怎麼教好你的孩子?所以這些教誨事實上跟任何一個人都是息息相關。我們假如在聽的時候生了分別,就把它當耳邊風去了。我們是父母,整個家庭的家風不就是我們在講經說法?我們是主管、是企業家,整個團隊不就是你在講經說法?這是責任。所以今天真的有德行,整個企業裡面,團隊裡面的人都有福氣,都有大福。

  「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真的是人民的福祉,只要他為人演說,很多的災亂很快就能夠止下來。這句跟大家講過沒有?我們接受聖賢、佛菩薩的教誨,一定要有一個態度,每句經教要直下承當,不能在聽的當下說那都是講給別人聽的,當場心的執著分別就起來了。曾經這個態度,我們也是接受師長的教誨,師長有提到佛陀所講的一切經教都是適合我們現在的眾生。假如佛陀講了一部經,講完之後對著我們說:這部經很重要,但是你做不到。有沒有可能這麼幹?美好的景象講完了之後,說不好意思你不行,那我們會多難受。講的都契我們當下的機。假如我們在讀這些經教的時候說:這是地上菩薩學的,這是什麼,反正都不是我們學的。那就是在經教當中橫生分別執著。

  很多人說《金剛經》是地上菩薩學的,我們學不來。我們仔細想想,《金剛經》裡面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念佛是不是奉行這一句?念佛的時候身心世界都放下了,應無所住。但是身心世界放下了,這一句佛號字句分明,清清楚楚,從心裡念出來,從耳裡再聽進去,那不就是而生其心?這一句話什麼時候可以做?我們怎麼會學不來?一切工作當中,處世待人當中能不能做這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以,你要跟人和和樂樂的,和諧相處。你不能看人家的不好,不能執著,不能分別。你一分別,我跟他好,跟他不好,矛盾衝突就起來了!所以這句「應無所住」,就是應該放下我們的分別跟執著,至誠的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對人懂得禮敬諸佛,懂得隨喜功德,稱讚如來,那都是在應無所住的心境當中,而生這些心,而生恭敬的心,而生利益他人的心。有了分別執著怎麼利益他人?我們不管做任何一個行業都是服務大眾,都是生起這顆慈悲的心、利益他人的心。所以這些經句絕對都可以透過我們聽經聞法,透過師長的教誨,句句都可以在當場受用,當下就可以力行,就可以依教奉行。

  有了這樣的態度,面對儒釋道三教的教誨,每一句我們都要當作是當機者。有了這樣的心境,往後再讀任何一本經教感覺不一樣。我們再來看這一句,君子,誰要當君子?不能一念君子,就是誰誰誰,不是我。要當人的福祉,亂庶遄已。什麼亂止住了?我家庭的亂可以止住,我團體的亂可以止住,社會的亂以至民族的亂可以止住。我們接下來再研究這一句,好,謝謝大家。

摘自:http://ft.amtb.tw/dv.php?sn=52-184-21&lang=zh_TW

台長: 自如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