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念佛堂,有時感到歡喜舒適,有時感到渾身不自在,原因為何?」
經上說,十法界依正莊嚴風雲莫測,變化萬端。又《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定義就是多變,若是不變,即是真的。契入一真法界才會不變,倘若沒有證得一真,我們是生活在變化多端的境界裡。何種力量主宰變化?念頭。明白此理就曉得,進入念佛堂時,心地真誠恭敬,就感覺到磁場好、氣氛好;心地不清淨,感受的氣氛就不好。同樣一個環境,同樣一個磁場,每個人的感受不相同,這就說明每個人的念頭不相同。
諺語說:「疑心生暗鬼」。佛經中也說,「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佛為我們苦口婆心講經說法,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有疑惑之人,進入佛的道場,這個磁場就會被他干擾。沒有信心、沒有定力之人,就會受到影響;若信願堅定,則不受干擾。此事實,我們可以在生活當中去體驗。為何我們會受到別人磁場的干擾,甚至於受到很強烈的干擾?這種干擾就是波動的現象,現在科學家所謂「思想波」,這是根本的原理。
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沒有思、沒有想,是寂滅忍的境界,比無生法忍還要高一層,所以他們的思想波是平靜的,心如水一樣平、一樣淨,不染著,這就是《無量壽經》講的「清淨、平等」。清淨心、平等心是佛心,是法身大士的心,也是我們的真心。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的真心是「清淨平等覺」,從平等心裡起了念頭,所以「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心動,不覺心動。覺心是真心,真心不動;不覺是妄心,妄心是動的。
無明是個動相,振動的幅度小,所以「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三細相」是從波動產生的現象,唯識家說「見分、相分、自證分」;「境界相」就是相分;無明業相,這是最初一念不覺。此振動不斷的發展,波動愈來愈大,就變成六粗,六粗就產生十法界。六道是十法界裡更粗的現象,三惡道是凶猛的波濤,完全見不到平靜、寂靜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所有一切現象,就是這麼來的,今天講的磁場、氣氛也是這麼來的。若徹底明瞭事實真相,在一切境界相裡,保持清淨心、平等心、覺心,任何不好的氣氛,我們都不受干擾。
若感覺到氣氛不好,就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根利之人幾秒鐘就能恢復正常,根鈍之人幾分鐘也必定可以恢復正常。由此可知,要想不受外面境界之干擾,必須不受五欲六塵之誘惑,就要看破,看破就是了解事實真相。在眾生法界、六道輪迴裡,可以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和他們共同生活,外表跟他們一樣,心中確實一塵不染。知道所有一切境界相都是幻化相,無一是真實的,就不會當真了。當真就起了分別、執著、妄想,就沾染了,這是業障凡夫。
諸佛菩薩、阿羅漢應化在世間都不沾染,這個道理,我們念《金剛經》就能明瞭。《金剛經》上,小乘須陀洹都不著相,須陀洹也不做須陀洹想。他要是認為「我證得須陀洹」,佛就不說他證須陀洹;可見,他證得須陀洹果,自己並沒有覺得自己證須陀洹果。若說:「我證須陀洹果」,就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教我們要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又說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我們這才明瞭,小乘須陀洹就已離了四相。離相功夫有淺深不同,二果比初果功夫深,四果比三果深,大乘比小乘更深。這是佛在《金剛經》上,教導我們修行契入境界的祕訣。我們學佛念念著相,縱然用功、苦修,功夫仍是不得力,毛病就在此地。起心動念都被外面境界所困擾,怎麼會不煩惱、不受苦!要真正脫離煩惱、苦難,只有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