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日本最初的認識十之八九來自漫畫,關於「寶塚」的資訊也不例外。從《1orW》「歡迎來寶塚」篇看到寶塚迷的狂熱、從齋藤千穗老師的作品感受到寶塚的羅曼、從《緞帶騎士》接觸到最早的男裝麗人,而《櫻花大戰》的設定也是參考寶塚而來。
為什麼要介紹寶塚?或許有些漫迷和我一樣,從漫畫中發現並生出對寶塚的好奇,作為日本文化的一個側面,它是不是值得我們深入探究?最重要的是,寶塚歌劇受歐美音樂劇影響,而我覺得寶塚歌劇與少女漫畫驚人的相似,這是因為它們同樣來自日本文化?它們都受歐美影響?或它們兩者互相影響?我覺得這是非常有趣的。接下來我就為寶塚做一些簡單的介紹,並將得到進一步資訊的方法提供給大家,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再深入鑽研喔。
一、寶塚歌劇團簡介
所謂寶塚(Takarazuka)通常指寶塚歌劇團,雖稱歌劇(opera),其實更近似最近在台灣流行的音樂劇(musical:貓、歌劇魅影、真善美、早期迪士尼卡通…),講更白一點就是話劇配合劇情穿插歌曲舞蹈。寶塚歌劇團最大的特色在於全團都是女性,男性角色也由女性擔任。以下是寶塚的簡史:
寶塚歌劇團與寶塚音樂歌劇學校正式誕生於西元1919年,為吸引觀光客而設立。當初寶塚只收女姓或許一方面是認為女性比較吸引(男)人,一方面也因為當時的社會觀念較保守,不能接受男女同台演出,沒想到這卻造就了女戲迷們理想的男性形象--男役,成為寶塚最大的賣點之一,倒是意想不到的收穫。
20年代引入當時歐洲所流行的時事諷刺劇(revue),日本的第一部時事諷刺劇就是寶塚的《Mon Paris》 (時事諷刺劇是歌舞秀的一種,類似臺灣歌廳秀或拉斯維加斯歌舞秀…將社會時事融入歌舞表演,最大特色是有連貫完整的劇情,以及固定的表演者、創作群)。當年寶塚與日本歌劇界和傳統日本舞蹈界關係密切,是日本引進西方音樂的先趨,也是一種時髦的新興娛樂。
30年代開始海外公演 40年代因戰爭一度受挫 50年代隨日本社會經濟開始復甦的腳步,人才輩出,名劇如:《華麗なる千拍子》《火の島》。
60年代開始上演歐美的音樂劇(musical)如: 《奧克拉荷馬》(Oklahoma百老匯1943)、《西城故事》(Westside story百老匯1957)。
70年代上演《凡爾賽玫瑰》《飄》(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掀起寶塚熱潮,這兩齣劇也成為一再上演的經典劇碼,堪稱寶塚的黃金年代。
80、90年代雖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有漸漸下滑的趨勢,但新寶塚大劇場、新東京寶塚劇場相繼開幕,新設宙組(目前是雪、月、花、星、宙五組加專科),專門播送寶塚相關節目的頻道「TAKARZUKA SKY STAGE」開播,海外公演至中南美洲、東南亞、夏威夷、紐約、倫敦、德國、北京、上海、廣州、臺灣(2004/7/31)…。名劇有:《夜明け の序曲》、《エリザベート》等。
二、被改編成寶塚歌劇的漫畫
池田理代子 《凡爾賽玫瑰》《奧爾佛士之窗》
手塚治虫 《火鳥》《怪醫黑傑克》
大和和紀 《源氏物語》
木原敏江 《惡魔夢碑》(假鳳虛凰異聞錄)
《大江山花傳》(惡魔夢碑外傳)
《アンジェリク》
本宮宏志 《猛き黄金の国》
粕谷紀子 《風のゆくえ》
被改編成漫畫的寶塚歌劇:
齋藤千穗 《戀物語》(臺版第10集西澤爾 波爾金篇)
《天使的微笑惡魔的淚》
《銀之狼》
森川久美 《エリザベート》
ps:就我所知無臺版者以日文顯示書名
三、介紹三部漫畫vs.寶塚作品
《凡爾賽玫瑰》
作者:池田理代子 作者出道:1967 漫畫開始連載:1972 寶塚初公演:1973
以1989法國大革命為背景,主要角色有美麗任性的悲劇性皇后-瑪莉,瀟灑的禁衛隊長、世家之女-奧斯卡,奧斯卡奶媽的兒子-安德烈,文質彬彬的瑞典議員之子-菲爾遜。安德烈暗戀奧斯卡卻礙於身份不敢有非份之想,奧斯卡愛著菲爾遜,但菲爾遜喜歡的是瑪莉,瑪莉與菲爾遜兩情相悅卻不能公開,最後甚至被革命生生拆散…
無論就漫畫或寶塚歌劇而言,《凡爾賽玫瑰》都是不能忽略的名作,以歐洲貴族為主角的故事何其多,但它的地位是不容超越的。
《源氏物語》
作者:大和和紀 作者出道:1966 漫畫連載:1980 寶塚公演:2000年
以日本平安時代為背景,主角是俊美博愛的光源氏及其生命中的女性,當然也少不了爭寵、政爭等情節。原著的內容頗長,寶塚版本選取的段落是:光源氏自流放地須摩返回平安京,重新掌握政治權力,迎娶朱雀帝的三女「女三宮」,最愛「紫」的死亡,發現女三宮與他人私通,到光源氏自己的死亡。
雖然同樣描寫貴族宮庭的奢靡,比起《凡爾賽玫瑰》的轟轟烈烈,《源氏物語》給人一種浮生若夢的感覺,這當然是出自小說原著所透露出的價值觀,也是日本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價值觀。相對於以西洋為背景,和風故事是另一大重要類型。
《天使的微笑 惡魔的淚》
作者:齋藤千穗 作者出道:1982 漫畫開始連載:1998 寶塚公演:1989
1989年的維也納,年邁的佛斯特博士愛上了美麗善良的少女瑪格麗特,為了得到她的愛,他不惜與惡魔訂下契約,惡魔果真使他恢復了青春,但也使一切漸漸失控…
在我心中齋藤老師真是寶塚的最佳代言人,即使是老師自創的作品,從人物造型個性、敘事風格、價值觀,都可以感受到老師受寶塚影響極深,對她而言改編寶塚作品應是如魚得水,勝任愉快吧。
注意以上三部作品中《凡爾賽玫瑰》和《源氏物語》的作者都是70年代出道,連載在70年代與80年代初,寶塚公演卻分別在1973與2000年。這多少反映了我在「回首寶塚」中的看法。希望這簡短的介紹能讓大家對寶塚歌劇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印象。
四、回首寶塚
第一次看到寶塚劇照時,我覺得十分震撼,那些神奇的睫毛、超自然的髮型、誇張的服裝,居然真正存在於現實世界!那由花、閃光、泡泡所營造出的華麗感,竟能經由舞台設計、閃爍的舞臺裝、壯大的舞群而完全再現!寶塚與早期少女漫畫不只外表相似,兩者都偏好波瀾萬丈的羅曼史、大時代下的悲歡離合,帶點大河劇的味道,因此結合華麗與壯闊時代背景的貴族故事是兩者都愛的題材。而諸多相似來自於它們的主要消費者都是少女,並反映著同一時代的價值觀。
70年代是寶塚與少女漫畫共通的黃金年代,少女漫畫漸漸得到與少年漫畫並駕齊驅的地位,誕生了許多現今大師級的作家,並開拓各種新題材;寶塚則以《凡爾賽玫瑰》掀起持續延燒的熱潮。為什麼寶塚和少女漫畫都在70年代有了重大的進展?我想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日本經濟從60年代從戰爭中恢復,甚至開始快速發展,使整個社會無論在各方面都百花齊放,這是一個適合夢想與希望的年代。
一度少女漫畫與寶塚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比較現今的少女漫畫和寶塚,已不再令人覺得它們同一塊土壤長出的的東西了,彼此的觀眾群已漸漸分離。2、30年前寶塚和漫畫很相像,今天的寶塚依然和2、30年前的漫畫很相像,在某些日本年輕人的心中,寶塚就是歐巴桑看的東西,而漫畫依然引領流行。當然寶塚並不是完全沒有改變,但它有兩個傳統是不太可能捨棄的:華麗的舞台及男裝麗人瀟灑的形象,這是優勢也是弱勢,這正是長久以來的賣點、特色之所在,也吸引了為數眾多的死忠觀眾,但不可諱言的,這也是某些人對寶塚敬而遠之的原因。這兩個特色真的還符合大多數觀眾的口味嗎?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漫畫創作成本少,市場門檻較低,控制權較容易讓同一創作者掌握,使漫畫界永遠在推陳出新,市場快速反應讀者喜好,老作者在創新時也比較沒有包袱,比較起來是靈活多了。
五、參考資料
http://www.sumiresono.net/preindex.htm 堇園 中文寶塚網站中的佼佼者
http://kageki.hankyu.co.jp/index2.html 寶塚官方網站
http://www.nurs.or..jp/~sug/takara/index.htm 有站主的評論與統計資料 很有趣ㄛ~
(以上三個網站都很值得一看唷~)
http://www3.plala.or.jp/comic/takarazuka.htm
http://www5d.biglobe.ne.jp/~rikans/kinen_frame.html
http://www1.ocn.ne.jp/~whiteowl/special/takarazuka3.html
講談社 大和和紀Dream vol.1特集:
「少女まんが黄金時代」を振りかえる!……
文章定位: